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版部编人教三年级下册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版部编人教三年级下册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版部编人教三年级下册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1.阅读语段。

完成练习。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________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________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________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

再说……”“住嘴!”铁罐________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1)选出描写神态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谦虚傲慢恼怒轻蔑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________地问。

②“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________地回答。

③“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________的神气。

④“住嘴!”铁罐________了(2)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相提并论:________。

②和睦相处:________。

(3)“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这句话说明()A. 陶罐认为碰撞不等于坚强,和睦相处不等于隔弱。

B. 陶罐为自己的懦弱辩解。

(4)文中画“”的句子的意思是()A. 说明罐子的用途。

B. 说明罐子的用途是盛东西,表明了陶罐不愿和铁罐碰撞的态度。

C. 说明陶罐害怕和铁罐碰撞,故意说它们是装东西的。

(5)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请连一连。

陶罐________ 傲慢、狂妄自大。

铁罐________ 谦虚、毫不软弱。

【答案】(1)傲慢;谦虚;轻蔑;恼怒(2)把不同的或差别巨大的人或事混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彼此很好地相处(3)A(4)B(5)谦虚、毫不软弱;傲慢、狂妄自大【解析】【分析】(1)补充句子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词语组句的能力,前后表达要一致,合情理,然后再根据句意来补充即可。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傲慢、谦虚、轻蔑、恼怒(2)①把不同的或差别巨大的人或事混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②彼此很好地相处。

(3)A(4)B(5)1、谦虚、毫不软弱。

2、傲慢、狂妄自大。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描写神态的词语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短文,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虾趣虾的颜色随着周围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变化。

江河里淤泥地带的虾,身上颜色黑些;沙底地带的虾,颜色白些。

生命力旺盛的虾,身体透明,生命力减弱的时候,透明度就降低了,逐渐变为奶白色。

越是生命力旺盛和食物充足的虾,它头部的那一团黑色的东西越明显。

那是它的脏腑和没有消化完的食物。

活蹦乱跳的虾,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它的头壳里器官的搏动。

虾是喜欢嬉戏的,常常两只纠缠在一起,互相用长钳逗弄着玩。

虾前进的时候,伸直了两只钳足;当它遇险迅速后退的时候,两只长长的钳足就缩起来了。

虾吃食物时很小心,总是先用钳足去试探一下,然后赶紧后退,接着再试、再退,最后,它认定完全没有危险了,就放胆大嚼。

吃东西的时候,用脚爪辅助,桡足快乐地划动着。

有时,它仅仅用两只脚支地,其他的脚和整个身体都斜翘起来。

观察了虾的生活,我逐渐明白,齐白石画虾,是颇费心机的,它们真是多彩多姿!既有来自淤泥地带较黑的虾,也有来自沙底地带较白的虾。

它们头壳里那一团黑色都很突出,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它们有正在向前游的,也有正在向后退的,更有正在嬉戏和觅食的。

画面上没有藻类、沙石、溪涧、水纹,但是只要看到那些虾的姿态,仿佛这一切都有了;不知道这位老画家观察了多少虾,画得这样出神入化!(1)短文中的成语________准确地概括了齐白石老人画的虾。

(2)短文介绍了虾的特点有()(多选)A. 虾颜色的变化B. 虾头部的特点C. 虾钳足的变化D. 虾吃食物的样子(3)短文写齐白石老人的画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下边就是齐白石老人的画,请你为这幅画起一个题目吧。

【答案】(1)出神入化(2)A,B,C,D(3)要想成功,必须付出努力(要认真观察)。

(4)群虾嬉戏图【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读完短文就能从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到答案。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4)此题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答时,先从给图里提取答题的信息点,然后予以综合解答。

故答案为:(1)出神入化(2)ABCD(3)要想成功,必须付出努力(要认真观察)。

(4)群虾嬉戏图【点评】(1)此题考查了对齐白石老人画的虾的概括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此题考查识图获取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白蝴蝶春意很深了,但在北方还是春寒村,一阵暖人的春风刚刚吹过,又来了片(qìn)人心脾的冷雨。

我在草地上走着,忽然,在鲜嫩的春草上看到一只雪白的蝴蝶。

蝴蝶被雨水打落在地面上,沾湿的翅膀轻役地颤动着,张不开来。

它奄(yǎn)奄一息,即将逝去。

但它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多可怜呀!它从哪儿来?要飞向哪儿去?我痴痴地望着它。

我弯下身,小心翼翼地把白蝴蝶捏起来,放在手心里。

这已经冷僵了的小生灵发蔫(niān)了,它细细的足脚动弹了一下,就歪倒在我的手中。

我用口呵着气,送给它一丝丝温暖,蝴蝶渐渐苏醒过来。

它是给刚才那强暴的风雨吓懵(mēng)了吧?不过,它确实太纤细了。

你看,那白茸茸的像透明的薄纱一样的翅膀,两根黑色的须向前伸展着,两点黑漆似的眼睛,几乎像丝一样细的脚。

可是,这纤细的小生灵,它飞出来是为了寻觅(mì)什么呢?在这阴晴不定的天气里,它表现出寻求者何等非凡的勇气。

它活过来了,我竟感到无限的喜悦。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春风 ________的蝴蝶 ________的翅膀(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了白蝴蝶的样子,可以看出这是一只________的蝴蝶;文中还有一处写了白蝴蝶的外形,请找出来,也画上横线。

(3)“我”是怎样救助白蝴蝶的?请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4)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

A. 时间顺序B. 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5)白蝴蝶在阴晴不定的天气里飞翔,它表现出的是什么?作者要赞美它什么精神?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最后一课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

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杂草。

”“对,”哲学家说:“现在旷野里长满杂草,但是我想知道应该如何铲除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行了。

”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啊。

”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我想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吧,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铲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到此地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不被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满腹经纶:________②饱学之士:________(2)四个弟子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请你在文中读读相关的句子,并分别用5个以内的字来概括。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联系上下文,完成下列练习。

①“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吧,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铲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到此地相聚。

’”这句话是说________A.哲学家很满意弟子的答案,让他们回去马上行动。

B.哲学家想让四个弟子比一比,谁的除草办法最好。

C.哲学家想让四个弟子通过实践来证明,还有更好的办法。

②文章题目用“最后一课”是因为________A.哲学家在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

B.哲学家在最后一课让弟子明白了: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C.这既是哲学家给弟子们上的最后一课,同时哲学家在最后一课让弟子们明白了:要想让灵魂不被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

(4)认真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想一想,如果“灵魂”对应“旷野”,那么“纷扰”“美德”又分别对应什么?灵魂——(旷野)纷扰——________ 美德——________(5)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请为哲学家写几句合适的话,解释一下没到的原因。

5.【答案】(1)野菊花(2)喜欢;绽开(开放;坚强(3)人不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人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

(4)①消炎止血;②清热败火;③治感冒;④泡茶喝。

(5)朴素、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反问句: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

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