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任务二土壤的基本性质

任务二土壤的基本性质

土壤容重 (g/cm3) 孔 隙 度/% 松 紧 状 况 <1.00 >60 极松 1.00~1.14 60~55 疏松 1.14~1.26 55~52 适度 1.26~1.30 52~50 稍紧 >1.30 <50 紧密
对于质地相同的土壤,疏松状态的容重值<紧实状态下。过松则 通气透水性强,易漏风跑墒;过紧则通气透水性差,妨碍根系延伸。
微团粒 微团粒 微团粒
团 粒 结 构
16
首 页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退 出
土壤结构
块状结构 (2)块状结构
结构体呈不规则形状,长、宽、高大致相 近,边面不明显,内部较紧实,俗称“坷垃”。 在有机质含量较低或黏重的土壤中,由 于土壤过干、过湿耕作,易在表层形成块状 结构;另外由于受到土体的压力,在心土、 底土中也会出现。
(3)核状结构
外形与块状结构体相似,但棱角、边、面 比较明显,内部紧实坚硬,泡水不散,俗称 “蒜瓣土”,多出现在黏土而缺乏有机质的心 土和底土层中。
核状结构
17
首 页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退 出
土壤结构
(4)柱状结构与棱柱状结构
结构体呈立柱状,纵轴大于横轴,比较紧实, 孔隙少,俗称“立土”。 多出现在水田土壤、典型碱土、黄土母质下 层。棱柱状结构外形与柱状结构体相似,但棱角、 边、面较明显,多出现在质地黏重且水分经常变 化的下层土壤中。 柱 状 结 构
13
水 旱 轮 作
首 页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退 出
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体:是指土壤颗粒(单粒)团聚形成的 具有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土团和土块。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类型、数量、稳定 性以及土壤的孔隙状况。 区别 结构体着眼局部和个体,结构性强调总体特征
土 壤 结 构
联系 不同类型的结构体垒结起来所赋予土壤的综合 性状就是土壤结构性
能力目标
能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能正确测定土壤pH。








退

土壤孔隙性
土粒或团聚体之间
单个土粒
土壤孔隙
团聚体内部

土壤孔隙性: 指土壤孔 隙的数量、大小、比例所表 现出的性质。 孔隙的数量决定着土壤 中气、液两相的总量;孔隙 的大小及其比例决定着气、 液两相的比例。 实践中通常是用间接方 法测定土壤密度、容重后, 计算土壤孔隙的数量。
5
首 页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退 出
土壤容重与
土壤密度的比较
相同点 (1)单位相同 都是g/cm3或t/m3 区别 (1)分母含义不同 容重指土壤体积 密度指土粒体积 (2)影响因素不同,容重值大小随土壤三 相组成变化而变化
密度值与土壤固相组成有关
(2)分子含义相同 都是指烘干土重 (3)同一土壤数值不同,容重<密度 多数土壤容重在1.0~1.8 g/cm3 常用土壤密度为2.65 g/cm3
单元三
土壤的基本性质
土壤物理性质 1.土壤孔隙性 2.土壤结构性 3.土壤耕性 土壤化学性质 1.土壤酸碱性 2.土壤缓冲性 3.土壤吸收性

