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旅游开发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重点) 2.了解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分类。
3.结合具体实例,说出旅游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难点)一、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1.对自然环境的破坏(1)环境污染旅游交通、旅游食宿、游览活动→废气、废水、垃圾、噪声→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2)对生物的危害。
(3)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
(4)对视觉效果的破坏。
2.对社会环境的破坏(1)对传统社区文化的破坏。
(2)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3)旅游热点地区过度城市化造成的一系列城市问题。
二、旅游环境容量1.定义:简称旅游容量,或称旅游承载能力,是指对某一旅游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
2.分类3.意义⎩⎪⎨⎪旅游景区规划的科学依据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三、旅游环境保护1.重要措施:旅游开发中的环境立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
2.有力举措: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
3.越来越重要的措施: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
4.禁止计划、施工中的破坏旅游环境的各种工程。
5.要在旅游开发的全过程中提倡“绿色”的旅游六要素。
[温馨提示] 公众参与是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前提;科技进步为旅游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
(1)旅游者正常的旅游活动,不会造成对旅游吸引物的磨损和破坏。
( )(2)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于游客乱画乱刻造成的。
( )(3)旅游环境容量的合理测算是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 )(4)环境评价为旅游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
( )(5)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建设活动是( )A.在西湖湖畔兴建高质量的星级宾馆B.拆掉北京胡同,建设现代化首都C.在寺庙中安装现代激光照明设施D.合理开发陕西窑洞、土炕等民间旅游资源提示:(1)×除了少数旅游者题刻、触摸、践踏等对旅游吸引物产生了直接的磨损和破坏外,旅游者的呼吸、汗水、拍照等,也会使旅游吸引物受到破坏。
(2)×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并不都是由于游客乱画乱刻造成的,还有废气(以交通工具产生最多)、废水、废物、噪声、电磁辐射等污染。
(3)√(4)×科技进步为旅游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
(5)D [在西湖湖畔兴建高质量的星级宾馆,拆掉北京胡同,建设现代化首都,在寺庙中安装现代激光照明设施,都会破坏原有的旅游景观。
]旅游资源丰富,系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蓬莱阁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200万人次。
蓬莱阁下黄海之滨的水城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
可现在你去游览水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池油污、杂物涌动的黑水。
旅游开发过程中,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带来影响。
如果旅游活动超过了旅游环境容量,就会造成环境的破坏,降低旅游的质量。
严重污染的三亚海滩洁净的澳大利亚奥斯汀莫海滩问题1 (区域认知)蓬莱水域的水污染严重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旅游活动中的不合理发展造成的。
问题2 (人地协调观)看看图中严重污染的三亚海滩,想一想我们在旅游活动中应该怎样做?提示:在旅游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如:①将所有废弃物丢入垃圾桶;②不收集、购买旅游珍品;③不要太靠近野生动物,不要随意喂养它们;④不攀木折花、乱刻乱画、随地吐痰等。
问题3 (综合思维)如何理解“进去只留下脚印、出来只带走照片”?提示:这是美国旅行商协会为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而提出的一项法规。
要求旅游者在景区不要乱扔杂物,不随意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不攀折花草树木,不捕食野生动物,不要从历史遗迹和自然保护区获得纪念品等,旅游者以高度的责任心自觉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归纳总结]1.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包括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对地表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对视觉效果的破坏等。
如下表所示:旅游开发不仅破坏自然环境,还破坏社会环境,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1.有关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应大力发展B.发展旅游业必然会污染环境,应限制其发展C.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于游客乱画乱刻造成的D.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但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本身D[旅游业是“无烟工业”,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发展旅游业也会产生各种废弃物,污染环境,影响生态平衡。
]2.下列旅游活动属于对社会秩序扰乱的是( )A.旅游者随意践踏、触摸、拍照B.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过度开发C.旅游者的捕猎活动和采集贝壳、珊瑚等D.旅游者的活动占据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分享当地的公共设施D[旅游者的活动占据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分享了当地的公共设施,扰乱当地的社会环境。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武陵源风景区在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曾经也因管理工作不到位,出现过失误。
一方面,在旅游资源开发、配套设施建设中,贪大、贪多、求全的现象较多,如旅行社盲目发展、互争客源,宾馆、游乐设施重复建设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自然风貌也受到人为的影响,受到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黄牌”警告。
材料二著名的黄果树瀑布高74 m,宽81 m,是中国第一瀑布,也是世界上最为壮观的瀑布之一,到过黄果树瀑布的人,无不被它的气势所震撼。
