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影响高尔基曾说过,人的本质是个大殉道者。
童话中有个小女孩,由于穿上了红舞鞋,就只能拼命地旋转下去,穷其一生,欲罢不能。
老师一旦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其情其感也如红舞鞋一样,让老师永不满足,永无止息,直至奉献一生的精神与心血。
老师所从事的事业,实在是一项人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了情感的事业。
老师又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老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起到很强的感染作用。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起到塑造学生品格、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从这意义上讲老师就是传播知识文明的殉道者。
老师的真诚教育情感,往往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结果,它往往以顿悟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促使学生明白只有在生活和实践中才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在学习中享受生活,享受快乐吧,让学生顺其自然快乐学习,让学生读书明理智慧积德,教育本身才更有意义,学生的学习也才更有兴趣。
这种教育的瞬间灵感离不开老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强烈的教学欲望和“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苦思索。
老师的情感不仅能激发老师的教学欲望,而且能使老师长时间地保持对教育和教学的专注思考,为学生学习的顿悟产生铺垫条件。
通过老师的真诚教育情感在学生中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去影响、感召、塑造学生,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高尚的精神种子,使他们成为健全人格的人。
因此,老师情感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十分深刻的,也是极其重要的。
一、情感能够培养老师的教学欲望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认识或所操作的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
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的关系,当客观事物符合主观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
有了情感就能强化智力活动,促进智力的发展,所以强烈的情感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内在动力(培情原理)。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可以一分为二,有些归于智力,有些归于非智力因素,第三者是没有的。
”所谓智力因素是指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所谓非智力因素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
它对智力因素的发挥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要素,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与人的社会性需要密切相关。
情感形形色色,往往呈现出积极的和消极的、肯定的和否定的等两极趋向。
每种情感又可按其强度分为不同的等级。
情感具有两极性、情境性、效能性、迁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所产生的动力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和感染功能等,对人的智力活动起着激发、选择和调节的作用,不仅会影响一个人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而且会影响人际交往间的交流、沟通及关系的发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情感对人们活动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它在一定条件下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有的情况下,则起着消极的破坏作用。
因此,了解情感现象,把握情感规律,以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十分重要。
一个老师心中一定要装着学生,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首先就要有强烈的教学欲望,要不停地学习,捕捉教育新观点、新思想、新题材,不断地超越别人也超越自己。
这种强烈的教学欲望会成为老师教学活动的内部动力,激发老师的行动,并引导老师的行动向着明确的目标进行。
现代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多是在十五至二十五岁之间,他们的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
他们不仅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意向,而且自重感在他们的心中日益强烈;他们喜欢别人对他们尊重,愿意引起教师对他们的重视;他们不仅期望教师给予知识和一般情感上的温暖,还要有心理上的接近和朋友般的理解:这是学生的情感特点。
老师要想在教学上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情感特点进行教学,即在传播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情和爱,理解他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得到平衡。
一个具有健全心理品质的学生是学好文化知识的首要条件。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老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许多老师在谈及学生学习成绩时,常常将其好坏归于学生自己的努力程度。
无可否认,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是最关键的因素,但是,对于情感冲动多于理智选择的当代学生而言,教师的责任实在是无法规避。
如果老师与学生的感情不融洽,学生势必与其有了戒备心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在学生绝不会产生喜悦情绪的状态下,任老师怎样讲授知识,学生也会本能抗拒,难以全部接受。
这种逆反心理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很大的抑制作用,学生有了这种心理既不可能对此学科产生兴趣也无法静心地听课。
当教学过程出现师生情感融洽时课堂欣欣然的场面和气氛时,教师自身成了强大的磁场.学生的双眼闪烁着敬慕、爱戴、喜悦之光神。
融洽的师生情感对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健康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老师的情感不仅能够“放大”老师教学欲望的内驱动力,而且有的时候会成为老师教学欲望的直接动机。
在人格系统的四种动机结构(内驱力、情绪、情绪—认知相互作用、情绪—认知结构)中,情绪是核心,无论是与内驱力相联系的情绪,或是同认知相联系的情绪,抑或是蕴含在人格结构中的情绪物质,都起着重要的教练作用。
