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一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
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拓展延伸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二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三、课文理解1、本文的主旨: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
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三生字词读音: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解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课文理解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叙事:1夜深人静,解衣欲睡2月色人户,欣然起行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写景:特点:空灵、皎洁内容:月色——积水空明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语句:藻荇交横竹柏影抒情:特点:潇洒、达观语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内容: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乐观1)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皎洁、澄清、透明)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分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
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讽刺感慨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字词注解选自>。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文言现象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至: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古今异义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特殊句式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判断句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