页标
了解土壤物理性质及其在植物生产中作用。 了解土壤化学性质及其在植物生产中作用。 熟悉土壤性质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产的影响。 了解我国主要土壤的特性。
21
首 页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退 出
3.3 土壤结构
3.土壤结构改良
(1)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是良好的土壤胶结 耕作 剂,是团粒结构形成不可缺少的物质。 (2)调节土壤酸碱度 酸性土施用石灰,碱性土 施用石膏,以增加土壤中钙离子,促进良好结构形成 。 (3)合理耕作:适时深耕、耙耱、镇压、中耕 等有利于破除土壤板结,破碎块状与核状结构,疏 松土壤,加厚耕作层。 (4)合理轮作:用地、养地植物轮作,同一地块不 晒垡 能长期连作。 (5)合理灌溉、晒垡、冻垡:避免大水漫灌,灌 后及时松土,休闲季节采用晒垡或冻垡利用干湿 交替、冻融交替促进良好结构形成。 (6)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包括天然土壤结构改良 剂(植物遗体、泥炭、褐煤或腐殖质中提取的腐殖 酸)和人工合成结构改良剂(水解聚丙烯腈钠盐和 乙酸乙烯酯等)。
4
首 页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退 出
土壤孔隙性
(2)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 位体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 重量,单位也是g/cm3 或t/m3。
烘干土重 土壤容重 g/cm 土壤体积
3
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 随土壤三相组成的变化而变化,而三相组成 变化又受到土粒排列、质地、结构、松紧状况以及降水和人为活动的 影响。 多数土壤容重在1.0~1.8 g/cm3。砂质土多在1.4~1.7 g/cm3; 黏质土一般在1.1~1.6 g/cm3 。
(1)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 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 更好,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 为2:1为宜,无效孔隙度尽量低。 (2)对于含有机质多而结构好 的耕作层土壤容重宜在1.1~ 1.3g/cm3 之间;水田土壤的容重(称为 浸水容重)宜在0.5~0.6g/cm3之间。
10
首 页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退 出
土壤孔隙性
(2)土壤孔隙类型
土壤孔隙大小、形状不同,无法真 实计算,故土壤孔隙直径是指与一定土 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称为当量孔径。 土壤水吸力与当量孔径成反比。 土壤孔隙类型及性质
孔隙类型
当量孔径
通气孔隙
>0.02mm <15kPa
毛管孔隙
0.02~0.002mm 15~150kPa 此孔隙内水分受毛 管力影响,能够移 动,可被植物吸收利 用,起到保水蓄水作 用
(3)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 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应为“上虚下 实”。
12
首 页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退 出
土壤孔隙性
4. 土壤孔隙性调节
(1)防止土壤压实:一是在宜耕水 分条件下进行田间作业;二是实行农机具 联合作业,降低成本;三是采用免耕或少 耕,减少农机具压实。 (2)合理轮作和增施有机肥:实行粮 肥轮作、 水旱轮作,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 孔隙状况,提高通气透水性能。 (3)合理耕作: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 料,配合耙耱、中耕、镇压等措施,使过紧 或过松土壤达到适宜的松紧范围。 (4)工程措施:采用工程措施改造或改 良铁盘、砂姜、漏沙、黏土等障碍土层,创造 深厚疏松的根系发育土层,对果树和园林树木 等深根植物尤其重要。
14
首 页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退 出
土壤结构
1. 土壤结构体 团粒结构 大小 土壤结构体 形状 发育程度 理想结构体 微团粒 块状结构 不良结构体 核状结构 柱状结构、棱柱状结构 片状结构
15
首 页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退 出
土壤结构
(1)团粒结构
包括团粒结构和微团粒结构。 团粒结构是指外形近似球形、疏松多孔、由 有机质胶结团聚形成的,直径大小在0.25~ 10 mm之间的土壤结构体,俗称“蚂蚁蛋”、 “米糁子”等,常出现在有机质含量较高、 质地适中的土壤中,其土壤肥力高,是农业 生产中最理想的结构体,如蚯蚓粪。 微团粒结构是指近似球形且颗粒直径小 于0.25 mm的土壤结构,它一方面对提 高水稻土的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另一 方面也是形成团粒结构的基础。
22
首 页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退 出
土壤耕性
1.土壤力学性质 土壤力学性质是指土壤颗粒 之间以及土壤与外物之间的 相互作用,又称土壤物理机 械性。 土壤黏结性 土壤力学性质 土壤黏着性 土壤塑性 土壤胀缩性
23
首 页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退 出
土壤耕性
(1)土壤黏结性
土壤黏结性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由于黏结力作用而相互黏结在一起 的性能。 影响土壤黏结性的主要因素:土壤质 地、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等。 • 质地越黏,土壤黏结性就越强,反之则 相反。 • 土壤黏结性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如右 图所示。 • 土壤有机质可提高砂土的黏结性,降 低黏土的黏结性。土壤黏结性越强, 耕作阻力越大,耕作质量越差。
(5)片状结构
结构体扁平呈片状或板状,俗称“卧土”。 地表遇雨或灌溉后出现结皮、结壳,称“板结”, 影响种子萌发、破土、出苗。 受农机具压力或沉积作用,在耕作层下出现犁 底层(片状),其有利于托水托肥,但出现部位不能 过浅、过厚、过紧实黏重,否则土壤通气透水性差, 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18
片状结构
首 页
20
首 页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退 出
土壤结构
(2)块状、核状结构与土壤肥力:块状结构体之间孔隙过大,不 利于蓄水保水,易透风跑墒,出苗难,易出现“吊根”现象;耕层下 部的暗坷垃内部紧实,影响扎根,故有“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之 说。 核状结构具有较强的水稳性和力稳性,但因其内部紧实,小孔隙多, 大小孔隙不协调,土性不好。 (3)片状结构与土壤肥力:片状结构多在表层形成板结,影响耕 作与播种质量,影响土壤与大气的气体交换,阻碍水分运动。犁底层的 片状结构不利于根系下扎,限制养分吸收。 (4)柱状、棱柱状结构与土壤肥力:这两种结构体内部甚为坚硬, 孔隙小而多,通气不良,根系难以深入;结构体之间由于干旱时收缩, 形成较大的垂直裂缝,造成漏水漏肥。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退 出
土壤结构
2.土壤结构与土壤肥力
1——毛管孔隙
(团聚体内部)
2——通气孔隙
(团聚体之间)
图2-3 团粒结构示意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