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封闭治疗的禁忌证:①注射局部感染或皮肤破损;②全身感染未控制;③明显出血倾向;④病情危重或不稳定;⑤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的禁忌情况;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2.手杖步行训练的方法:(1)手杖三点步行:患者使用手杖时先伸出手杖,再迈患侧足,最后迈健侧足。
此种步行方式因迈健侧足时有手杖和患足两点起支撑作用,因此稳定性较好,除一些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常采用外,大部分偏瘫患者习惯采用此种步态。
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练习时按健侧足迈步的大小,又可分为后型、并列型和前型三种。
(2)手杖二点步行:手杖和患足同时伸出并支撑体重,再迈出健足。
手杖与患足作为一点,健侧足作为一点,交替支撑体重,称为两点步行。
此种步行速度快,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当患者具有一定的平衡功能或是较好地掌握三点步行后,可进行两点步行练习。
3.针对参与摄食-吞咽活动有关的器官进行功能训练。
(1)口腔周围肌肉训练:包括口唇闭锁训练、下颌开合训练、舌部运动训练等。
(2)颈部放松训练:前后左右放松颈部或者颈部左右旋转、提肩沉肩。
(3)寒冷刺激法:提高软腭和咽部的敏感度,并且可以减少流涎。
(4)屏气发声练习:训练声门闭锁功能,强化软腭肌力,有助于除去残留在咽部的食物。
(5)咳嗽训练:促进声门闭锁。
(6)屏气吞咽练习:有利于声门闭锁,防止食物误咽入气道。
4.肥胖是指人体摄入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的热量以脂肪的形式贮存于体内,导致体重超常的一种营养不良状态,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能量代谢的紊乱。
(1)单纯性肥胖: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病病因。
①体质性肥胖:幼年起病,营养过度,脂肪分布于全身,脂肪细胞增生和肥大并存,限制饮食和加强运动疗效差,对胰岛素不敏感。
②获得性肥胖症:成年起病,营养过度和体力活动减少,脂肪分布于躯干、四肢,脂肪细胞以肥大为主,饮食控制和运动的疗效较好,胰岛素的敏感性经治疗可改善。
(2)继发性肥胖症:继发于神经一内分泌一代谢紊乱基础上的肥胖。
有中枢性、内分泌性、遗传性、药物性。
5.浅感觉主要包括痛、温、触觉。
浅感觉传导通路:头部以下躯体浅感觉-脊神经后根-脊髓后角换神经元-神经交叉到脊髓对侧-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及脊髓丘脑前束(轻触觉)-丘脑。
6.肌糖原在运动中的生理意义:(1)是运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2)运动时在耗氧量等同的前提下,利用糖的氧化产生更多的能量。
(3)耐力运动时由于肌糖原大量排空,可释放出结合水,对维持运动过程中水的代谢、满足体内某些生化过程进行和防止脱水有积极意义。
7.冠心病康复的治疗分期Ⅰ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住院斯的早期康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康复治疗可以列入此期。
Ⅱ期: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开始,至病情完全稳定,时间5~6周。
Ⅲ期:陈旧性心肌梗死,病情稳定,病程≥3个月。
稳定性心绞痛、隐性冠心病、冠状动脉气囊扩张成形术(PTCA)和冠脉搭桥(CABG)、心脏移植、安装起搏器术后的康复治疗也可参考此期方案。
8.糖尿病运动治疗的原理:①增加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运载体的数量,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异常,降低血糖。
②加速脂肪组织分解,促进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利用,纠正脂代谢功能紊乱。
