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是新编实验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梁晓声。
孩提时代,家境贫困,作者渴望得到《青年近卫军》,找母亲要钱。
开明达理的母亲不顾周围大婶的劝阻,用龟裂的手指掏出了一大把毛票。
作者深为不安,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他用这一块五毛钱给母亲买回了一瓶水果罐头,结果遭到一顿数落。
尔后母亲又凑齐了一元五角,作者拥有了平生第一本小说。
文章采用了水墨写意的手法,情深意切,寥寥几句外貌、语言的描写就让我们的心为之一颤。
这是那个困难的年代精神战胜物质的一场决战。
一、教学效果
名言导入,铺垫情感。
课前预习环节我布置孩子们运用四单元学到的查阅资料的方法,搜集有关母爱的名言和抒发母爱的诗句。
课上交流,学生非常积极,他们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为本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接着,让他们对书展开交流:有多少本书?怎么来的?有哪些收获?初步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感受当时环境下买一本书是多么的艰难埋下伏笔。
2、潜心阅读,感知内容。
在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后接着课件出示主旨性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的场景,把你感触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在旁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明朗了母爱情深的语句,母亲挣钱的艰难的场景烙印在孩子们心中。
3、品词析句,感悟深情。
课件出示细节描写:|“龟裂的手”“皱皱的毛票”“疲惫的眼神|”“|塞|”“酸”等词语和两个表达很特别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去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进而读懂作者的内心那份深情。
学生在多次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感受到母亲的伟大,艰辛、宽容、无私与奉献……母亲塞给我的还是钱吗?那是母亲的胸怀,这一细节深深烙在孩子们脑海!真正体会到了母亲对我的一片深情!
4、丰富积累,迁移运用。
为了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我设计让他们比赛背诵的环节,在背诵中内化语言,培养语感。
接着,引导学生写一写生活中鼻子酸过的场景,让课堂更贴近生活!
二、成功之处
虽然年代不同了,但课前的查阅资料小环节一下子解决了时代差,小练笔更让他们在对比中成长了不少。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上有声朗读预设较少,整堂课显得冷清,语文味不浓。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增加朗读的形式,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记叙了家境贫困的“我”喜爱读书,为一本《青年近卫军》失魂落魄。
当“我”下定决心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要买书的钱时,才发现母亲是在一种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辛苦劳作。
在我震惊、痛苦和懊悔之际,母亲却慷慨地把买书的一元五毛钱给了“我”,“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用一元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没想到母亲却数落“我”一顿,又给我凑够了买书的钱。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课文着力要表现的是母亲工作的辛苦,赚钱的艰难和为子女、为家庭毫无怨言地付出全部。
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成功之处:
一、解读课题,激发学习的激情
我先出示课题,然后在“慈母”下面标注着重号,提问:看到这两个字之后,你们首先想到了什么情景?孩子们饱含深情地朗读这个词,然后纷纷说出了自己心中印象最深的那一刻的情景。
有妈妈雨中给自己送伞、有妈妈夜晚洗衣服、有妈妈抱着自己去医院……这些场景,让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充满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这样我先确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
然后解读“情深”。
我在“深”字下做了着重号,让学生提问“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
学生在刚才惠顾与母亲相处的场景的时候争先恐后地说出了母亲的情到底有多深。
二、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在确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
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
当然这种“放手”并非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情深的”。
学生或圈,或点,或读,或画,或写,或说……交流,品味,感受慈母情深,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
抓住“哪里使你感受颇深?”“哪里能够表现出慈母的深情?”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学生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
三、抓住关键词,感悟文中的深情
例如在理解“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的时候,我是这样来设置问题的:你看到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背?在你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转过身来,你看到的是一张怎样的脸?母亲曾经有一张怎样的脸?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看到的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眼睛是怎样的?这样剥丝抽茧式的问题把学生带到了自己的实际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再读课文的时候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学生情动而辞发,受到感染并与作者梁晓声产生共鸣,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评价的语言不是很丰富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进行《慈母情深》教学中,充分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感受一个母亲的慈爱和善良爱,同时体会母亲的慈爱和善良。
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我采用回顾导入诱发兴趣方法:同学们,母爱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
《慈母情深》,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通过这样的谈话导入,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进入了读书状态。
二、突出自主,培养能力。
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了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宜辅导的学习方式。
在学生正确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本课是怎样表达慈母情深的?学生充分阅读、相互合作、找出了很多答案。
例如,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接着让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和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课文的内涵,用自己的话说出所表达的思想,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联系实际,注重训练。
在学生明白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以及神态的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训练。
课堂上,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写出自己母亲对爱的表达方式。
学生的作文感情真实,朴实的语句中透出对母亲伟大、无私的爱的赞扬。
从而也完成了三维目标,教育了学生: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母亲的爱,正如唐代诗人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课堂上学生动口又动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主动性,既强化综合训练,又促进学生读、写、思的有机结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
个性的悟读为手段,通过展示文章重点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人物(母亲)的伟大、无私形象。
2.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有多种方法。
首先是文章开头的衬托,然后就是直接描写,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来体现人物形象。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方面,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效果较好。
美中不足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不多,因此,对学生的情绪调动不起来。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