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人物与情节的自我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解读

对人物与情节的自我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解读

对人物与情节的自我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解读摘要:《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写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

作家以1587年这样一个普通年份作为题目和研究写作的横切面。

切入自然独到。

这样一种独特的视角解读历史,使得世界变得更立体。

文章围绕明朝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为线索,展开了对万历时代政治形态及人物的多样化描绘。

而这种描绘方式,使得原本客观生硬的历史变得回环而活泼,使得文本主体更偏向于一种文学化的主观色彩写作。

“《万历十五年》潜在的叙事结构具有小说性的叙事模式,明代万历年间的历史在作者的文本结构中被组接为一个个故事性叙事。

我们只要翻阅其目录就不难发现这部史学著作就是一个个故事的逻辑编排,整部叙事文本充溢着文学性与小说性的形式主义色彩。

”【1】情节与人物的设置,由此而显得波澜不平。

种种情节下的人物搭配,使得文章主旨“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这样的论断更显得圆润饱满。

关键词:万历;文学性;人物;情节主要人物的别样面孔——人物塑造《万历十五年》结构清晰,布置有序。

文中主要对万历年间或与万历皇帝有直接关系的六个主要人物进行了分析解读。

并以这些人物及其人物关系为主线,对明代社会环境及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了独到解剖与研究。

“精选了6 个主要人物来做解剖,依次出场为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

他们只是了解16 世纪中国社会体制的一个个切入点,但却可以管窥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的种种问题。

”【2】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弊病,在明代体现的尤为深切。

尤其到了明晚期已经积弊太深,矛盾重重。

而本文这六个人物的设置,既是因为这六个人物是万年年间的核心人物,又使得这六个人物恰如其分的串联起整个明代政史生态环境。

而作者借助这六个人物进行问题探究解读的同时,对各个人物做了大量文学色彩的描述,包括从内到外的层层分析描述,使得这些人物形象更加活泼立体,便于认识。

一、雷厉风行张居正张居正是明代中后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

万历时期接任高拱任明朝首辅。

说是接任,实际是高拱被他和冯保联手推下台。

主导辞退首辅,这样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职务领导者,在封建王朝强权专断的政治环境下看来,实非一般人有此魄力与胆识。

张居正做到了,毫无妥协。

身为大学士,又接任首辅,对于皇室人员的责任也便是直接并相当重要的。

万历皇帝年幼之际。

张居正承担起对于皇帝的教育及皇位端坐的培训工作。

任务繁重,由此张居正的地位自然极大提升。

而这更助长了其独断专权,一家独大的雄心壮志。

在此特权下,张居正具备天时地利的完备优势。

但同时,在庞大的官僚群体中,要做到人和,是难上加难的。

而张居正的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行政措施,无疑撼动了官僚群体的利益。

这显然于人和不符。

皇帝不懂政事,而改革总是需要强有力的底气与推进力,张居正借万历之“天子威严”,借风使力。

比如政令上大力推进丈量土地,税务改革新法。

人事任用上,自我专权,但也是对人才的一种破格提拔。

也正是张居正能够对于国家状况作出判断,能够审时度势,加上他的行事风格,由此文官集团乃至全国上下才能政令通畅,一时兴盛。

这是封建王朝的特性,也是张居正的英雄壮举。

“大明一朝最卓越的政治家张居正身为元辅、帝师,其生前得到万历皇帝的绝对信任和无上恩宠。

这在当时是他之所以能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推行各种改革的资本——加上他的智慧和勇气,使明朝出现了短暂的万历中兴。

