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关于“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宁夏银川市教科所王玮光一、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思辨定义: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理念——是观念,也是行动。
1、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在哪些方面要得到进步与发展?(1)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2)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的完善(3)情感的丰富、细腻和纯化(4)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巩固与完善(5)技能的形成、巩固和熟练✹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2、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教师要具备一种反思意识。
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哪些?(1)要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匮乏性教育需要,激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向往,凸显学生对社会生活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缺乏感,培养学生强烈求知欲望,从而把强烈的求知欲转换为现实的匮乏性教育需要。
(2)要培养和开发学生丰富性教育需要。
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通过教育适度宣泄自己的各种情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展露自己的才华,展示自己的优势和魅力,形成丰富性教育需要。
(3)要培养和开发学生的世俗性教育需要:要结合教育内容,尽可能地把书本知识、技能和理论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了解和效仿日常生活,形成健全的世俗性教育需要。
(4)要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教育需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欣赏更为美好的社会生活,培养学生追求和谐、完美和理想性目标的生活价值,形成健全的专业性教育需要。
(5)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育需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和人格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形成创造性教育需要。
✹满足学生的上述教育需要的过程,就是参与、创造和享受教育生活的过程。
✹有什么样的生活需要,学习者就必然有相应的教育需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要追求知识“意义”与“意思”的整合。
(1)知识的“意思”是“意义”的基础;(2)“意思”的终极目标是“意义”。
(3)“意思”在过程中实现,通过“意思”来突显“意义”(4)“意思”是人类精神生命的寓所;✹学生不是知识的“口袋”,而是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精神生命,使终极生活更幸福充实。
二、关于“有效教学”的现状描述(一)管理层面1、几经磨合,制定出“因地制宜”的相对稳定的课程表;2、由“选修课教学必修化”到“必修选修一体化”;✹在高考考纲引领下的整合;3、“有效教学与有效备考紧密联系;4、校本课程产生裂变;(二)教学层面1、课改理念在深入人心,基于实践的“悟性”在增强;2、基于实践反思的“有效教学”形式方法在整合;(1)回归知识结论;(2)重视有效的“过程与方法”;(3)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从问题、现象、情景中中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收集、分析、整理和归纳信息的能力;(4)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5)重视发掘课程资源,创设“开放与生成”的教学情境;(三)备考层面1、学校形成了一套应对高考的工作程序,由高考的终端为契机,通过调整逐渐进入了课程改革的适应期;2、探索出基于校本的备考经验;3、校本教研在备考方面贯彻落实的较为扎实,集体备课成为一种有效机制;4、广大教师逐渐意识到备考与教学的关系,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开始重视起来;✹能力的培养不是“突击”出来的,要靠“过程”来培养;5、对学校内涵发展与文化建设是一种无形的促进;✹存在问题:1、部分课程在“萎缩”;选修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
2、偏科现象未能遏制;3、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的隐忧;4、高考的制约乃至“桎梏”。
三、关于有效教学的对策思考(一)教学任务的有效性(1)吃透教材,提炼出适切的教学任务;(2)把握重点,提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3)分析难点,设计解决难点的策略与方法;✹教学任务的确立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与任务相一致、相匹配的问题、方法、手段、步骤等方面的精心设计,所制定的任务有可能是“零任务”。
✹案例剖析:以魏天《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课堂教学为例——(1)、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和任务—选修课“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以及“知人论世”的学习要求,并通过文本分析过程回归“结论”;(2)、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来自语文学科的科学途径,绝无空洞说教,迥别于其他学科;(3)、有效梳理知识,咬文嚼字,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4)、有效调动学生的知识迁移,温故知新,贴近学生“已知”的“最近发展区”;(5)、提高阅读来引领学生感知课文;(6)、依据文本内容分析拓展,把训练落到实处。
思辨:所谓“备课”、“吃透教材”其真正的意味在于教师试图把课程中的精神能量转换于自己的生命之中,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意志和智慧等。
用博学的素养教书,用集知识与精神于一体的人格修养来教书。
培养提升教师自我教学设计的能力,达到“教科书教”的层面;“只有教师才是教材的活的灵魂。
”(陈思和)“学生的思维劳动是教师思维劳动的一面镜子。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性格根基的知识或技术对学生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教学任务要具有“三个维度”:(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追求“三维目标”的整合。
学习态度是学生理应建立的终身有用的人生态度。
(二)知识处理的有效性(1)创设情景创设全体同学共同学习的“愿景”;创设是为了生成。
