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秭归地质学实习报告

湖北秭归地质学实习报告

目录前言 (1)路线一(兰陵溪) (1)路线二(九畹溪) (3)路线三(泗溪) (5)路线四(链子崖) (7)路线五(银杏沱) (9)路线六(泗溪外) (11)小结 (12)前言八月十九日吃完中饭之后,顶着如火的骄阳,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涌上了即将开往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的长途客车。

一路上,大家有的热烈的讨论接下来的实习,有的由于前一晚太兴奋没有睡好觉在稳稳行驶的客车上闭目养神。

经过气势宏伟的三峡大坝,走过白云缭绕的大山,在惊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同学们都暗自在心里对这一次的实习又增添了一丝期待。

秭归县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

面积2427平方千米,人口42.3万人,汉族为主。

矿藏资源有煤、铁、铜、磷、硅石、重晶石等,尤以煤炭质好。

秭归为大巴山、巫山余脉和八面山坳合地带。

长江流经巴东县破水峡入境,横贯县境中部,流长64千米,于茅坪河口出境,把秭归分为南北两部,构成独特的长江三峡山地地貌。

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峰,地势为四面高,中间低,呈盆地形。

东部边境扇子山海拔1920米;南部边境云台荒海拔2057米(县境最高峰),茅坪河口海拔40米(县境最低点)。

秭归县鸟瞰图:这一次的实习,从十九号晚上到达开始,直到二十七号早晨离开实习基地才告一段落。

真正的实习历时六天,在这六天里同学们跟随老师参观了兰陵溪、九畹溪、泗溪、链子崖、银杏沱、泗溪外等几处岩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在饱览湖光山色的同时,我们更是增长了自己对于岩层、地质等方面的了解,所以这一次的实习,大家的收获不可谓不大。

下面我将以每一天的行走路线为主线,阐述这些天我在地质学上一些小小的收获。

路线一时间:2011年8月21上午天气:阴地点:兰陵溪一、黄陵岩体首先我们来到了334省道7公里以西300米处,在这里,我们需要观察黄陵岩体、崆岭群岩体以及在此处的两种岩体之间的接触关系。

黄陵岩体为灰白色、黑云母、中粒、角闪斜长花岗岩,包含石英、黑云母、长石等成分。

至于这几种成分的辨认就需要知道它们的特征:石英为油脂光泽的浅色物质,黑云母有金属光泽,角闪石为暗色柱状物质,长石无油脂光泽。

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

因为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

花岗岩是一种火山爆发的熔岩且受到相当的压力在熔融状态下隆起至地壳表层之构造岩。

在地壳表层形成中,缓慢地移动冷却下来。

属于火成岩之一种,火成岩是由含有硅酸盐熔融物的岩浆或熔岩冷却固化结晶形成的一种物质。

当熔化的岩浆冷凝固结时,矿物即形成于火成岩,像橄榄石、辉石之类。

二、崆岭群岩体崆岭群变质岩为灰色片麻岩,形成于约30亿年前,被称为是大地岩石之母,含有长石、云母等物质,属于混合岩,为片状结构,含有因为高温高压而形成的小型褶皱。

片麻岩是一种变质岩,而且变质程度深,具有片麻状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有鳞片粒状变晶,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

片麻岩主要包括三种类型:黑云斜长片麻岩、二长花岗片麻岩和A型花岗质片麻 29亿年历史的片麻岩,地球化学判别结果表明它们的原岩均为火成岩。

不同类型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各不相同,反映它们的原岩具有不同的形成与演化历史。

三、黄陵岩体与崆岭群岩体的接触关系地层侵入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

通常分为两种类型:①整合接触。

简称整合。

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即地层是连续的。

②不整合接触。

简称不整合。

上、下地层之间有过长时期沉积中断,出现地层缺失,即地层是不连续的。

在此处,片麻岩先于花岗岩形成,而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火山喷发,岩浆侵入片麻岩,并在其中形成了花岗岩。

四、观察崆岭群变质岩的构造情况接下来我们来到了334省道80公里处以西100米观察崆岭群变质岩的构造情况。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可分为褶皱和断裂两种,断裂情况又可以分为断层(有错位)和列隙(无错位)两种。

而崆岭群变质岩为断层地质构造,形成以平移为主,有混合流动的现象。

平移断层处有小型的褶皱,断裂处有断层角粒石。

此处的剖面图草图如下:最后,我们到达了332省道82公里处以西800米处,这里是变质岩结束,沉积岩开始的地方,后者是20亿年前左右形成的震旦系沉积岩。

在这里我们有如下几个任务:1、观察崆岭群变质岩与震旦系沉积岩的分界线;2、识别莲沱组与南沱组的分界线;3、观察莲沱组与南沱组的不整合接触;4、观察陡山沱组;5、观察座椅褶皱现象;五、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的成分及莲沱组、南沱组的接触关系莲沱组为紫红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南沱组为灰绿色冰渍泥岩(且为保水状态),两者的关系为角度不整合关系,即岩石的性质与角度均不同,而陡山沱组的主要成分为白云岩。

不整合接触为地质学名词,沉积岩岩层接触关系的一类,与整合接触相对。

有时简称不整合,由于地壳运动,往往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不整合接触。

根据两套岩层中间的不整合面上下岩层的产状及其所反映的地壳运动过程,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岩层平行,而以岩层缺失区别于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斜交不整合)。

