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小衔接教案——竖折(山 出 牙)

幼小衔接教案——竖折(山 出 牙)

幼小衔接教案——竖折(山出牙)
活动目标:
1.认识笔画“竖折”,掌握其笔画名称并认读三个相关汉字,掌握书写方法。

2.能够按照笔画顺完成本节三个汉字的书写,并能够分析出三个汉字的结构特征。

活动重点:
1.掌握“竖折”的书写方法。

2.了解本节三个汉字的结构特征,书写过程中能够将各笔画合理地安排在田字格内。

活动难点:学会观察笔画和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能够按照笔顺正确书写。

活动准备:
1.字卡。

2.画有大山的图画(图画稍大,山中间画一个可以打开的黑洞,山洞里先放好今天要认读的汉字和两个学过的汉字)。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大山的图画:小朋友们,请你们看一看,这是什么?中间圆圆、黑黑的又是什么?你们猜一猜山洞里住着谁?你们想知道山洞里住着谁吗?我们一起喊:“山洞里的小伙伴,请你快出来!”
幼儿试着喊出教师的话后,教师从山洞里先拿出一个学过的汉字。

教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谁出来了?(皮)让我们再试着喊一喊,看一看里面还有没有别的字宝宝了。

幼儿继续喊,教师拿出字卡“虫”。

教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这回谁来了?(虫)我们再看一看,里面还有谁在?这回教师拿出字卡“出”:咦?你是谁?我们班小朋友怎么不认识你?教师模仿字宝宝的语气:我是字宝宝“出”。

同样的方法引出汉字“牙”。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汉字及笔画。

1.认识汉字“山”。

教师:小朋友们,这些字宝宝都是从哪里跑出来的?(山洞)
教师出示字卡“山”:这个字就是“山洞”的“山”。

(认读后将字卡贴在黑板上)2.认识汉字“出”。

教师:你们还记得第三个从山洞里跑出来的字宝宝叫什么吗?(出)请把它找出来吧。

教师出示字卡,让一名幼儿在字卡中找到“出”,将字卡贴在黑板上。

3.认识汉字“牙”。

教师:最后跑出来的字宝宝说它叫什么?(牙)同样请一名幼儿在字卡中找到该汉字,教师将字卡贴在黑板上。

4.认识笔画“竖折”。

教师:在这三个字宝宝里有一个共同的笔画,小朋友们发现了吗?请你们把它找出来,然后用红笔圈上。

幼儿找到后,教师出示字卡:这个笔画叫“竖折”,现在请小朋友们伸出你的小手,试着写一写这个笔画。

(二)组词造句。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个汉字宝宝,现在请小朋友们试着为这三个字宝宝组词造句吧,看一看谁帮助它们找到的朋友多。

(教师带领幼儿组词造句,并给予纠正与指导)
(三)笔画“竖折”及汉字“山、出、牙”的书写。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笔画“竖折”和“十、上、土”三个汉字宝宝,它们是怎么写的呢?
1.教师板书笔画“竖折”,一边写一边口述书写要领。

(竖短横长。

先向下方行笔写竖,稍顿笔后略向右上方倾斜写横。


教师:小朋友们在写这个笔画时一定要一笔完成,另外,横要稍稍向上倾斜,不要太平。

2.教师板书汉字“山”,一边写一边口述书写要领。

(第一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然后在竖的左下方起笔写竖折,最后一笔短竖的起笔处比竖折的起笔处略高。


教师:这个字一共由三笔组成,笔顺依次是:竖、竖折、竖;小朋友们在写这个字时要注意,第一笔竖起笔最高,最后一笔短竖要稍稍高于左边的竖折。

3.教师板书汉字“出”,一边写一边口述书写要领。

(两个竖折的竖都略向左下倾斜,折的角度大小接近;中间一竖写在竖中线上。


教师:这个字一共由五笔组成,笔顺依次是:竖折、竖、竖、竖折、竖;小朋友在写这个字时请记住,两笔竖折起笔都要略向左下倾斜,不可以写成垂直的竖。

4.教师板书汉字“牙”,一边写一边口述书写要领。

(首横短;竖折的横要比首横长;竖钩的竖以竖折的横为界限,上短下长;撇伸展。


教师:这个字一共由四笔组成,笔顺依次是:横、竖折、竖钩、撇;小朋友们在写这个字时要注意,第二笔竖折不要跟第一笔横起笔的位置相连,要留有距离;第三笔竖钩不要写在竖中线上。

三、组织游戏,巩固所学。

游戏过程:将三张字卡贴在黑板上,3至5名幼儿手持布口袋并排站在距离黑板3米处,游戏开始,教师任意说出一个字,幼儿则需要迅速将口袋投向相应的汉字,第一个投中的为胜利者。

如此反复游戏。

活动延伸:故事欣赏《愚公移山》
参考资料:
愚公移山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

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远的路,才能到山的南面去。

一天,愚公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走这两座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大家都表示赞成,只有愚公的妻子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走呢?再说,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便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

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

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

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不会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

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大座山背走了。

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