然而,幼主强臣,犯了封建王朝的大忌,导致结局人亡政息。

”【3】张居正无疑是极其优秀有魄力的。

而在那个污浊的官僚时代,他的为人也算端正。

他的三次离职丁忧请求,看来是恳切的。

他回到老家,还不忘去看望政敌高拱,以求“尽力弃嫌修好”,看来他的为人品质端正,不用质疑。

这样一个有才有德的智谋家,最终招致群臣愤恨,落得悲剧下场,无疑是一种压迫下的弹性反映。

这无不表现出了文中人物张居正雷厉风行,专断独行,快意恩仇的人物性情风格。

而这在申时行,却是截然不同的。

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申时行申时行是继张居正后在万历手下做事的又一首辅。

也是一位智谋家。

申时行之所以截然不同,文中的说法是万历已经长大,对政事开始有了自己的决断。

为掩锋芒,以避免步前任后尘,申时行有着自己的算盘。

当然这是不全面的,一个人的行事风格,大环境是一种客观驱动,自我性情也是极大的影响因素。

申时行将儒家传统文化精神与时政环境,自我品性做到了完满融合。

与皇帝的距离问题,是他思考的一大问题。

在封建王朝,与皇帝的关系越近,很明显一个人的政治地位会变得不同凡响。

初任首辅之际,且不论万历于张居正事件是否恢复过来。

申时行自己已经在尝试着不去太多接触皇帝。

文中说道,“直接宣召大学士面商国事,但在申时行任首辅期内,已属绝无仅有,平均一年不过一次。

”申时行没有主动性,这是他的一种思考,一种为切身利益的思考。

“枪打出头鸟”,他是明白的。

而在他被迫下台之后,群臣联名上书要求皇帝立常洛为太子时,他又主动向皇帝禀明自己实属未曾参与。

他已经下台,只有皇帝可以作为靠山,此时得罪谁也不能得罪皇帝了。

凡此种种,都是自保的慎思熟虑。

何其精致的算盘。

而在申时行的行政道路上。

这一点体现的尤为深刻。

他喜欢做“和事佬”,总是阴阳两面,在皇帝和众文官间做着中间调和人,谁也不去得罪。

对于重要事件的决断,也不会独断专行,他会听取群臣的建议。

对于皇帝赐予他“太师”的殊荣,他也是婉言谢绝。

总而言之,他一心都在维护自己,而不是一心去尽好一个首辅应有的担当和牺牲,正如他不愿意承认自己身先士卒的角色使命去劝诫皇帝早立常洛为太子。

他不为传统道义绑架,不去做一个臣子的死忠。

但他也不是反抗,而是在自我利益与文官势力的对抗下,他选择了绥靖和妥协以保全自我。

申时行有功绩,但也只是一个臣子,尤其是首辅的职责使然。

他对传统儒学道义了然于心,但他却心怀芥蒂。

万事考虑周到,于人无怨,无可厚非。

相反,他这条道路还算成功的,也不至于像前几届那样名落家破的下场。

他的精致与利己,对他是有意义的。

三、有王者之质,非王者之气——万历皇帝万历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

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万历执政48年,明朝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明朝的积弊,从这一时期开始病入膏肓。

万历的是非对错,有历史的评定。

从这篇文章来看,其自身的局限性,加上明代王朝的条条框框的束缚,都是加剧明朝衰落的很大因素。

“万历中兴”似乎与万历关系不大,张居正是主力。

而万历的功绩在于万历初期对张居正的肯定与支持。

万历作为九五之尊,是国家的精神象征,是天命的传达者,其地位是永固的高尚。

但高尚不一定就有王者风范。

相反,他没有。

他有王者的皮囊,他有王者的认知与规范。

但这都不是王者之气。

王有质,即朴实朴拙。

王有气,即有魄力。

他的一生似乎是被限定与规划好的,一切都照着王室道德规范在走。

但可惜的是,他缺乏气魄,他不大气。

他胸怀小。

他适合于被规范的行走,一旦物极必反,他将寸步难行。

“万历帝在立嗣问题上与文官集团的纠缠也就无奈与此。

当杀人都丝毫无济于事的时候,早已厌倦在各种典礼上充当木偶的他终于心灰意冷,怠政三十多年‘无为而治’。

这种带着消极的屈服实际上已隐约地暗示了时局正逐渐陷于一场难以扭转的危机之中,只是局中之人无人能解。

”【4】局中人被限,无人能解,但正德皇帝可以,他有一股王者之气,但又有一股赖气。

万历与正德相比,缺了王气。

而正德则是缺了王质。

明朝政界需要万历与正德的结合体,外加一个张居正与申时行的结合体。

万历想要励精图治,缺乏王气,而更多的,是缺一批明臣。

万历有一股娇气,又显得小气。

他没有王者之气。

正如秦朝开国王侯有王者之气,霸气有魄力,胸襟宽广而视野腾达。

万历没有。

莫言在一篇文章《生死疲劳》中形容猪王说王者无家事,王者的生殖器上都是政治。

万历有家事,有一己之私,他爱美女而一心为女人着想,因为立太子之事而与群臣争执,却不去思考寻求解决文官集团禁锢的钥匙。

这是王朝的局限性,更是万历的局限性。

万历只是生错了地方的普通人。

四、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清官——海瑞海瑞是明朝知名人物。

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他的一生充斥着是是非非,但就其追求和品格而言,他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

海瑞恪守传统儒家道德,成为圣朝的点缀,但最终没能看破官场的阴阳之道,每次为官开场时皆轰轰烈烈,结局都匆匆离场,时论戏之为‘古怪’。

”【5】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从文中来看,海瑞古怪,在于他执拗。

他执拗于传统封建礼教,不思变更,不思创新,因循守旧而显得顽固麻痹。

古人批他“志大才疏”,是有原因的。

他不懂地方税收的根本弊病,只是以严正道德律令去要求民众,最终失道而寡助。

走向为官之路的失败。

也正是他太过于把儒家道义作为一种信仰来对待,以致着魔。

被迫辞官,他却甩给别人一句“举朝之士,皆妇人也”。

由此让人更觉得他古怪极端。

这样的愤慨,都像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来求得自身宽慰。

他“信而好古”,没有自己的思辨,一心扎入,从此抑郁不得出。

从某种程度上,他的“清官”只是一种极端意志的趋势与压迫,他缺了人的正常欲望。

但他的“清官”是公认的。

他认为是自己的道德与信仰在支撑自己。

可他不知道,他对传统道义已经走向一种偏执的理解,就算是孔子,也会不以为然。

五、大智大勇戚继光明代万历名将戚继光,降倭寇,灭北敌,升高职。

他的成功,有张居正的赏识。

但主要还是取决于他个人。

那不得不说,他首先得有智谋。

“戚继光的聪明在于他看到了妥协无可避免,组织上既然走不通,就从私人关系上谋划。

作为本朝最有才能的将领,戚继光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没有把自己人事上的才能当成个人晋升的本钱,而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抵御外侮的手段。

”【6】他的智谋体现在,就如文中“他没有把这些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升官发财的本钱,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的手段。

”他可以随机改变对不同人的语气。

他可以偶尔巴结张居正,让他弟弟给张居正送礼。

他可以和满朝文武比试文才与武略。

他还可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应敌方式。

这些,都是大智,也是大勇。

大勇还体现在,他是武将,他能打仗,打胜仗。

他的大智大勇在于,他能够游离于“文重武轻”的体制之外,行走于体制之内。

他善于善刀而藏,规避锋芒。

六、自相抵牾的思想家——李贽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他的一生极其矛盾。

恰恰他与海瑞的性情基本相悖。

“他一方面拒绝传统,另一方面又难以同传统彻底决裂,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

李贽在内心有一场持久而剧烈的自我交战,是一个自相冲突的儒家。

”【7】李贽不是道德上的束缚,更多是性情与习惯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