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主体课文教学设计1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要求1.学习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个小故事,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不搞特殊化的好品质。
2.知道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及这样安排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了解毛主席是怎样关心群众生活的,并知道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教学难点懂得要围绕中心安排材料,和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就是重点材料,要详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审题,引入课文,激发兴趣板书课题,大家齐读。
问: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写毛主席在花山的故事。
)二、介绍时代背景,介绍花山(见参考)三、学生预习课文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不明白的词句做上记号。
四、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1.请乡亲们来碾米;2.请乡亲们喝茶;3.帮乡亲们推碾子。
)3.提出不明白的词句,大家讨论。
五、读熟课文六、布置作业1.练习朗读课文。
2.把你认为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划下来。
七、第一课时板书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1.指名朗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哪几件事?2.那么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三件事的呢?作者借这三件事要表达什么感情呢?我们来继续学习。
二、读一读你划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三、读第一件事,提问①在这件事中主要写了毛主席的什么?(语言)②默读,划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话。
③朗读毛主席的语言描写,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毛主席非常关心群众的生活,为群众着想。
)板书:关心群众生活。
四、读第二件事,提问划出课文中毛主席的语言,然后谈你是怎么理解的?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军民鱼水关系,这也正是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的原因之一。
也表明毛主席不搞特殊化。
)板书:不搞特殊化。
(分析时,投影打出毛主席说的话。
)五、自学第三件事1.默读思考:毛主席说了什么?怎么做的?请你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
2.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教育?(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密切联系群众。
)六、朗读课文,体悟情感(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可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歌颂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不搞特殊化,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品质。
)(二)看全文,围绕这个中心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可以突出中心。
)谈一谈你学这篇课文的收获。
(两方面:思想上受到了什么教育?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2《山洪一样的掌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总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人民群众对总理的无限爱戴,感受周总理平等待人的高尚品质。
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过程、方法目标:在阅读中学习作者描写活动场面和人物细写的方法。
3、情感、价值观目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总理平等待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从课文对会场和周总理神情的细节描写中,体会总理的精神和品质,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学习作者描写活动场面和人物细写的方法。
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语文课,我们学了邓小平关心“希望工程”的课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位伟人的故事。
板书“掌声”,提问:什么时候会有掌声?板书“山洪”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朗读课题。
那么到底发生的什么事呢?让我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词语:邢台、心坎儿、扒车门、干冷砭骨、肆无忌惮、炯炯目光、黧黑、伫立、哦、气氛、冀南3、这篇课文主要讲的什么事情?课文是按着什么顺序来写的?三、研读课文1、浏览课文,说一说“山洪一样的掌声”是怎样爆发出来的?2、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地方?细读课文,动笔画一画,写一写。
3、四次环境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两次掌声的对比;两次眉毛的变化。
4、两次掌声的对比,指导背诵课文中最后两个自然段。
总理站在()找来的机制木箱上,()的寒风不时地()他中山装的衣襟。
总理()群众()伫立,脸上闪现着()的神情。
突然,就像()的山洪一样,会场上又响起一阵热烈的()和()。
这欢呼发自人们的(),是那么(),那么()!它在冀南平原这个()的村庄上空,()地回荡着,回荡着……四、体会写法作者运用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环境等描写,抓住了“总理面对风口”这件小事来刻画了总理关心群众、心系群众的高贵品质。
五、升华情感正是“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
”所以,千言万语汇成了一片“山洪一样的掌声”!这“山洪一样的掌声”是群众发自内心深处的阵阵感动;这“山洪一样的掌声”是大家对自己总理的深深爱戴。
灾区人们用平常方式表达出了他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怀,那就是“山洪一样的掌声”。
3香山红叶目标: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萧”字、正确书写10歌生字。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对香山红叶之美的细致描绘。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陶冶。
重点: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景象。
难点: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y7u生动妙雪的方法。
教具:香山红叶的图片。
教法:朗读法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寻美兴趣。
学生虎豹搜集香山红叶的图片。
师: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叶君健去欣赏北京香山红叶的美。
二、初读课文,初建美的印象。
1.让学生读通顺、读流利,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度几遍。
2.有些比较长的句子,要多读一读,断句要合理,教师适当指导。
3.想一想:香山红叶在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深入精读,寻访红叶之美1.香山红叶究竟以什么吸引了作者?你从中哪些词或哪些句子体会到了红叶的与众不同?读一读,品一品。
2.找出相关语句后,即可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边读边谈边想。
(1)先请学生读,紧扣关键词语,然后谈感受。
(2)在把感受带到课文深入地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3.再读全文,颂红叶之美。
1.带着赏美景、品美文的感受朗读全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香山红叶的赞美。
第二课时积累内化:1. 由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在笔记本上摘录文章中最能吸引你想象的句子。
迁移练习:1.识字写字2.读句子,体会引号的作用(小黑板出示)。
3.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句,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他们会发现,第一个星期天到这里来时,山上还是();第二个星期来时,这里却忽然变得(),处处是“红花”一片了。
红叶和青松,在这个特殊场合()出来的一种()的美,无形中创造了一个奇特的“()”。
实践活动:1.课文文字优美,配上合适的音乐尝试配乐朗诵。
2.课外再搜集一些描写红叶的优美句段。
板书:秋天一到,像盛开的红花香山红叶处处红花一片奇丽多姿红叶青松,秋天里的春天世上少有《夹竹桃》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夹竹桃》是教科版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是当代著名教育家、作家季羡林写的一篇被人誉为“具有史诗性质”的散文。
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
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表达了对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品格的赞美,令人百读不厌,愈品愈香……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基于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品味、感悟、内化,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夹竹桃最值得作者留恋和回忆的原因,体会夹竹桃的妙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启发想象,理解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4、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感受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两盆花,请看大屏幕,这两盆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从根、干、枝、叶、花几方面描述。
)2、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
请大家讨论一下,人们为什么叫它“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得名。
)3、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作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专门为夹竹桃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课题)二、抓住重点,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夹竹桃?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出: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它却是我最喜爱的花。
3、“我”为什么最喜爱夹竹桃?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把握文章的中心句:“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三、精读品味,读中感悟(一)自读自悟——感受“韧性”的可贵1、“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第四、五自然段)2、默读第四、五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的韧性的句子。
3、在理解的过程中,指导朗读。
重点抓住以下几点:(A)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
(B)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1)这两句主要讲了什么?这两句主要讲了夹竹桃生命力顽强、花期长。
(2)体味“无……不……”和“无不”的作用。
(3)练习用“无……不……”和“无不”造句。
(4)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两句话?(5)师生合作,对比朗读:看到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参与进来,可以吗?师生合作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4、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院子里的其它花?(第四自然段)课文重点写了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四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5、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反问句,明确反衬的作用。
(1)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加强语气)请大家再读这句话,读出反问的语气。
(2)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一年四季的花开花落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5、我们感受到了夹竹桃顽强的韧性,谁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通过指名读、评价读、赛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一步体会夹竹桃的可贵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