宝黛共读西厢记、牡丹亭
西厢记妙语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节选)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 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 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 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 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 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 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 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 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 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 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 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 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 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三、注意知识间的联系性
黛玉先听得“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然后想起了“水流 花谢两无情”等。一方面,说明了黛玉诗词积累之深;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前后内容的联接,使得意境更易体 会、把控也更全面。 这给我们现在的教学启示:一方面,注意学生日常学习 的积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及知 识与现实间的联系等。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 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 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 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 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 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 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 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 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 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 其中的趣味。‛
共读西厢记VS独听牡丹亭(一)
听曲和读曲不同:读曲是共读,听曲是独听。共 读则有二人,二人又相对做假,表里不一,因此 虽有葬花的悲凉情绪插入其间,终于演出的是一 出唇枪舌剑的喜剧;独听则独自一人,主要的活 动是思想,而且是独思独想。行为不能自由,思 想是可以自由的,因此悲剧就悲唱,不必做假, 这跟崔莺莺‚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 背地里愁眉泪眼‛,何其相似乃尔。读《西厢记》 与听《牡丹亭》有此区别,所以读曲读出的是喜 剧效果,听曲则激发的是悲剧情愫。
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 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 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 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四、教学尽可能地联系实际 黛玉听得“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觉心动神 摇···这样用心感受来的东西,即便不是一目十行者, 要想不牢记也是困难的。 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若能将所学内容联系 学生生活实际,不仅便于学生理解,更是可以深入学生 内心,化作身体的一部分,这样的学习是不费力的,是 充满动力的。
Hale Waihona Puke 牡丹亭》中爱情的体现林黛玉听到梨香院内传出的婉转歌声,不仅为 之感慨缠绵,‚原来是姹紫嫣红皆开遍,似这 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 心乐事谁家院。‛这些句子都是《牡丹亭》 中的曲词,由此,她联想到了自己和宝玉的关 系,才会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也就是《牡丹亭》,道出了林黛玉无果的爱情, 道出了林黛玉为情而生、为情而死,无法冲破 封建礼教的枷锁,只有选择死亡。
西厢记妙语通戏语 (二)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 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 叫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 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 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 ‚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 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 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 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小组成员:张瑞欢
江汝
蒋茜
初读红楼之宝黛爱情&教育
主要内容
背景简介 原文快读 宝黛的爱情解读
西厢记中的体现 牡丹亭中的体现
共读《西厢记》VS独听《牡丹亭》
教育解读
视频欣赏
宝黛共读《西厢记》
黛玉独听《牡丹亭》
背景简介
曹雪芹在二十三回中,大胆地运用了元代王实甫的《西 厢记》和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收到了摄人心魄的 艺术效果。《西厢记》自明至清,可以说一直被封建统 治者视为‚淫诲之书‛,清乾隆十八年,最高统治者就 直接谕文内阁‚严行禁止‛,可见此书在统治者眼中, 就如‚洪水猛兽‛。曹雪芹利用《西厢记》和《牡丹亭》 中的相关情节,将黛玉与这两部剧作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相比照,写出她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的巨大精神痛苦,并 暗示了她与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 曹雪芹以饱含情感的笔墨,多侧面地展示了宝黛二人刻 骨铭心、哀婉动人的爱情生活,给后世留下了一曲优美 动人的爱情绝唱。同时,我们在本回中,也总结出了一 些教学体会。
会自己去偷偷地找书阅读,而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其缺乏必要的辩别
黛玉独听《牡丹亭》 -----教学解读
一、教学环境 二、教学忌“先入为主” 三、教学中知识间的联系 四、教学联系实际 五、充分了解学生
黛玉独听《牡丹亭》 -----教育解读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 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
宝黛的爱情解读
《西厢记》中爱情的体现
宝黛在春光明媚的桃花林中共 读西厢记,这件事看来很平常, 但在当时是极不平常的事。在 其中我们可以看出二人心意相 通,而西厢记之所以是禁书, 就是因为此书中作者通过男女 主角的爱情故事表明一种反礼 教的意识。宝玉对黛玉的一番 我们可以看出宝黛对于封建思想 表白:‚我就是个‘多愁多病 的反逆,对于人性自由的向往, 身’ ,你就是那‘倾国倾城 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以及对于 貌’‛,更是他对于爱情自由 自我的尊重。 的追求。
(黛玉)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
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 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 其中的趣味。‛
二、学习教学忌‚先入为主‛,深入其中方知其味 黛玉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给我们的教育 启示:在我们的学习、教学中,想当然地认为一种知识 有用或无用,有趣或无趣,对于发展都是有缺憾的。我 们作为教师的话要做的就是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深入内容 当中,去体会其中的意蕴,而不是刚开始就将自己对一 门学科、一个知识点及一件事情的看法就呈现给学生们, 这会影响学生自己的思考学习。
宝黛共读《西厢记》 -----教学解读
“不过是《中庸》《大学》 。”
宝玉深知《西厢记》是所谓的“禁书”,也知道读《中庸》、《大
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
学》才是光明正大的,可他还是自己偷偷地阅读,一方面说明了,
宝玉对当时封建思想的抵抗、对自由及美好爱情的向往。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宝玉对“禁书”《西厢记》的痴迷,来审视 我们当前的教育:为了提高卷面成绩,学校、家长也为我们的学生 罗列了众多的“禁书”,对学生的读书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可能
共读西厢记VS独听牡丹亭(二)
显见《西厢记》与《牡丹亭》一样,都是曹 雪芹借以构思小说情节、刻画人物的参照体系, 它们成了宝、黛爱情的催化剂,此后他们便由 两小无猜而走上志趣相投的爱情之旅。
参考文献: 陈才训.《西厢记》、《牡丹亭》:宝黛钗形 象塑造的参照体系[J].红楼梦学刊.2011(2);173.
五、充分了解学生 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班 主任的话,应该尽可能 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心 理情况等,只有这样, 教师工作的开展才能使 学生切实联系自身情况, 从而使教学各方面工作 能有效地展开。正如, 黛玉听得诗文不觉想到 自己的境况,这两句诗 文是怎样也不会从其脑 中抹去的。
视频欣赏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二)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 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 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 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 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 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 ‚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 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 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 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 中落泪。
一、教学环境的重要性 黛玉素不喜欢戏文,可是宝玉走后,又听得各姐妹都不在房内, 这时周围安静的环境比较容易激发内心情感使之两者融为一体。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今天的教学,一方面,我们应该给学生 提供足够的环境刺激,正如赫布所说:“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提 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保证给学生提供 一定的安静环境,让其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思考,倾听自己 内在的声音。
西厢记妙语通戏语(一)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 ‚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 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 觉带腮连耳通红,顿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 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 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 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 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 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