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史梗概一、殖民地时代和美国建国初期最早来自这片新大陆的欧洲移民主要是定居在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和马萨诸塞的罗马天主教徒,二者虽然在教义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他们都信奉加尔文主义:人生在世只是为了受苦受难,而他们唯一的希望是争做上帝的“选民”,死后进天国,相信“原罪”。
这时的文学作品也主要反映了这些思想,和欧洲文学一脉相承。
代表作家:考顿·马瑟,乔纳森·爱德华兹,安妮·布拉兹特里特,爱德华·泰勒。
二、18世纪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经济社会进入稳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启蒙运动时期(the Enlightenment),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
但就其精神实质上看,它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并非单纯是文学运动。
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直接为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
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
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主要文学指导思想是“自然神论”(Deism),这个思想认为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
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主张用“理性宗教”代替“天启宗教”。
人生在世,不再是受苦受难以换取来世的新生,而是要消灭种族、性别和信仰的不平等,建立自己的“人间乐园”。
启蒙运动中出现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并多出自开国元勋之手,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潘恩,以及托马斯·杰斐逊。
三、19世纪南北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先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浪漫主义:18世纪70年代-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发展的初期,南北战争前30年(1830-1860)为极盛时期,南北战争后10年逐渐衰微并向现实主义过度。
浪漫主义注重“想象”、“激情”和“个性解放”,认为人本质是善良的,铲除邪恶和拯救人类的手段是抛弃一切传统束缚,摧毁一切陈规陋习而回归到“自然的原始状态中去。
超验主义是其一分支,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上帝、人类和自然都是“超灵”的组成部分。
代表作家及作品:爱默生Emerson《自然》,索罗Thoreau《瓦尔登湖》,霍桑Hawthorne《红字》,麦尔维尔Melville 《白鲸》现实主义:是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西部开拓运动、工业化、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促进了其发展。
现实主义的作家一般为实用主义和民主主义的信徒,他们追求和反映的是具有显而易见效果并被经验证实了的相对真理,他们创作题材的是普通人平常事,是中产阶级艺术的最高表现。
豪威尔斯是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发现了马克·吐温,鼓励和帮助了亨利·詹姆斯,影响了自然主义作家弗兰·克诺里斯和斯蒂芬·克莱恩。
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发展和继续,是现实主义与19世纪科学所强调的“分析法”和“因果律”互相结合的产物,有时被称为“悲观的现实主义”,认为人是一种软弱无能的动物,被置于机械化的世界汇总而成为这一世界中难以驾御的几种势力(包括环境、自然、遗传等)的牺牲品。
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原先平静和谐的农业文明被打破,由开始那种“远方小山村”的回忆转化为后来对农村生活的无奈和悲叹;田园化和理想化的“农村镀金主义”价值观念逐渐被冷漠与恐惧的“自然邪恶论”所代替,并逐渐引发了后来自然主义文学的决定论和悲观主义情绪。
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社会的精神危机凸现出来,横扫全国的改革运动就是面对这种危机在社会生产、种族歧视、性别差异、个人生活习惯以及贫困化和城市化等层面上进行解决的尝试。
在这些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社会改革文学”,记录了人们面对工业化种种困惑所进行的艰难求索,而大多数改革的失败导致那些通过改革完善社会的认识论和价值观彻底破灭,并最终导致了19世纪末自然主义生存与暴力论的文学转型。
自然主义文学作家注重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表现主体对自然和社会的生理和心理反映,标志着社会文化意识从理想化到工具化的价值观转变。
四、20世纪美国文学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跨越了三个时代a) 斯文时代(1880-1914,The Genteel Age):这是一个跨世纪的,美国经济繁荣的时代。
此时的美国文学与欧洲文学之间有着某种暧昧关系,本质上是欧洲式的和美国的小欧洲新英格兰式的。
此时以西奥多·罗斯福为代表的民族主义在文学上有着强烈的反映,人们还念念不忘美国与欧洲的文化联系与差异。
