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三国》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品三国》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品三国》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这部书,从魏武挥鞭到孙刘联盟,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把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关于品三国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品三国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过去,我对三国的历史一无所知,在读完了《品三国》之后,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有了必须的了解。

比如,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应当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大江东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所谓“历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

但“历史形象”不代表“历史真相”。

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却相当困难,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了。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三国演义》。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形象,我们称为“民间形象”。

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也许在不一样人的心目中也会有不一样的民间形象。

例如一部历史剧拍出来以后,对于扮演某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看法。

有的人说那个演员扮演得十分好,有的人却说扮演得一点也不像。

那你又凭什么判定呢?你明白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貌吗?在我看来,一个人确定一个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的好坏,在于他平时对那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气质,再结合演员的相貌来断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种性格和气质的人。

可是我坚持“人不可貌相”这个原则,所以我不大爱评价历史剧中的人物。

回过头来看三国历史。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它有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也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实际上,“三国时代”是很短暂的,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天下统一于晋,其间仅有短短六十年时间。

人们讲述“三国历史”通常是从“三国时代”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说起。

“三国历史”中的很多主要人物有许多都不属于“三国时代”,例如曹操、关羽、张飞、周瑜,还有鲁肃等,他们都属于东汉末年;而真正属于“三国时代”的就仅有诸葛亮、刘备、孙权、曹丕等。

而刘备却在“三国时代”初期就去世了。

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这部书,从魏武挥鞭到孙刘联盟,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把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说到三国,人们都会想到里面的一些主要人物,其中最具代表的有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

说到曹操,大家再熟悉可是,他是三国历史中首当其冲的人物。

然而在当今社会,他是三国史上骂名最多的人,有人甚至说他是“奸贼”。

然而真正了解他的人又有多少呢?在《魏武挥鞭》中,易中天先生专讲曹操,曹操的故事差不多占了整部书的四分之一,可见曹操在三国历史中的份量。

大多数的人不喜欢曹操,是因为他们只看到曹操不好的一面,这些都是民间形象。

大多数人看来,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也不太好,就好像《三国演义》是专贬曹操的。

其实《三国演义》也不完全是贬曹操,里面也有褒扬他的成分。

这是文学形象。

而要深入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应当看他的历史形象。

历史上的曹操,他的性格却最让人琢磨不透。

他曾被许劭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不是“奸贼”,而是“奸雄”。

他年轻的时候还是挺效忠大汉王朝的,正当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百姓民不聊生的时候,他“奉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对自我手下的功臣也很忠心,这也是他在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的原因。

只可是之后随着政治力量的强大,他的野心也大了起来,甚至想统一天下就有之后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易中天教授对他的评价是:可爱的奸雄。

再说诸葛亮。

古今中外,赞扬诸葛亮的人不计其数。

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更是受人们的崇拜,人们对他的评价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这说明诸葛亮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都很好。

关于诸葛亮著名的典故也很多,但大多数都来自《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正史,所以也有很多是靠不住的。

例如“空城计”,这是《三国演义》中家喻户晓的典故,这个故事在《三国志》中也提到过,但之后在裴松之作注的时候被驳回。

其证据是:诸葛亮屯兵阳平的时候,司马懿官局荆州都督,根本不在平阳战场。

所以“空城计”是靠不住的。

在《品三国》上部的最终,易中天教授写了一篇附录叫《心平气和说空城》,专门对“空城计”做了探讨,发表了他独特的见解。

而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值得肯定,而军事才能却是值得怀疑的。

例如赤壁之战,这是三国史上的一次最大战役,它改变了三国的历史,了解三国的人都明白。

而从文学典故中看来,这场战争的胜利主要归功于诸葛亮的“借东风”,然而杜牧在《赤壁》这首诗中却说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索十二乔”,“借东风”的实际上是周瑜,不是诸葛亮。

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孙刘联盟;他对刘备集团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

这些都是政治功劳,所以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与外交家,未必是杰出的军事家。

所以文学形象往往大多来自民间形象,而深入研究历史,注重的应当是历史形象,将历史“还原”。

历史有三种形象,也有三种读法。

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历史意见”;一种是站在今日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时代意见”;还有一种是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历史,这叫“个人意见”。

