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复习文言文语法知识优质课PPT
高考复习文言文语法知识优质课PPT
主干:花香鸟语是语言 ==============================
—
~~~~
C 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地奔流着
主干:潮水奔流。=======
————
D
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
————
~~
主干:钟声醒了。
常见实词
文言 语法
文言句式
常见虚词
常见实词
文言实词包括 名词 、动词 、形容 词 、数词 。
一、下列实词各属于哪类词?按提示将ABCD填入下列括号中
A、名词 B、动词 C、形容词 D、介词 E、代词
1、简洁( C) 2、关心( B ) 3、知识( A) 4、知道(B )
5、决心( A) 6、积极( C ) 7、友好( C) 8、友谊(A )
9、渴望( B)10、自从( D )11、火线( A)12、火红(C )
13、市场繁荣(C )14、交通规则( B)15、风俗习惯(A )
16、变化规律( 19、像花一样(
B F
)17、继往开来( )20、思维敏捷(
A C
))18、整修一新(E
)
六、下面提取的句子主干,正确的是( C )
A
我不相信那些骗人的鬼话。
==== ——————
~~~~
主干:我相信鬼话
B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与”(jǔ) 通“举”
2、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 主要有这样几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 指长 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 亲 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 自 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 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 为了 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 中性 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1、历史悠久(C ) 2、发展经济( D) 3、描写景物(D )
4、我和弟弟(A ) 5、在大桥下( F ) 6、禁止吸烟(D )
7、打扫干净(E ) 8、不断发生( B ) 9、讨论一下(E )
10、向着东方(F )11、表达见解( D )12、生动形象(A )
13、专家( A)14、关于( D )15、底层( A )16、关闭(B )
17、企图( B)18、根据( D )19、意图( A)20、目的(A )
21、什么( E ) 22、这样(E ) 23、自己( E)
二、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按提示将ABCD填入下列括号中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主谓短语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
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
(2)声母或韵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 通“攀”
(3)形旁或声旁相同。 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 如: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xìn) 通“伸”
• 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属”(zhǔ) 通“嘱”
•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错”(cuò) 通“措”
• 公输盘不说 《公输》
•“畔”(pàn) 通“叛”
•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说”(yuè) 通“悦”
•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乡”(xiàng) 通
“向”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妻子”原来是两个词, “妻”指
检测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桃花源绝记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桃花古源义记:》交)错相通。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出古师义表:》平)民。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痛也恨。(古《义出:师痛表心》、)遗憾。
注意:
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误解为现代汉语 中的一个双音词。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 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 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
如《桃花源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
,不要 ;论,说。“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
, 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 个 常见文言实词。2003年及以后年 份的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不 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
常见实词
1、通用
4、一词多义
1、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 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 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 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 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 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 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 的。
•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曹刿古论义战:》可)以凭借。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池(《古<义孟:子护>二城章河》。)
•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汤儿辩古日义》:)热水。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龟士虽寿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 •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所。以(《古公义输:》用)来……的 •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木兰古诗义》:)只,只不过。
(4)读音相近。 如: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检测
• 项为之强 《童趣》
•“强”(jiāng) 通
•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僵”
•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女”(rǔ) 同“汝”
•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反”(fǎn) 通“返”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被”(pī) 通“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