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作文素材2009时事素材新高考新素材2009-04-30 10032009时事素材金库一、改革·发展1.“中国制造”要向姚明学习最近,一名香港记者赴美访问,美国同行的一句话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有一样中国东西在美国媒体眼中很正面,就是姚明,他真的很红。
”此外,这位香港记者印象最深的便是“中国制造”的无处不在。
“姚明”与“中国制造”,是中国在美国的两副面孔,都是一种成功,却是两种模式。
姚明的“红”,基于两点一是赛场上的超强实力,一是谦虚勤奋的东方特质。
“中国制造”日常用品的遍地开花,则主要依靠价格优势。
美国人为姚明所征服,是敬佩他的能力,是一种欣赏;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美国人却多少有些无奈。
从中,我们能得到的些许启示是,竞争最终靠的是能力、品质与特色。
“日本制造”早年在美国曾是低价劣质商品的代名词,通过日本企业家的不懈努力,日本产品终以高品质获得世界认可。
今天,“中国制造”或许正面临同样的拐点。
(摘自2006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王恬)【解读】姚明有一句名言“尊重是你自己去赢得的,而不是别人给你的。
”“日本制造”可以做到,“中国制造”没理由做不到。
【适用话题】相同与不同、用实力说话、品质、折、迎头赶超、偶像……2.“文化创意”凸现政策宽松《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3期刊登雷颐的文章说,北京市最近首批认定了10个文化创意园区,其中包括曾经准备拆除的“798艺术区”和一度不许其生存的“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
政府对“文化创意”从以前的反对、严管甚至压制,到如今的赞成、支持乃至大力扶植,是值得称道的观念的巨大进步。
“文化创意”的核心是个人的创意、技巧和才华,只有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艺术家才能真正“创意”。
相反,如果要求所有文化作品都是“纯而又纯”、“完全正确”,要求所有艺术家都成为一架精密机器上的一个毫无个性的零件,结果必然是多少年全国只有几出“样板戏”,只有几张“样板画”。
文化,终将完全萎缩、凋敝。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文艺政策较前大为宽松;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脱离原来的体制,成为到处流浪、放荡不羁的“波西米亚人”。
在一些大都市自然而然形成了艺术家聚集区,其中最著名的如北京“圆明园画家村”。
然而,政府有关部门曾以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将此视为“麻烦制造者”(某些艺术家确实制造了一些麻烦),甚至不惜动用公安将其“铲除”。
但经过种种努力,政府有关部门最终认识到这种“艺术村”的名片意义和经济效应,观念发生根本性变。
【解读】在政府对“文化创意园区”所有的支持中,最重要的是政策的宽松,允许新观念、新形式的表达探索。
其实,不仅文学艺术如此,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也同样。
如果我们整个民族没有不同观念的表达,没有彼此的碰撞、批评、驳难,“创意”就难以生存。
【适用话题】观念碰撞、创意、与时俱进、利与弊、城市名片……3.“随叫随到”据《工人日报》2007年2月7日报道,在四川宜宾两会上,当地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宜宾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暂行办法》,规定人大代表可单独持证到基层调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后可约见相关部门负责人,被约见者不得拖延、推诿和回避。
该报为此刊登童克振的文章说,宜宾规定被人大代表约见的政府官员必须“随叫随到”,从制度上进一步强化了人大代表的监督职能。
【解读】人大代表来自各个阶层,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他们的监督实实在在,一旦发现问题,要求官员“随叫随到”,无疑会给一些人极大的压力。
【适用话题】监督、压力与动力、追求实效、制度创新、倾听民生疾苦……二、创新·探索1.年终总结挑战“潜规则”获悉重庆韦家沟煤矿党委书记陈华在属下交上来的总结材料上批示道我不要看成绩甲乙丙丁,请将问题总结成1234报给我。
此批示,无疑让写惯了报喜不报忧这类年终总结的人们咋舌。
按照我们的传统思维,年终总结必然是总结成绩,而问题只不过是在“但是”后用三两句话带过。
许多人之间心照不宣的、真正需要的则是在肯定成绩的背后——肯定自己!成绩越多,说明自己越出色,越有资格晋升、提级。
这种现象已成年终总结的“潜规则”,年复一年,人们对此见怪不怪。
【解读】挑战“潜规则”,就要有勇气面对一个真实的自我,把以往每逢年终总结时就藏头藏尾的毛病、失误通通端出来。
开始时,也许自己会觉得有些难堪、不自在,可渐渐地就会发现,在对过去一年问题的总结中,找到了自身工作的“短板”,明确了明年工作的目标及努力方向,可以胸有成竹地走向新的一年了。
【适用话题】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剖、打破常规、挑战、革新陋习、勇气……2.政府在文化建设上的空白点《半月谈·内部版》2007年第2期刊登评论说,在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市场经济年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却日益萎缩,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三大节”已经被物质化、简单化为“粽子节”、“月饼节”、“饺子节”,其他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更是踪迹杳然。
为何人们年年争论,传统节日的文化质量仍呈下滑之势?追寻问题之源,我们不难发现,能够力挽狂澜的主体——政府并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
也许有人会说,传统节日是民间的事。
它之所以被赋予文化内涵,是古代中国民间社会长期演变、积淀的结果,如今它的文化内涵被忽视、被遗忘,也是中国民间社会在市场经济影响下自然选择的结果。
这中间似乎谈不到什么政府责任。
然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萎缩,并非一个孤立的问题,在它背后是整个传统文化阵地的萎缩一些传统艺术品种渐趋没落、后继无人,传统文化活动的队伍建设、场所提供、经费保障都缺乏必要的重视和供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失去了必要的载体。