无论是平行不整合还是角度不整合,都常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

侵蚀面上往往有底砾岩、古风化壳等。

②有明显的岩层缺失现象,代表长期间断。

③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显著的差异。

而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六、观察莲沱组与南沱组的交界处九曲垴桥头为莲沱组与南沱组交界处,交界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层:第一层:薄层状白云质灰岩夹杂泥岩;第二层:钙质页岩;第三层:白云质灰岩;第四层:泥灰岩夹杂少量页岩;第五层:白云质灰岩(含少量的碳);第六层:碳质页岩;第七层:白云质灰岩(含少量的碳);路线二时间:2011年8月22日上午天气:小雨地点:九畹溪第二天的行程从334省道84公里处开始,这一次我们要经过好几个景点来观察沉积岩的形成顺序,路线是: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灯影组-闫家河组-水井沱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覃家庙组。

下面将论述这几组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一、陡山沱组陡山沱组,又被简称为“二白二黑”。

“一白”是指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即座椅褶皱,厚约8米);“一黑“是指灰黑色中薄层含碳质的白云岩和深褐色的含碳质的泥岩、页岩(厚约89米);”二白“是指灰白色厚层的白云岩夹杂薄层、透镜状的硅质条带(厚约60米);”二黑“是指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夹杂硅质岩和白云岩透镜体(厚约44米)。

陡山沱组层间的滑动褶皱草图如下:二、灯影组灯影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白云岩,中部为黑色薄层状沥青紫灰岩夹杂碎石条带,下部亦为灰白色厚层白云岩。

三、闫家河组闫家河组厚约54米,跨越震旦纪和寒武纪,大致上可以分为两部分组成:下部为深灰黑色薄层白云岩,上部为黑色的含碳质的灰岩夹杂黑色页岩。

闫家河组与水井沱组交界处的地堑草图如下:地堑是指两侧被高角度断层围限﹐中间下降的槽形断块构造。

多指大﹑中型的构造﹐大者延长可达数百公里。

地堑常成长条形的断陷盆地﹐其边界可以是平直的﹐但更常见的是折线状边界﹐一般由多条高角度正断层联合而成。

仅在一侧为断层所限的断陷﹐称为半地堑或箕状构造。

四、水井沱组水井沱组厚约57米,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为黑色薄层碳质页岩,中部为黑色碳质页岩和粉沙质页岩,上部为黑色的含碳质的灰岩夹杂黑色页岩。

五、石牌组石牌组是由深灰色薄层粉沙质页岩夹杂饵状灰泥岩以及条带状泥岩几部分混合组成。

六、天河板组天河板组的主要组成成分为深灰色薄层条带状灰泥岩,其厚度大约为90米。

同时,这组岩体的特点也十分明显:首先,灰色页岩和泥岩互层;另外,在此岩体中含有一定量的化石。

七、石龙洞组石龙洞组,厚度在36米到86米之间,下部为灰白色中厚层夹薄层细晶白云岩,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白云岩夹杂灰色风暴角砾岩。

石龙洞组与覃家庙组分界线草图:八、覃家庙组至于覃家庙组则是由薄层状白云岩和薄层状泥质白云岩混合组成而且在岩体中有波痕和干裂。

路线三时间:2011年8月23日上午天气:小雨地点:泗溪日月坪一、震旦纪崆岭群莲沱组沉积岩的分层状况这一天,我们从泗溪日月坪130电杆处出发,沿途观察震旦纪崆岭群莲沱组沉积岩的分层状况。

这一组岩体大致可以分为八层:第一层:灰紫色中厚层砾岩、花岗岩(存在角度不整合);第二层:中厚层含砾粗砂岩(原来是沉积于深海中的);第三层:中厚层粗砂岩(不含砾);第四层:粉砂岩及紫红色砾岩覆层(这是因为沉积环境不一样而形成的);第五层:中厚层粗砂岩;第六层:砂岩和粉砂岩覆层,含灰色凝灰岩;第七层:中厚层砂岩夹杂泥岩;第八层:青灰色砂岩;二、河谷地貌接下来,在泗溪边上,老师向我们讲述了有关于河谷地貌的知识。

河谷地貌是河谷形态及河谷内各种地貌类型的总称。

河谷即河水所流经的线状延伸的凹地,由河水侵蚀冲刷而成。

河谷的形态组成:河谷主要包括谷坡和谷底两部分。

谷坡是河谷两侧的斜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

谷底比较平坦,由河床和河漫滩组成。

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为坡麓,谷坡上缘与高地面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

河谷的形成和发展:河谷是河流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有 3个途径:①下蚀作用加深河谷。

河谷形成的最初阶段,水流侵蚀相对高起的地方,侵蚀下来的物质堆积在低洼地区,这两种作用不断地进行,使谷底愈来愈低平。

②旁蚀作用促进谷坡剥蚀后退,使河谷拓宽。

谷坡苞蚀后退的过程包括坡面上的片蚀作用、沟壑侵蚀作用、块体崩落运动以及支流的旁蚀作用等。

③溯源侵蚀使河谷向上延伸,加长河谷;陆地抬升或海面下降使河流下蚀作用加强,延长河谷终端,加长河谷。

这样不断的侵蚀作用就使得河流不断的带走泥沙,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

河川的上游一般以砾石为主,中游以粗沙最为常见,而下游则以细沙为主。

另外上游易形成“V型”谷,下游易形成“U型”谷。

由于地球的自转作用以及地磁的影响,河流并不是如我们肉眼所见的那样顺流直下,而是螺旋式的向前流动。

这样导致了河流对两岸的作用不均匀,日积月累河流两岸会形成凹岸和凸岸,更有甚者会导致河流改道。

而人们利用了这种自然现象,将码头建在凹岸处,避免了船舶在岸边搁浅的麻烦。

三、岩石的产状及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最后,在溪水边观察岩石时,老师教给了我们地质罗盘测量岩石产状的方法。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如图)岩层倾向测量: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真倾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方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