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敬铭宅院花墙壁挂砖雕艺术特征考察报告学生姓名: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摘要中国古建雕刻艺术及青砖雕刻工艺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
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的构件和墙面。
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闫敬铭宅院的花墙做了考察取证,将这些花墙壁挂的图案、结构和造型方面做了分析。
关键词花墙砖雕艺术图案构图造型概述:1、闫敬铭(1817-1892),清代陕西朝邑人(今陕西大荔)。
1881任户部尚书,1884年授东阁大学士,为官四十余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以善理财著称于世,被称为“求时宰相”。
2、阎敬铭宅院原址位于陕西朝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为两进两院式。
分前房、东西偏院、二进门楼、东西厢房、上房。
整个院落布局对称,宽敞宏伟。
院内石雕、砖雕、木雕内容丰富,颇具气象。
该宅院于上世纪50年代末因修三门峡水库被拆。
1997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经多方查考,从其后人手中征购保存下来的房屋构件及砖雕、石雕、木雕,至2004年依其族人提供的原貌照片和原址测量数据及构件实际尺度,在该院复建。
3. 砖雕(tilecarving)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古建筑雕砖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
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
砖雕主要流派有:1、北京砖雕;2、天津砖雕;3、山西砖雕;4、徽州砖雕;5、苏派砖雕(苏州砖雕);6、广东砖雕;7、临夏砖雕(河州砖雕)。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砖雕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
由于青砖在选料、成型、烧砖雕成等工序上,质量要求较严,所以坚实而细腻,适宜雕刻。
在艺术上,砖雕远近均可观赏,具有完整的效果。
在题材上,砖雕以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三阳开泰、郭子仪作寿、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松柏、兰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鲤鱼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
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阴刻(刻划轮廓,如同绘画中的勾勒)、压地隐起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阴线刻划形象轮廓,并在形象轮廓以外的空地凿低铲平)等(见雕塑工艺品)。
民间砖雕从实用和观赏的角度出发,形象简练,风格浑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纤细,以保持建筑构件的坚固,能经受日晒和雨淋。
4、城市的发展建设,如何保护古民居,保留古城的人文记忆,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考察记录:阎敬铭宅院阎敬铭(1817-1892),清代陕西朝邑人(今陕西大荔),1882年任户部尚书,1884年授东阁大学士。
为官四十余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以善理财著称于世,被称为“救时宰相”。
阎敬铭宅院原址位于陕西朝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为两进两院式。
分前房、东西偏院、二进门楼、东西厢房、上房。
整个院落布局对称,宽敞宏伟。
院内石雕、砖雕、木雕内容丰富,颇具气象。
该宅院于上世纪50年代末因修三门峡水库被拆。
1997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经多方查考,从其后人手中征购保存下来的房屋构件及砖雕、石雕、木雕,至2004年依其族人提供的原貌照片和原址测量数据及构件实际尺度,在该院复建。
闫宅大门阎宅左偏门外西侧寿山图,为突兀耸立造型奇特的山石,呈灵芝状,图中线条明快,锋回路转,变化无穷,寓意寿比南山,长生不老。
阎宅左偏门对联:知事忍事勿多事,存心动心莫欺心。
反映宅主人对仆人的教诲:要懂得事理,不讲不该讲的话,不管不该管的事;要做有心人,动脑思考问题,做事不要违背自己的良心。
院内右侧墙体砖雕“渔樵归来图”,图分为三部分,上层为长方形,边框饰有斜着串联的“卍”字纹和博古等纹饰;中间为条框内饰杂宝与夔龙纹;下层为圭台饰有瑞兽纹。
图中左右两侧为突兀耸立的山石,下方有一老者行走在山间小道上,头戴蓑笠,肩扛鱼竿,背驭鱼网。
左侧山石顶上有个童子背一捆柴。
右侧山石间生出一棵葡萄,藤枝粗壮互相缠绕而上,果叶丰茂,引来四只松鼠。
葡萄多籽谐音“多子”,渔夫打渔归来,樵夫打柴归来,寓意任何事只要肯付出就会有回报,也是丰收的象征。
院内左侧墙体砖雕“莲生贵子图”,图分为三部分,上层为长方形,边框一周串联的“卍”字纹;中间是条框,边框一周饰莲纹,内饰杂宝纹;下层为圭台。
图中为波浪翻滚的水面,水中生长数棵莲花,相继盛开,其中一朵莲花上站立一个童子,童子左手持长枪,右臂直挥,左腿直立于莲花上,右腿弯曲抬起,孩童寓意多子,主人希望多添子孙,后辈兴旺。
院内门楼两侧砖雕:雕刻“福、寿”二字,显现主人祈盼“大福大寿,福寿双全”的美好意愿。