老师的个人情感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高尚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并激发老师的教学欲望,加大老师对学生成长出现的机率。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以及现实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等。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情感与人的认识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积极的情感会推动认识的发展,激励学生创造性地探索和大胆地思考求知。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思维能力、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通过讲授专业、高深的心理知识使学生获得积极情感的认知,而只能采用“寓教于情”的方法,以教师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教师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所以说,情感是促进师生间教与学的最大的力量,有了情感的教学就有了生机,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
所以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并让这种情感转化为学生奋斗的内在要求,将成为老师教学活动中越来越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二、情感能够保持老师思维的专注性在教育活动中,老师要追求“恍然大悟”的一刹那的顿悟,大都要有一个“痴”和“傻”的过程,也就是说,老师要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作艰苦的、专注的思考。
这种思考的专注性在心理学上称为“定向──探究反射”,它有利于调动老师心理的积极性以及老师的知识与经验,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老师内在情感深刻地影响着老师这种思维的专注性。
学生成长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凭空而来的。
老师要以长期积累的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坚持不懈地、全神贯注地对带有新的信息的事实进行搜索和追踪,并对知识的“生长点”和“临产状态”进行规律性的探索。
也就是说,老师要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抱有极大的热情,对知识前沿有着深切的关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把握容易发生知识和诞生知识的“生长点”和“临产状态”,表现出高度的思维的专注性。
一个只关心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老师,是不可能长期地投身于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并满怀热情地关注学生成长的实践活动的,也不可能用敏锐的眼光来准确地预测知识的“生长点”和“临产状态”的。
有的时候,老师对具体教育事物教育对象的情感投入也会强化老师思维的专注性。
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活动的态度越积极,就越容易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并以之作为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旦特定的教育活动引起了老师强烈的兴趣,投入了老师足够强度的情感,那么老师就会在这次教育中呈现出情感的正效应状态,促使老师精神百倍集中,思维高度活跃,自觉摆脱周围环境的干扰,并持之以恒地进行艰苦的思考。
这个时候老师表现得十分专注,意志的力量也会起保证作用,以至于“卧不安席,食不甘味”,直到他找到一种直觉的顿悟时,这种心理状态才能消失。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根据他自己和别人的宝贵经验,他知道,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要比你知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
”老师的内在情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及时见效的。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还包括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双向交流的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教师的作风和意志等心理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效果。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了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期望、注意、关心等都属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教师积极热忱的态度能够使师生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学生喜欢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只有学生喜欢教师,才有高的学习积极性。
日本学者继有恒(1961)在研究中发现,喜欢某位教师的小学生有80%、中学生有75%想成为像这位教师一样的人。
在科尔(Cole,1968)的调查中,喜欢某位教师的中学生有60%喜欢这位教师所任的学科,认为这一学科更有价值,在平时的学习中花费的时间更多。
所以,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喜欢的人,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学业的发展。
教育研究表明,富于同情心,有热情的教师往往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当教师热情并多方鼓励学生时,学生更富有创造精神。
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情,对待学生要热情、真诚。
教师还必须注意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的养成。
因为,这些情感不仅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有激励价值,对信念、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有陶冶价值。
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能及时合理的排解自己的消极情绪,同时,也能控制和掌握学生的情绪、情感,为成功的教育创造健康到环境,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健康的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感。
三、情感促进师生共同顿悟的产生顿悟是学生成长的主要思维活动,是灵感发生后的一种直觉状态,也是老师的认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口。
在顿悟之前,老师的认知处于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这种量的积累达到认识突破的临界点,也就是达到能够保证质变所必需的条件的时候,由于典型诱因的出现,老师便会在瞬间摆脱旧思路的束缚,体会到“拨云见日”的畅快与如涌的思绪。
顿悟的产生有两个前提:一是强烈的创造动机和适量的情绪情感;二是原型启发。
所谓“原型”即外界事物中的有启发性的事物,也就是典型诱因。
动机和情感使老师的心理能量逐渐积蓄到足以开启人的一部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量,但仅有内部心理量的积蓄是不够的,还需要典型诱因的启发,使老师因触及原型而联想到深藏于潜意识的某种冥思苦想之物,并立刻跃入显意识状态,产生顿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