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一、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1、先将小数转化成整数2、再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3、最后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4、如果积的小数部分末尾若出现0,要去掉小数末尾的0,使小数成为最简形式。

二、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注意: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基于要熟练掌握一些相乘后积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例如:25×4=100; 250×4=1000;125×8=1000; 125×80=10000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用字母表示:(a+b)×c=a×c+b×c ,或者是:a×c+b×c=(a+b)×c注意:简便计算中乘法分配律及其逆运算是运用最广泛的一个,一定要掌握它和它的逆运算。

4、个数相乘,如果有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将其转化成整十、整百、整千数……加(或减)一个数的形式,再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八、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的应用:1.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2.计算连乘时可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将乘积是整数的两个数先乘,再乘另一个数;计算一步乘法时,可将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拆成整十整百的数和一位数相加减的算式,再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3.对于不符合运算定律的算式,可通过变形再进行应用。

错点警示:小数乘整数的积的末尾有0时,一定要先点积中的小数点,再去掉积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

规避策略:牢记计算方法和解题过程,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数小数位数,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最后去掉小数部分末尾的0。

第二单元《位置》一、对行和列的认识。

1、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

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二、对数列的认识和表示方法。

1、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就是数对,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2、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

3、写数对时,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它们隔开。

写作:(列,行)。

4、数对的读法:(2,3)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5、一组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6、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8、表示位置有绝招,一组数据把它标。

竖线为列横为行,列先行后不可调。

一列一行一括号,逗号分隔标明了。

三、物体移动引起数对的变化。

1、在方格纸或田字格上,物体左、右移动(向左或向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等于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上、下移动(向上或向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等于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知识框架:二、一个数除以小数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

空间 与(2)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3)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易错点: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2、除法中的变化规律:(1)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2)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3)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31231232。

33第四单元《可能性》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三种情况:可能、不可能和一定。

其中,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情的结果是可以预知或确定的,就可以用“一定”或“不可能”来描述,表示确定现象。

而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情的结果是不可以预知的或不可以确定的,这时就可以用“可能”来描述,表示不确定现象。

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当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相关时,在总数或总体中物体数量越多,出现对应结果的可能性越大;物体数量越少,出现对应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如:2+3=5是等式,但不是方程。

注意:X=3此类也是方程。

四、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五、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

六、解方程需要注意什么?(每天坚持练习)(1)一定要写‘解’字。

(2)等号要对齐,同时运算前左右两边要照抄,解的未知数写在左边。

(3)两边乘、除相同数的时候,这个数一定不能为0。

七、10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法: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乘法: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商=被除数÷除数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八、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

(1)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那么:这个正方形的周长:C =a·4=4a(省略乘号时,一般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带“*难点:当未知数出现在减数和除数时,要先逆运算含未知数的部分。

二、两步方程两步方程中,若是只有同级运算,也可以先计算,后当做一步方程求解。

注意要“带符号移动”,增添括号时还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数)具有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即两个有共同因数的乘积(或具有相同除数的除法式子)相加或相减,而共同因数(或除数)是已知数的,既可以逆用乘法分配律提取共同因数而将其简化为两步方程,也可以直接算出已知部分而化简。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一般来说提取共同因数的方法确实计算量要少一些,不容易算错。

(二)应用乘法分配律,共同因数是未知数的(一)方程两边都出现未知数的复杂情况(不作要求)难点:方程两边都有未知数,且未知数是除数(即非0),则可以同时乘以未知数(这时方程的两边都各看作一个整体,里面的每一项都要乘以未知数),再消去一边的未知数。

第六单元《多边形面积》一、长方形面积、周长关系式:1、长方形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2、长方形周长=(长+宽)×2字母公式:c=(a+b)×2 (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二、长方形中面积、周长与长和宽之间的变化关系:(1)长方形的长加宽等于长方形周长的一半。

即 a + b = c ÷ 2(2)当长方形的周长不变时,长与宽的差越大,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小;反之,长与宽的差越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大。

(3)当长方形的面积不变时,长与宽的差越大,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越长;长与宽的差越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越短。

(4)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三、正方形面积、周长关系式:1、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s= a²或者s=a×a2、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或者c= a×4四、平行四边形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①四边形分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梯形②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1)沿着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边上的高,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部分,再经过平移或者剪拼,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通过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高。

(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我们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字母公式为:S=a×h。

4、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经过变形得到:a=S÷h,h=S÷a。

在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中任意两个量时,可求出第三个量。

注意: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五、三角形部分1.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也可以说成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观察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相同,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相同。

(2)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如果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为:S=a×h÷2。

2、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经过变形得到:a=2S÷h,h=2S÷a。

在已知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三个量中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注意: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六、梯形1、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生活中的梯形: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四边形;都有平行的对边不同点: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梯形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平行的这组对边不相等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名称及高的画法。

①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条边命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②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较短的边叫做梯形的上底,较长的边叫做梯形的下底,不平行的那组对边,分别叫做梯形的腰。

③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④直角梯形:当一条腰与上底、下底垂直时,这个梯形叫直角梯形。

⑤画高时注意:所画的高要用虚线表示;一定要画垂足符号。

3、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1)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旋转、平移,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

(2)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梯形的面积公式为:S=(a+b)×h÷2。

4、梯形面积公式的应用梯形的面积公式:S=(a+b)×h÷2,经过变形得到:h=2S÷(a+b),a=2S÷h-b,b=2S÷h-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