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限时训练2(七年级语文上论述类及实用类文本)

限时训练2(七年级语文上论述类及实用类文本)

限时训练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
错误管理理论
错误管理理论认为,在现实场景中的决定,无论是感知、判断、推理还是行为,不能犯错误最好。

这毫无疑义。

但现实场景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因而人的理解跟世界的真实状态之间经常不一致,面对复杂情况,错误难以避免。

有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杯弓蛇影》:有人请朋友到家中喝酒,结果这个朋友喝酒时,看到酒杯里有一条蛇,于是疑心自己喝了蛇,回家后忧心而病。

后来这人告知了朋友原委,蛇原来是墙上挂的弓的倒影,朋友的病也不治而愈。

第二个故事叫《鸿门宴》:项羽听人说刘邦有称帝野心,于是请他到鸿门赴宴。

刘邦赴宴时,趁机为自己辩解,项羽轻信之,最终垓下被围,乌江自刎。

这两个故事中都有错误:朋友把弓当成了蛇,这是一类错误;项羽认为素有大志的刘邦没野心,这也是一类错误。

这两个错误导致的结果不一样,一个是虚惊一场,一个是身死国灭。

错误管理理论认为,错误有两类:一类是把某个没有的东西当成有的,叫错误肯定;一类是把某个有的东西当成没有的,叫错误否定。

这两类错误通常给人带来的代价不同:把没病的人当成有病的人,不存在贻误病情的问题;把有病的人当成没病的人,就会错失治疗良机。

把草绳看成蛇往往是一场虚惊,把蛇看成草绳却会要了人的命。

在人类长达教百万年的进化史上,能活下来的人通常具有一种倾向,即在不确定决策的场景下,他们容易犯代价较小的那类错误,原因很简单,喜欢犯代价较大错误的人都死翘翘了,他们在自然选择的残酷竞争中被淘汰了。

诸多研究案例支持了错误管理理论,同样的音量变化,当音量增大时人会高估变化幅度,这是因为,音量增大常意味着某一物体趋近自己,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对于这种冲向自己的物体,人高估它的速度就能为自己争取更多反应时间,谁知道它是不是一头剑齿虎呢?类似的,同样一段垂直距离,从上往下看时,人会高估其高度,这种倾向会让人在危险的山崖上移动时更加小心翼翼,以免失足。

人们更容易把没病的人看成有病的人,而非相反。

比如,一个脸上斑斑点点的人坐在公园长椅上。

你要没别的选择也只能跟他坐一起时,不自觉就会离他很远,因为你自动就会把这人脸上的斑点当成他有病的迹象,哪怕这种判断是错的,毕竟,这种倾向的代价通常很小。

但如果你把有病的人当成没病的人,你可能会被传染,在缺医少药的石器时代,还可能会死。

类似的,人们更容易把陌生人看成坏人,陌生人不一定是坏人,但问题是通常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准确判断对方的好坏。

人们可能把好人当成坏人,也可能把坏人当成好人,这两种错误的代价不一样:前者是一场误会,后者则会遭受伤害。

我们并不认为错误是好东西,更不提倡犯错误,这里提出错误管理理论,是想对不确定场景下的错误现象进行剖析,让读者对错误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

1.下列对“错误肯定"和“错误否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 .《杯弓蛇影》中的错误属于错误肯定。

B .《鸿门宴》中的错误属于错误否定。

C.把草绳看成蛇属于错误肯定。

D.把没病的人当成有病的人属于错误否定
2.对下列现象的分析,不符合“错误管理理论”的一项是( )(2分)
A.音量增大意味着物体正在趋近自己,所以同样的音量变化,当音量增大时人会高估变化幅度。

B.距离增大意味着掉下去时损伤更大,所以同样一段垂直距离,从上往下看时,人会高估其高度。

C.与病人接触,意味着传染疾病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人们会与有疾病的人保持定的距离。

D. 与陌生人接触,意味着接触坏人的机会更大,所以人们会更容易把陌生人当作坏人。

3.下列对“错误管理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错误管理理论”之所以很有研究的必要,是因为人犯错误难以避免。