砖雕寿字砖雕福字院内左侧砖雕“长安八景图”:图案分别描绘了长安八景,即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草堂烟雾,雁塔晨钟,曲江流饮,太白积雪,咸阳古渡。
古有诗赞“华岳仙掌首一景,骊山晚照光明显,灞柳风雪扑满面,草堂烟雾紧相连,雁塔晨钟响城南,曲江流饮团团转,太白积雪六月天,咸阳古渡几千年。
”院内左侧砖雕“一路清廉图”:雕刻有鹭鸶和莲花,“鹭”与“路”谐音,“莲”与“廉”谐音,故称为一路清廉,反映宅主人清明、廉洁的高尚品质。
院内左侧砖雕“三羊开泰”、“鹿鹤祝寿图”:三羊开泰,鹿鹤祝寿图,此图为宅主人祝福祝寿,大吉大利。
砖雕莲生贵子图砖雕渔樵归来图阎宅为二进院,上房为七间大殿,主殿门楣上雕有龙凤呈祥,金蝠献瑞等吉祥图案,雕梁画栋,图案与镂空木雕的映衬,虚实结合,融为一体,体现出了关中民居的大气磅礴,砖、木、石三雕精美绝伦,从容雅致,不曾因为岁月而失色。
大殿两侧的马头墙,又称“ 封火墙”,主要功能为防火防盗,墙体砖雕细致精美,是宅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和体现。
阎宅二进门楼阎敬铭任宰相期间,在今天陕西的大荔县主持兴建的“丰图义仓”占地20多亩,储粮800多万斤,被慈禧太后御笔朱批为“天下第一仓”,在建仓十年之时,陕西就遭遇了大灾荒,阎敬铭及时开仓救济,被人们称之为“救时宰相”。
在阎敬铭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期间,正值国家财政困难,聚敛国库,以装练海军、增强国力的时候,慈禧太后强令光绪皇帝下诏,动用大量国库银两,为其修筑“颐和园”。
光绪皇帝不敢违抗,立即按照太后懿旨,任命洋务大臣李鸿章为统领,即日筹划动工修建。
阎敬铭闻知内情,便以库银缺少,坚决不予支付,并多次上奏皇帝、太后,缓建颐和园,但没有奏效,遭到了革职之罚。
阎敬铭宅院见证百余年的历史沧桑,也见证了民族兴衰变迁,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活教材。
古民居的保护西安是一座文化积淀特别深厚的古城,除了富丽堂皇的皇家宫殿和大气磅礴的古塔寺庙,在西安地区还保留着大量古代民间建筑,有不少堪称经典之作。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如何保护古民居,保留古城的人文记忆,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但是,习惯了一件事物的常态后,人们往往就忽略了它的存在,更别提它的历史韵味了。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倡导者冯骥才先生曾经说:“江浙一带大部分沿海地区的村落建筑以及格局已经改了三四遍了:先盖个香港式的建筑,又改成美国式的,又拆了改成西班牙式的……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把自己本民族风格的村落拆了以后按外国形式盖的。
”他强调说:“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文化的DNA。
”随着历史的变迁,大家族的逐渐衰落,这些古宅院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旧城改造和道路扩宽,许多古宅院面临就地拆迁的命运。
自1985年起,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筹建者王勇超倾尽财力,组织人马,兵分六路,先后去了澄城、合阳、蒲城等渭北八县,走村串乡,对存在的明清古民居进行考察,抢救。
斥巨资将渭北明清遗留下来的40院民居整体迁移到博物院。
1.异地迁移建明清街区距离西安20多公里的南五台山下,有一条古街,这里排列着数十幢保存完好的关中古民居。
这些院落是通过异地迁移,把40幢座落于渭北不同地方的古民居原样复原,组合为乡风浓郁的明清街区。
这些原物组合而成,亦旧亦新的别致街区成为陕西古民居的珍贵标本。
2.陕西古民居多为四合院整体搬迁从陕西的澄城县迁移复建的崔家槐院,是博物院第一个迁移复建的院子。
崔家槐院的主人崔圪塔,陕西澄城人。
乾隆年间,崔家搬到澄城县北一户人家的旧房,并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共建成13院房子,因其宅院周围多有槐树,当地人称为崔家槐院。
3.“不改变古建”原则古建筑是历史的实证,“不改变文物原状”,是古建筑维修的重要原则,它既包括不改变它们原来的形制、原来的布局、原来的材料和原来的工艺技术,这四不改变也是国际上对古建保护工作的准则,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古建工程人员都在坚守着这一原则。
总论:明清建筑不仅在创造群体空间的艺术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建筑技术上也取得了进步。
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
这不仅简化了结构,还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
明清建筑还大量使用砖石,促进了砖石结构的发展。
其间,中国普遍出现的无梁殿就是这种进步的具体体现。
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
官式建筑由於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
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
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
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
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1,陈世民;“民族形式”与建筑风格[J];建筑学报;1980年02期2,徐尚志;建筑风格来自民间——从风景区的旅游建筑谈起[J];建筑学报;1981年01期3,木雅·曲吉建才;;藏式建筑的历史发展、种类分析及结构特征[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