③改善糖代谢,预防和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降低糖尿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9.(1)肌力训练①髋置换术后:进行患侧股四头肌、腘绳肌、臀部肌肉的等收缩练习,术后第5天开始主动助力运动。
第三周开始髋屈、伸、外展肌力渐进抗阻锻炼。
术后2~3周可采用固定自行车练习。
②膝置换术后:主要包括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肌力训练。
早期进行相应肌群的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尤其是在早期,力量训练以等长收缩为主,主要以多点等长收缩的方式进行。
(2)注意事项①肌力训练应坚持循序渐进和不引起疼痛为原则。
②除了手术肢体的肌力锻炼,术后第一天视全身情况进行健肢和上肢练习,为行走和使用拐杖做必要的准备。
10.截肢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1)残肢皮肤破溃、窦道、瘢痕、角化的处理:①修整接受腔②换药;③对久治不愈的窦道需进行手术扩创;④紫外线、超短波、磁疗等配合抗生素药物治疗,效果更好;⑤可使用硅橡胶制成的软袜套,套在残肢上以减少和避免皮肤瘢痕受压或摩擦(2)残端骨突出外形不良:对较大的骨刺需手术切除。
对严重的圆锥形残端,如果有足够的长度,可将突出的骨端切除。
同时行肌肉成形术或肌肉固定术,使之成为圆柱形残端(3)残肢关节挛缩:术后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是预防挛缩的最有效的方法。
一旦发生挛缩,其纠正方法是:①加强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②更换体位,用沙袋加压关节;③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4)疼痛的处理:残肢痛治疗方法:①神经瘤切除。
②镇痛药对症处理。
幻肢痛处理:①心理治疗:利用催眠、松弛、合理情绪疗法等。
②物理治疗:超声治疗、低中频脉冲电疗等。
⑨中枢性镇静剂:三环类安定抗抑郁药适用,一般疼痛可用阿米替林、丙咪嗪、卡马西平等。
④针灸疗法。
⑤其他;如尽早穿戴假肢、运动疗法等。
(5)促使残端消除肿胀,早日定型:术后和伤口拆线后,持续进行弹性绷带包扎,是预防或减少残肢肿胀及过多的脂肪组织,促进残肢成熟定型的关键步骤。
包扎要点:①小腿采用10cm宽、大腿采用12.5cm宽的弹性绷带,长度为2~4m。
②先沿残肢长轴方向包绕2~3次,然后再尽可能地缠向斜上方绕成螺旋状。
对于大腿残肢,应缠绕至骨盆部;小腿的残肢,应缠绕至大腿部。
③绷带应24h包扎,但每天应换缠4~5次。
应注意残端卫生,每晚用水和肥皂清洗后擦干。
④弹性绷带松紧度,应为越往残肢末端部缠得越紧,以不影响残端血液循环为宜。
11.冠心病康复发治疗原则,冠心病的康复是综合采用主动积极的身体、心理、行为和社会活动的训练与再训练,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同时强调积极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强调严格掌握各个时期康复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2.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注意事项:(1)严格掌握运动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特别注意排除不稳定的心脏病患者。
(2)康复治疗前应进行详尽的心肺功能和药物治疗的评定。
(3)康复方案强调个体化原则。
(4)活动时应强调动静结合、量力而行。
(5)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并要考虑环境因素对活动量的影响。
(6)治疗时应有适当的医学监护。
(7)运动治疗只能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不应排斥其他治疗。
(8)注意药物治疗与运动反应。
13.高血糖毒性作用表现为:①刺激胰岛素分泌,长期高血糖最终导致胰岛B细胞的功能衰竭;②增加肌肉等外周组织对岛素的抵抗,抑制肌细胞膜转糖蛋白GLUT4的活性,葡萄糖转运进入肌细胞内减少;③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诱发血管并发症。
14.COPD患者增强全身体力的训练方法:(1)下肢训练:下肢训练可明显增加COPD患者的活动耐量,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改善精神状态。