B.“错误管理理论”可以解释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的某些现象。

C.“错误管理理论”不认为错误是好东西,但可以让我们认识到错误是有研究价值的。

D“错误管理理论”对不确定场景下的错误现象进行剖析研究,可以让人们少犯错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6分)
微信红包为什么流行
①2018 狗年春节除夕至初五,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了惊人的 460 亿个,较去年增长了43.3%。

发红包最密集的是除夕这一天,达到了 142 亿个。

②微信红包为什么在中国人际交往中这么流行?
③可以借用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交易成本”来解释。

交易成本,简单地说,就是除了价格之外的一切成本,具体到微信红包,指除了微信红包里面的钱之外的一切成本。

以前的红包只能面对面给。

而现在,哪怕远隔重洋,只需轻轻点击,即可给亲朋好友发一个红包,减少了不必要的奔波,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④微信红包“润滑”了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已经改变了中国人的人情传统形式。

网上曾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夫妻之间因一点小事儿闹别扭,事后丈夫想和解妻子还在生气,不愿意搭理他。

聪明的丈夫就连发 20 个 10 元的微信红包,且在红包留言中“言辞恳切地讲道理”,妻子在一笑之余,终于点击接受红包,两人关系和好如初。

人们把这种办法调侃为:“和老婆讲道理的正确方式”。

⑤对于关系没那么亲密的人,如普通的朋友、同事之间,因一些小事情的帮忙,如果不酬谢,心理总是过意不去。

以往人们常常会为送什么发愁,有时想用一些小礼物来回馈,又担心送不出手,怕人家当面拒绝了会很尴尬。

现在有了微信红包,不管是 18 元还是 88.88 元都是一份诚意的表示,所谓的“礼轻情意重”。

⑥微信红包的流行还在于它让人们在收、发红包的过程中产生了无穷的乐趣。

有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收、发微信红包时会产生猜测和期待,并随之分泌出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正是这种物质会让人产生愉悦感。

在微信群里,发一个拼手气红包,往往平均下来,每个人抢到的红包可能才一元多钱,甚至几毛、几分,但大家依然劲头十足、乐此不疲。

正如有人调侃,地上有一元硬币,很多人都不会弯下腰去捡起来,但在微信群里,为了几毛钱的红包却抢得大呼小叫,也司空见惯。

想想如果没有微信红包,“一分钱”显然是给不出手的,而微信红包的出现,让本来无法出手的“一分钱”,也变为了“一分也是爱”,甚至还有了专用表情。

其实重要的不是钱的多少,而在于乐趣。

⑦据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调查,截止到 2016 年 12 月中国新兴的微信用户就增加了 1000 万个。

这些用户中,好友数量在 200 人以上的被访者比例近 45%,其中好友数量达 500 人以上
的用户占 13.5%。

这样庞大的人际社交网络为微信红包的流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微信红包作为红包和人际社交网络两者的结合,产生于社交,服务于社交,它的发展、壮大就顺理成章了。

1、下列对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分析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生活中答谢普通朋友和同事帮忙的例子,说明个微信红包具有“润滑”人际关系的作用。

B.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微信红包是一份诚意的表示,礼重情才更重。

C.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对待同时和朋友微信红包要不同。

D.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微信红包就像回馈的小礼物。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微信红包的交易成本是指红包里的一切成本。

B.中国人的交往方式已经被微信红包改变。

C.大脑分泌的内啡肽让人在抢微信红包时感到有乐趣。

D.人际社交网络不仅产生于社交还服务于社交。

3、联系全文,说一说微信红包流行的原因有哪些?(说出两点即可)(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4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8分)
酝酿.()应和.()贮.蓄()黄晕.()
粗犷.()着.落()草垛.()咄.咄逼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别的学生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
....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B.此刻,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的拥抱,共享天伦之乐
....,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C.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
....,防不胜防。

D.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华西医院的医生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
....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通过广泛阅读,使我的文化品味大大提高。

B.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C.我们在期末检测中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是平时的努力。

D.每位同学都希望自己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4、依次填入下列文段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那清脆如弹拨者,;那厚重如贝斯轰响者,;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
参考答案
一、1-3 DCD
二、1-2AC
3、降低交易成本;润滑人际关系;产生无穷乐趣;人际社交网络提供肥沃土壤
三、1略
2-4DD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