然而,在2001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赫赫有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却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大为扫兴,常年被飞瀑急流冲刷得光秃秃的断崖上,正上演着一幅被游客形容为“一股细流,几行清泪”的凄清景象,全然没了宣传手册中“远隔五里,即闻瀑声”的豪壮。
(1)材料中的旅游资源属于哪一类型?具有什么价值?(2)材料一中武陵源风景区受到“黄牌”警告,材料二中黄果树瀑布让“游客大为扫兴”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两个景区在旅游开发中遇到了哪些环境问题?[解析]第(1)题,两地一个是地质地貌景观,一个是山水景观,同属于自然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第(2)题,从材料中即可看出不合理的旅游活动对两地区旅游资源、旅游背景等造成了破坏,导致旅游满意度下降。
第(3)题,结合材料,联系教材中旅游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可找到答案。
[答案](1)自然旅游资源。
美学价值、科学价值。
(2)武陵源风景区:人为建设过多,破坏了景区的自然风貌(或视觉污染)。
黄果树瀑布:上游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涵养水源功能下降,降水量减少,水源枯竭。
(3)环境污染或破坏;生态系统破坏;扰乱当地社会秩序;损毁自然景观。
旅游环境保护措施的调节手段保护冰川资源,游客量控制为每天不超1万人。
云南玉龙雪山景区地处滇川藏大三角文化交汇地带,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
景区中拥有北半球离赤道最近,被称为“现代冰川博物馆”和“植物王国”的玉龙雪山。
但近年来,游人的大量涌入使该地区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亟需保护。
“冰川保护不是将冰川封闭起来,而是远观亦美丽震撼,素面朝天,还其自然,回归原生态”。
问题1 (综合思维)不允许游客踏上冰川后,你认为如何感受雄伟壮丽的冰川?提示: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可通过其他多种方式观赏,如把原有的相关旅游设施逐步变为远观冰川的度假区。
问题2 (人地协调观)如何理解“绿色”的旅游六要素?提示:在旅游的全过程(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中都不要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问题3 (综合思维)近年来,著名的黄果树瀑布水量大减,形成“一股细流,几行清泪”的凄清景象,你认为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提示: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环境管理;加强全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搞好环境评价,确定合理的旅游规模,制定环保规划;加强生态建设,切实保护景区上游的植被;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环保效果。
[归纳总结]1.旅游环境保护的策略、措施及实施主体4.有关旅游环境保护措施的正确说法是 ( )A.法律、法规是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前提B.环境评价为旅游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C.加强生态建设能有效地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D.为防治生态破坏,必须加强生态工程的建设D[公众参与是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前提,科技进步为旅游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加强环境监测和旅游环境评价,科学地制定环境保护规划,能有效地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为防治生态破坏,必须加强生态工程的建设,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区。
] 5.下列旅游建设和措施,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某些旅游景点每天限制游客人数B.拆掉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改建现代化的摩天大楼C.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陕西窑洞、福建客家围龙屋等民间旅游资源D.积极开发以欣赏京剧和地方曲艺等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业B[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拆掉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改建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会破坏其已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寨沟是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是中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国际桂冠的旅游胜地。
九寨沟“水光浮翠,倒影林岚”,翠海、叠瀑、彩林、银峰以及独特的藏族风情,相互交融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神话世界”“人间仙境”。
材料二九寨沟自1984年对外开放以来,旅游者蜂拥而至,2000年以来,每年游客量都超过100万人次,并且数量年年递增。
“黄金周”里游客塞满九寨沟,车队排成了长龙;沟内客栈、宾馆林立,污水垃圾遍地。
九寨沟管理局的监测结果表明九寨沟的水体已经有富营养化的趋势,湖泊有沼泽化倾向。
(1)请对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质量做出简要评价。
(2)旅游旺季时,九寨沟景区人满为患,大大超过了其环境承载量,你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3)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九寨沟旅游现状,提出发展生态旅游的设想。
作为小组成员之一,请你发表自己的见解。
[解析]第(1)题,旅游资源的质量从资源的非凡性、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等方面评价。
第(2)题,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旅游环境容量相适应,常采取旅游分流管理、收取门票之外的附加费、设置限流设施等措施来控制游客流量。
第(3)题,从旅游规划、环境容量及游客承载量方面分析。
[答案](1)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藏族风情,等级高,特色鲜明,非凡性突出;与周围其他景点距离近,集群状况与地域组合状况好。
(2)对游客进行限量,可以通过调节门票价格限制游客数量,即旺季提高门票价格,淡季降低门票价格。
(3)搞好核心区、实验区、缓冲区的规划,把旅游活动线路、范围限定在核心区以外的地域;实行“限量旅游”、“预约旅游”、“沟内游,沟外住”;实施景区景点封闭轮休制度;在景区内大规模拆除经营性房屋。
人地协调观——绿色旅游21世纪,“绿色”被视为一种文明的标志,受到全球人类的崇敬、爱戴和保护,也是在这样一种普遍的“绿色崇拜”氛围下,绿色经济、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绿色GDP等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绿色革命风暴”,绿色旅游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