创设是为了启发。
问题情景;手段情景;活动情景;资源情景。
(2)提炼问题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把教材中的问题“提取”出来。
“问题”即教学任务。
“问题”中体现出教学的重点、难点。
遵循教学规律,合理安排知识呈现的次序;问题中分解出识记、理解、巩固、运用、提高、创新的梯度与步骤。
在教学中应该——①精心提取问题。
依据教材的重点、难点,通过设计适当的问题,来达成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②缜密呈现问题。
③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做学问,先学“问”。
✹培养学“问”的过程是一个“春种秋收”的过程。
④悉心面对学生的“提问”。
⑤问题的适切性,针对性和难度值;✹“真理”是在老师的教案本里,还是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案例: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欢庆》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响欢乐的乐曲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三)搭建科学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桥梁;✹案例:化学选修课教材《有机化学》:每章都设有“自我评价”栏目,以促进学生反思学习效果,检验学习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请按照以下方案,自己动手做酸甜可口的糯米酒。
想想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你所知道的化学变化?”原料:糯米 1kg, 酒曲 10g 过程:(略)组织一次野外地质考察活动,采集岩层及地质构造,讨论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理《宇宙与地球》调查并讨论手机的使用是否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物理选修1—1 (四)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1、依然要在深入解读教材上下功夫,于“不疑处”读出“疑”来;2、理性地分析教材内容,以体现高中教学应有的“厚度”;3、教学方式的创新应追求实效,避免形式化倾向;4、既然安排了一定的探究活动,就务必要达到相应的深度,力避“浅尝辄止”;5、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渗透在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尽可能把握住一切有利的“契机”(许多探究性学习往往在“再坚持一下,再追究一下、再引申一下”之中);6、尽可能“放权”给学生。
7、探究要回归知识结论。
教学案例1:历史选修课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一单元“探究学习小结”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梭伦改革开民主政治先河,或者说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认为他“一蹴而就”确立了民主政治的并不多。
另一种意见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关键应该是克里斯梯尼的改革。
请调查有关资料,将这两次改革做一比较,论证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进程。
教学案例2: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项羽之死》:“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课后“探究·讨论”:“项羽面临败亡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表现了项羽怎样复杂的心情?“天之亡我,我渡何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欺,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教学案例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欣赏示例”《长恨歌》》课文后的导引性文字:我们还可以从陈鸿同时创作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看出白居易的创作意旨。
陈鸿的《长恨歌传》中说他(白居易)的创作意图是:“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探究题:1、为什么说泰山、峨眉山是历史文化遗产?2、张家界有无科学价值,其科学价值在哪里?3、为什么宁夏的西夏陵够不上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遗产?4、当地有哪些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5、说一说宁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特点。
✹学生的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往往是“一步之遥”。
探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案例:《李贺之死》—在描述了李贺“生之奇”与“死之奇”后,作者李商隐连续发出“六问:①上果一帝耶?②帝果有园圃、宫室、观阁耶?③帝之尊严,亦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④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⑤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⑥又岂人见会胜帝耶?(五)要关注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从高考试题中得到的启示:语文功底较差,基本素质不高;(地理)物理试题计算难;历史文化素养的考查;文综试题联系社会生活和时事政治;举例:“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以《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为例:探究路径参考——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郭象则说:“万物独化”,“物各自生”,“独社而无所资借”“突然自生”,“忽然自死”,即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
韩非认为,……董仲舒认为,……黑格尔认为,……杜林认为,……✹比较以上三组材料所列举的老子和郭象、韩非和董仲舒、黑格尔和杜林言论的不同。
✹老子、韩非和黑格尔的言论,表达了什么思想?郭象、董仲舒和杜林的言论又代表了什么思想?(以下还有两组材料)✹人教版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一单元“梭伦改革”“课后学习总结”: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支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对于那些想重新划分土地的人:/他们为劫夺而来,欲望无有止境,/每一个都向往获得无穷的财富,/而我,言语温存,暗里却心肠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