而当传统节日来临,需要表现其文化内涵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这种能力。
【解读】这实际上暴露了政府在文化建设上的空白点。
对公益性的文化产品进行投入、保障供给,正是政府的责任。
这种责任不仅表现在为某些节日组织临时性的演出,制造一些能够彰显政绩的“文化大戏”,更重要的是,要可持续地关注、投入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建设,尤其要重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和保障。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扶持和弘扬。
有了坚实的阵地和广泛的参与,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得以复兴,传统节日才有可能增强文化内涵。
【适用话题】传统节令、自然选择、空白、文化建设、传统复兴……三、亲情·感恩面对《心里话》春节是中国人延续数千年的传统节日,在除夕之夜看中央电视台面向全球华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了多数人过年生活的一部分。
每年春晚总会有一两个让人感动得流泪的亮点节目。
在2007春晚所有节目中,由外来务工者子女表演的朗诵《心里话》,极有可能成为本届春晚在观众心目中“存活期”最长的节目。
在一拨拨衣着鲜亮的演员中,小小的他们显得特别朴实和单薄。
春晚一直在走贴近民生的路子,这次工作人员把目光瞄准了外来务工者的子女。
这30个参加朗诵的孩子,是从3800名外来务工者子女中挑选出来的。
报幕时,主持人朱军说,这个节目的存在是让孩子们说出自己和父母一直不敢大声喊出的心声。
《心里话》是导演组特地为孩子们写的,不长,却句句震撼人心。
“我一直不敢在城里的孩子面前抬起头”,“别人与我比父母,我与别人比明天”等话语,从30位孩子的嘴里响亮而整齐地喊出,惹哭了很多观众。
【解读】有道是,情同此理,人同此心。
说再多的大道理何用?我们只需设身处地地为这些从小就饱尝世态炎凉的外来工子女想一想,假如有一天,我们也“加盟”到这个外来工之列,我们又将如何倾诉那寄人篱下的滋味?一位伟人早就说过,中国的真正问题是三农问题,没有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就将是一句空话。
当然,从总体上说,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或许的确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一点点地逐步加以解决,但眼下,最紧迫也最令人揪心的是立即着手解决农民工群体新年的三个盼望盼工资能涨一点,盼孩子读书能顺心,盼能真正融入城市。
如果说,曾经坚如磐石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牺牲了几代农民的切身利益,也使几代人付出了巨大的公民权利与福祉代价的话,再让这一代外来工子女们继续延续他们父辈们的权利缺憾,那不仅是外来工这个庞大群体的不幸,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社会和谐之痛,更是文明社会的倒退。
【适用话题】感恩农民工、说说我的心里话、感动、变、维权、在底层、位置与价值……四、社会·和谐1.“四十年前比现在和谐”吗《北京日报》2007年2月5日刊登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王长江的文章说,关于“和谐”这个概念的理解,在学术界还存在很大差别。
例如,一种相对普遍的说法是,我国“四十年前比现在要和谐”。
这说明,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个科学把握的问题。
文章认为,和谐存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要素相互发生关系,才有和谐、不和谐的问题。
例如,社会上大大小小的阶层就是构成社会的要素。
讲社会和谐,只有各阶层的存在为社会所认可,它们的利益得到承认,才谈得上如何缓和、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才能使它们和谐相处。
为什么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服从不叫和谐?就是因为计划经济压抑了人们对利益的正当追求。
计划经济事实上把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排除在道德之外,当作自私、落后的行为加以批判,结果是,人们不敢谈论自己的利益,更不敢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缺乏利益意识,也就没有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主人翁意识、公民意识也不健全。
【解读】当今时代,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普遍缺乏主人翁意识,我们就很难把它叫做正常的社会,“和谐”二字更无从谈起。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讲的“和谐”,是要素健全的“和谐”,是社会各要素都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的“和谐”。
这样的和谐,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这样的和谐,才能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取向相一致。
【适用话题】和谐相处、合理权益、自主意识、健全社会、前进与倒退……2.另一种原因备受瞩目的“个税申报”年初清淡开场——北京年收入12万元以上人群约有25万,但截至2007年1月5日,前来申报者不过寥寥800人,公众对此大多表示“观望”。
一件小事令人回味。
一位驻外的中国记者,在接受物业维修后,与“老外师傅”商量能不能不开发票?我少付钱,你少上税,咱俩“双赢”。
“老外师傅”却答曰“我若不开发票,我们国家的税收就会受损,大家都这么干,我的孩子上学就没人管了,我的医疗开销就没人付了,我的养老金更没了着落……”“老外师傅”完全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国家税收与公共福利如此“休戚相关”,又有谁会“自己坑自己”呢?(摘自2007年第3期《大地》蒋萌)【解读】应看到,如今一些国人纳税积极性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纳税后的“受惠感”不明显。
比如,本应是最重要的公共福利的医疗、养老、上学,却成了“新三难”。
我国的税收在保持高增态势,可是某些地方政府则热衷用其上“大项目”。
此外,每年花在公车、公务、公宴等方面的开销,更有相当大的“瘦身”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