在《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站在平民立场,运用三维结构讲述三国故事。

通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展望未来,也能够从不一样的角度折射出不一样的人性。

在三国历史中,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命运。

有时人算不如天算,事态往往不向人们预料中的发展。

正如《三国演义》中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原本联合抗曹的孙刘联盟,由于争夺荆州而彻底瓦解,反目成仇,最终导致刘备克死永安,就有了“永安托孤”。

刘备克死永安之后,继位的刘禅昏庸无能,蜀汉的政权只能由诸葛亮管理。

然而,由于士族阶级的压迫,作为三国当中治理得最好的蜀汉却最先灭亡。

再加上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实在让人痛惜。

所以有时候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是很孤独的,诸葛亮同样如此。

就连崇拜、缅怀他的人,也只是不忘他主张的“兴复汉室”,耿耿于怀他的“出师未捷”,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则少有人提起。

又比如曹操,大多数的人只记住了他的“奸”,但又有多少人记住过他对大汉王朝的“忠”呢?他不也曾发出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吗?他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也反映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吗?三国故事中的许多人物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比如孙权,十八岁继承父兄的家业,有最初被人们瞧不起,变为深得人心,最终靠自我打拼出一番天下。

又如诸葛亮,我们应当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卓越的政治远见。

又如曹操,尽管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太好,但他年轻的时候依法执政,为国尽忠职守。

曹操的谦虚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他总是失败之后检讨自我,成功之后奖励功臣。

所以他才能战胜袁绍,许多袁绍的谋士之后都投奔曹操,例如许攸。

其实三国是很短暂的,它实质上是从东汉到晋的一个过渡时期。

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一向谋略发展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但最终没有实现。

天下最终统一于晋,而晋也是地地道道的士族地主政权。

所以三国历史实质上是士族地主阶级谋略成为统治阶级却又被另外一股力量索阻挡的历史。

而曹操、刘备、孙权都是阻挡潮流的力量,然而最终被晋统一。

魏、蜀、吴三国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他们与士族阶级有矛盾,有斗争。

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然而最终相继灭亡。

易中天先生说:“历史是能够酿酒的。

”但历史也有可能酿成醋,而酿成的酒也是有甜的、苦的,甚至还有药酒。

关键在于酝酿的过程。

通读历史,不仅仅要了解历史事件,更应当从已了解到的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去体会人性的另一面。

《品三国》读完了,也明白了三国是一段怎样的历史。

一切都成为了过去,但过去的却能成为对未来最好的鉴证。

历史是漫长的,还有许多历史的真相我们无从探索。

我们应当做的是对我们已探索、了解到的历史,以史为鉴,经过了解历史,明确人生理念,加强自身修养,从前人的失败命运中总结经验。

最早接触四大名著时,对《三国演义》并不感兴趣,觉得一群男人追逐权势,尔虞我诈,战火四起,不及《红楼梦》的婉约缠绵,也没有《西游记》的光怪陆离。

几年前偶然听到过一次易中天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主讲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才开始觉得之前自我的想法是那样的浅显幼稚。

几年之后,借着这次机会,再次深入全面的阅读一下《品三国》,依然是感触良多。

那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那里以往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

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就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

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还是一幕精彩的话剧。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易先生的《品三国》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通俗的语言,趣味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平常的一段历史从在他笔下俨然活灵活现一般,象评书一样绘声绘色,又象电影剪辑精练流畅。

忽然一下爱上了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三国演义》毕竟是在几百年之后的角度上用文学的方法来描述那段历史。

然而文学形象毕竟替代不了真实的那段历史。

《品三国》一书中,易教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让我明白到底应当怎样去看待三国,去正确认识三国人物。

翻开尘封的历史书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

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是他们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与失败。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可是经过三国里面人物的斗争,我们能够发现,分析战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与失败,总归是领导者做人的成败。

胜败岂无凭?事实上早在斗争的一开始就已经有做人上的优势与缺点决定了。

这一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三国里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仅仅是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要以史为鉴,为自我在前进的道路上铺就基石。

命运为你安排了起点,行程则就要自我掌舵。

黯淡了刀光剑影,惯看秋月春风。

多少英雄豪杰,繁华盛衰,都已经随滚滚江水奔流入海。

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谈中。

学习三国,学习历史,让它为自我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

锻炼磨练自我,一步步实现自我的目标!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那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

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