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写结合心得体会

读写结合心得体会

读写结合心得体会
篇一: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心得体会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的有关感悟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

而将两者放在一起,正是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因此,语文课堂上必须读写结合。

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

而语言的积累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

正如古人云:“开卷有益。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 而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

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书面表达练习活动。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

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
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 “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
钧任翕张。

”古人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
吟。

”“万卷山积, 一篇吟成。

”“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
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是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的重要意义。

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阅读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3、精细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4、深入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

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

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其意思是说读书有利于写作,这道理十分简单。

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 ,让读写有效结合。

“读写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把握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兴趣。

2、明确要求,
让学生“练”有所依。

(1)于精彩处仿写。

(2)于空白处补写。

(3)于“迁移点”拓写。

(4)于结尾处续写。

(5)变换文体练习写。

三、在课寻找练写时机,让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获得有效延伸。

仅靠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在小学六年时间内也仅仅是学了二三百篇课文,而这样的阅读量又岂能满足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需要呢?因此,我们在注重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也要把视角投放到课外阅读之中,之前所说的“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也就成了课外阅读最为重要的阅读范畴。

但是,由于课外阅读相对课堂教学来讲更加开放、自主,教师在阅读与写作上的引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训练写的能力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背诵古诗,读童话、寓言、民间故事、通俗的小文章并且摘抄词语、句子等。

而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并摘录好词佳句甚至名段,学会做读书笔记,写一写自己的见解,读书后的心得体会。

也可以将这些心得体会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加以体现,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无论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还是在课外阅读中的写作能力训练,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都应该根据学
生的学习基础,学情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
从学到仿,随文说写;
积累体验,由说到写;
从仿到创,由扶到放;
关注生活,加强练笔。

我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决定了学生的实际收效有多大。

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在写作中增强对语言文字阅读的感悟能力,在这样无数次的阅读一写作一阅读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有机体,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不再是遥远的梦。

篇二:三上读写结合心得体会
读写结合师生共舞思想碰撞
——读写结合实验心得体会
新华南路小学三年级语文白芸
通过本学期读写结合实验,我感到师生之间、教学之间
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读是输入,写是输出,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在课堂中,不但要书声琅琅、口语表达,更要让学生默读批注、即兴练笔。

以课文为范本,加强“随堂练笔”,我结合自己的
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做法:
一、有感而发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人文性很强的文章,它通过充满真情实
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

在教学这类文章时,要做到以“情” 来贯穿文本,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此时课堂上的小练笔如若设计精当,就能让学生在情感氛围中与文本对话,与角色产生共鸣,从而为深化文本架设桥梁。

比如《玩出了名堂》一课,通过列文虎克的“玩”悟出
道理,给学生思考议论的时间,当场迁移到自己的经历中来,有感而发写写自己曾经玩过什么?玩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或体会出什么?学生们人人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自由发挥,不限制行文格式,只求表达意思、准确扣题。

二、迁移运用
学是为了运用,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
语文教学的目的。

迁移运用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文本而定。

(一)、可迁移文本中的结构段落进行练笔。

如《风筝》一课,原文通过“我们去放风筝”作为总起句,加上一系列动作描写,完整再现了我们放风筝的情景。

这样的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就需要学生掌握,运用自如。

所以为了保证仿写的相似性,本课的练笔要求学生也已“我们去”为总起进行训练,目的在于先学会套用,加深对结构的理解。

待到学至《赵州桥》一课时,学生对于总分结构,甚至总分总结构都不再陌生了。

教师就可以放开范围,让学生写课间活动的丰富,公园里的花朵争奇斗艳等。

(二)、可迁移文本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

如学习了《听听,秋的声音》一诗后,我设计练写仿写作诗,考察学生对诗文行文的把握:学生们的水平超乎想象,快速理解了我的要求,严格按照原文的格式一一对应每一句诗。

有的学生甚至意犹未尽,利用回家后的时间又仿写的其他季节,或者放些四季的颜色,气味等等。

就连中等水平的学生也在这次习作中得心应手,用上了平时的佳句积累,自由创作,甚至高于原文。

三、佳句仿写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依托,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积累、内化和提高。

“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因此,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句段,教师除了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仿写: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感知下,“依葫芦画瓢”。

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学习这一段时,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分层次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

看图补充句子;看图按
照特定句式造句;自由想象将两种特定句式组合后成为和原文
格式一样的长句。

最后,有的同学写:“它把黄色给
了稻田,金色稻田成了一大片的海洋,晃啊晃啊,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

”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叶子像一只只黄蝴蝶,飘呀飘呀,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

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大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闪呀闪呀,在向人们点头微笑。

”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语言的欣赏感悟,我们抓住这些“读写结合” 点。

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由此借鉴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续写想象
有的课文总可以被挖掘出许多想象空间,这就可以组织
学生练笔续写
如我在《盘古开天地》一文中就发现了阳光练习册的练笔。

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体会盘古的身体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争取做到课堂积累、记忆。

抓住本段排比句式,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要求写出盘古用身体创造万物的其他情景(学生的想象力远比预计的要丰富,而且想象合理,与原文不雷同。

通过这种拓展想象的训练,学生不仅对盘古勇于献身的精神体会更深,更加感动了。

重点是提高了他们的思维敏捷性。

总之,只要我们老师用心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挖掘读写结合点,那么我们的阅读课就会上得更有效,更灵动,课堂读写结合的练笔也会成为语文教学中师生共舞的亮丽风景,思想碰撞的激情创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