b) 爵士时代(1918-1929, The Jazz Age):一战后,产生了一代不受约束,幻想破灭了和玩世不恭的年青人,被格特鲁德·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
c) 经济萧条时代(1929-1941,The Depression Era):20年代的玩世不恭的态度在此时转化为一种愤愤不平的悲观主义,30年代美国文学转向了“社会抗议文学”,“心理之学”和追求人的精神世界。
美国文学先后经历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现代主义:一战后到50年代,是一场自觉地反传统的文学艺术运动,1. 现代主义作家一般是反对传统观念而提倡“个人主义”的或者说他们打破了美国社会、道德和文学的常规。
2. 现代作家潜心探索一种真正属于美国人民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他们试图以纯美国的方式进行创作。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德莱塞在《美国悲剧》中描写了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思受到社会上邪恶影响,逐渐蜕变、堕落为凶杀犯、最后自我毁灭的全过程。
小说共分三卷。
第一卷描写克莱德这个天真幼稚的青年人怎样受到外部世界腐蚀与毒害,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玩世不恭、怙恶不悛的人,一直到汽车碾死女孩,逃离堪萨斯城为止,这是小说故事的准备阶段;第二卷描写克莱德与富商伯父萨缪尔·格里菲思邂逅后,以穷亲戚的关系来到莱柯格斯厂内充当工头助手,随后陷入与穷女工罗伯达、阔小姐桑德拉的三角恋情。
为了高攀桑德拉,克莱德甘愿违悖自幼接受的基本道德准则,牺牲罗伯达,于是,他就通过翻船阴谋干掉了这个被他诱奸而怀孕的年轻的女工。
事后,克莱德却落荒出逃,逍遥法外;第三卷主要描写案发之后,克莱德如何被捕入狱,受审和定罪,其间还穿插着美国两党和司法机构利用克莱德一案大搞政治投机的丑闻。
最后经过终审判决,克莱德被送上了电椅。
小说结尾处,还描写牧师出场,为临终之前克莱德寻求灵魂拯救的故事。
小说内容并不新颖,但在一个象德莱塞那样具有同情心和悲剧感的作家手中却成为杰作了。
辛克莱巴比特艾伦格莱斯高波特、欧亨利杰克伦敦第一章殖民主义时期的文学第二章美国独立革命时期的文学(一)独立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二)独立革命时期文学的发展(三)独立革命时期的重要作家及作品(1)本杰明·富兰克林和他的《自传》(2)托马斯·潘恩和托马斯·杰弗逊托马斯、潘恩在他的《常识》(Common Sense)里提出了独立的口号。
他的小册子《美洲危机》(American Crisis)中的16篇战斗檄文更是为激励着美国人民为赢得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极大的鼓励作用。
他的《独立宣言》更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散文。
第三章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一)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背景(二)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发展(三)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1)华盛顿·欧文的散文和小说(2)费尼莫·库柏的小说创作(3)埃德加·爱伦·坡的文学成就(4)爱默生和梭罗的超验主义(5)霍桑的小说创作(6)麦尔维尔的小说创作(7)惠特曼的诗歌创作及成就Walt Whitman 1855年,《草叶集》(Leaves of Grass)第一版问世。
(8)狄金森\狄更生的诗歌随着1955年《爱米莉·狄金森》诗集的出版第四章美国现实主义的文学(一)现实主义时期的历史背景(二)现实主义时期文学的发展(三)现实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1)马克·吐温的小说创作(2)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小说(4)斯托夫人的废奴小说(5)美国的自然主义文学1)斯蒂芬﹒克莱恩和弗兰科·诺里斯的小说2)杰克·伦敦的小说创作3)西奥多·德莱塞的小说创作4)“黑幕揭露派”及其作家第五章美国二十世纪的文学1、诗歌的繁荣Poetry(1)埃兹拉·庞德的意象诗(2)罗宾逊的诗歌(3)罗伯特·弗多斯特的田园诗(4)卡尔·桑得堡的诗歌(5)T·S·爱略特的现代诗2.“迷惘的一代”及其作家(1)海明威的小说创作(2)费兹杰拉德的小说创作(3)福克纳和他的南方小说(4)约翰·斯坦贝克的社会小说3.美国戏剧的繁荣(1)尤金﹒奥尼尔的戏剧创作(2)威廉姆斯的戏剧创作(3)阿瑟·密勒的戏剧创作埃德温阿灵顿罗宾逊1896年,罗宾逊自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急流与昨夜》(The Torrent and the Night Before)。
1897年,他的第二部诗集《河下游的孩子们》(The Children of the Night)出版。
继而,他离开家乡前往纽约谋生。
在纽约,他做过工地的监工,生活非常贫困,但他的诗歌创作却从未停止过。
当时的罗斯福总统读了他的诗极为赞赏,并接见了他。
得知他的困难后,总统帮他安排了在纽约海关一个挂名领工资的闲差,以便让他有更多的时间继续从事创作。
1910年,他的诗集《河下游的城镇》(The Town down the River)发表。
接着,他相继发表了诗集《天边人影》(The man Against the Sky,1916)和《阿翁的收获》(Avon’s Harvest,1921)。
1921年他的《诗集》(Collected Poems)出版,并第一次获得普利策奖。
1924年因诗集《死去两次的人》(The Man Who Died Twice)第二次荣获普利策奖。
1927的《特里斯特姆》(Tristram)第三次荣获普利策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