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术讲座研究综述

学术讲座研究综述

学术讲座研究综述---通货膨胀与CPI的测度统计学院12级统计二班李艳斌201202010245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经济体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导致物价水平的移动。

而在货币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当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货币所得增加,购买力上升,影响物价之上涨,造成通货膨胀。

该理论被总结为一个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

与货币贬值不同,整体通货膨胀为特定经济体内之货币价值的下降,而货币贬值为货币在经济体间之相对价值的降低。

前者影响此货币在使用国内的价值,而后者影响此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

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

简单说,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强制发行并使用的,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多余的部分继续在流通中流转,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

政府通常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如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或平衡汇率(例如中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等原因增发货币。

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

(1)直接原因。

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

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2)深层原因。

①需求拉动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

我国1979年至1980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是由财政赤字而导致的需求拉上。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②成本推动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1)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工资过度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

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由劳动的供求均衡所决定,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劳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往往可以使得工资过度增加,如果工资增加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提高工资就会导致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总水平上涨,而且这种通胀一旦开始,还会引起"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工资物价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工资的上升往往从个别部分开始,最后引起其他部分攀比。

(2)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厂商为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一样,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也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价格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可以减少生产数量而提高价格,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为此,厂商都试图成为垄断者。

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3)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其形成的过程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是一样的。

③结构失调即由于一国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结构失调而引发通货膨胀。

我国由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调问题,因而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在我国也时有发生。

④供给不足即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相对不足而引起通货膨胀。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发生的隐蔽型通货膨胀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商品供给严重匮乏而致。

⑤预期不当即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当(对未来通货膨胀的走势过于悲观)而引起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⑥体制因素由于体制不完善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以上是通货膨胀的几种主要成因。

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某一次具体的通货膨胀,其成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的,因此需要综合全面的分析。

出现通胀与以下原因也有关联:混合作用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在计算中,需要经济学家给出一个合理的、多种参数的模型来解释。

比如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预期和惯性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的相应预期。

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

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

以通货膨胀的剧烈程度分类低通货膨胀低通货膨胀(Low Inflation)的特点是,价格上涨缓慢且可以预测。

可以将其定义为年通货膨胀率为1位数的通货膨胀。

此时的物价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人们对货币比较信任。

急剧通货膨胀当总价格水平(a stander of price level)以每年20%,100%甚至200%的2位数或3位数的比率上涨时,即产生了这种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局面一旦形成并稳固下来,便会出现严重的经济扭曲。

恶性通货膨胀最恶性的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货币几乎无固定价值,物价时刻在增长,其灾难性的影响使市场经济变得一无是处。

以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分类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因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社会总供给的增长幅度,导致商品和劳务供给不足、物价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其特点:自发性、诱发性、支持性)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输入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汇率所致)。

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现象。

表现形式一般说,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

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作家三盅说:通货膨胀书写价格历史,供求关系描绘价格波段。

①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②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

③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

④政策性调整,理顺价格关系会引起上涨。

⑤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

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才是通货膨胀。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居民消费价格统计调查的是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一方面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

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

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持续地上涨就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

不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

通货膨胀对美元的影响不太明确。

通常情况在一个健康的经济扩张中,提高美元的利率能使美元更具吸引力。

如果利率的上升主要来自通货膨胀的上升,它将损害美元。

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损害了外国人持有的美元投资的价值,因此CPI的持续上升对美元有负面影响。

货币交易者对其他细微差别也十分敏感。

例如,外汇市场的交易者认为美联储已经迅速行动并灵活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美元可能将保持它的价值甚至升值。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

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物价上涨。

可见虽然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紧密的联系。

在正常情况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与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货币发行量过多,超过一定的额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一般商品普遍供不应求,导致价格普遍上涨。

当商品价格普遍上升到其吸收货币的数量超过原价格条件下商品流通过程中所必需的货币数量的时候,就会在新的价格水平上停顿下来。

这时,新的货币流通数量就与新的价格普遍上涨条件下的商品流通过程中所必需的货币数量相适应了。

通货膨胀程度越低,价格水平上涨幅度也越低,反之,则越高。

这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与价格普遍上涨是同一问题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而价格指数是反应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指标。

在实践中,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计算通货膨胀率,而是通过价格指数的年增长率来间接表示。

但通货膨胀既然是指由于货币发行过多而导致的价格普遍上涨,那么用以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价格指数从所包括的内容上也应包括居民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

但世界各国基本上都不计算这样的价格指数。

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是反映商品经过流通各环节形成的最终价格,它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因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最能充分、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