通常采用快走、划船、骑车、登山等训练项目。
(2)上肢训练:上肢训练包括上肢功率车训练、上肢体操棒练习、提重物训练。
(3)呼吸肌训练:呼吸肌训练可以改善呼吸肌耐力,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①增强吸气肌训练:用抗阻呼吸器训练3~5ml/次,3~5次/日,以后训练时间可增加至20~30min。
②增强腹肌肌力训练:患者取仰卧位,腹部放置沙袋作挺腹训练,开始为1.5~2.5kg,以后可逐步增加至5~10kg,每次腹肌肌力训练5min。
15.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原则:(1)根据功能评定决定训练形式。
(2)固定近端肢体,以控制运动。
(3)对关节松弛、近期骨折部或麻痹肢体等结构完整性较差的部位予以支持。
(4)施力不应导致明显疼痛。
(5)训练状态:①解剖平面(额面、矢状面、冠状面);②肌肉可拉长的范围;③组合模式(数个平面运动的合并);④功能模式等。
16.脑血管意外后康复治疗的原则:(1)早期开始:对生命体征稳定、症状无进展的患者,发病48h后即可开始治疗;对昏迷患者或住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只要没有发热、瘫痪没有进展、血压稳定,也可以开始肢体的被动活动或通过物理因子干预。
(2)综合治疗:除了药物治疗之外,主要采取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治疗、言语训练、心理咨询、康复护理、康复生物工程,以及中医治疗(包括针灸、中药)。
(3)循序渐进:治疗项目由少到多,治疗时间逐渐增加,治疗强度逐渐加大;治疗中外界给予患者的帮助逐渐减少,患者的主动参与逐渐增多。
(4)持之以恒:从发病开始,康复即介入,直至患者的功能完全恢复。
17.脑外伤后的主要功能障碍如下:(1)认知功能障碍:有注意力分散、思想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困难及归纳、演绎推理能力减弱等。
(2)行为功能障碍:患者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行为和情感方面的困扰,对受伤情景的回忆、头痛引起的不适、担心生命危险等不良情绪都可导致包括否认、抑郁、倦怠嗜睡、易怒、攻击性及躁动不安。
严重者会出现人格改变、类神经质的反应、行为失控等。
(3)言语功能障碍:常见的有构音障碍、失语症等。
(4)运动功能障碍:通常以高肌张力性多见。
痉挛、姿势异常、偏瘫、截瘫或四肢瘫、共济失调、手足徐动等。
表现为患侧上肢无功能,不能穿脱衣物,下肢活动障碍,移动差,站立平衡差,不能入厕、入浴和上下楼梯。
(5)迟发性癫痫:有一半患者在发病后半年至一年内有癫痫发作的可能,全身发作以意识丧失5~15min和全身抽搐为特征;局限性发作以短暂意识障碍或丧失为特征,一般持续数秒,无全身痉挛现象。
(6)日常功能障碍:由于认知能力不足及运动受限,在日常自理生活及家务、娱乐等诸方面受到限制。
(7)就业能力障碍:持续的注意力下降、记忆缺失、行为控制不良、判断失误等使他们不能参与竞争性的工作。
18.站立平衡训练的方法:(1)Ⅰ级平衡训练:用下肢支撑体重保持站立位,必要时治疗者可用双膝控制患者下肢,或使用支架帮助固定膝关节。
开始时两足间距较大,以提高稳定性;在能够独立站立后逐步缩小两足间距,以减小支撑面,增加难度。
(2)Ⅱ级平衡训练: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平衡的训练。
开始时由治疗者双手固定患者髋部,协助完成重心转移和躯体活动,逐步过渡到由患者独立完成动作。
(3)Ⅲ级平衡训练:站立姿势下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
患者可以采用平衡板训练、站立作业训练等。
19.Ⅰ级平衡训练:用下肢支撑体重保持静态站立位。
Ⅱ级平衡训练: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平衡的训练。
Ⅲ级平衡训练:站立姿势下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
20.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基本技术有:(1)神经肌肉促进技术:Bobath技术、本体感觉、皮肤感觉促进技术。
(2)VOjta法:是通过对身体一定压迫的刺激,诱导出全身性的反射运动的一种方法。
其原则是用感觉系统,如本体感觉、运动觉或触觉刺激诱导出正常姿势和运动以抑制异常运动。
此方法是早期抑制异常运动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