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管教甚至是引导儿童行为的重要方面。
对孩子的管教既要做到教导、训练、纠正他们,又要不致伤害到孩子的自尊,从而使他们失去信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雕塑孩子的意志而不伤害他们的心灵。
父母如果只注重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却不加以管教,那也无法完全建立他的自尊心,因为缺少管教等于破坏孩子的自尊。
孩子任性怎么办现在,独生子女的任性带有普遍性。
任性是孩子一种不正常的心态,是孩子要挟大人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手段,养成这种不良品质的原因,不外两种:一是大人对孩子的非份要求,教育方法不当,一味批评训斥,不讲道理;二是父母之间、奶奶爷爷之间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处理方式或者意见不一致、互相矛盾。
爸爸批评,妈妈护着;妈妈批评,爷爷、奶奶护着;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孩子有了优势、有了靠山,任性就愈演愈烈了。
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使孩子改掉任性的坏习惯,必须:1.大人在教育孩子上,要保持一致,特别是爷爷、奶奶千万不要在孩子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出面袒护、干涉,大人之间遇有意见不同的时候,也要避开孩子去商量;2.在孩子任性、吵闹的时候,不要劈头盖脸地严厉批评,更不能打、骂,可以因势利导,正面耐心地讲道理,给孩子说明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的道理;3.转移孩子注意力是解决任性的好方法,比如孩子吵着、闹着要条狗,可带他到公园去看猴,顽皮的猴子会把他的兴奋点转移开,使他从任性中解脱出来;4.必要时,来点“惩罚”,比如;对他的哭闹,谁也不理睬,即使他不哭不闹了也要“冷淡”他一段时间,待他沉不住气主动搭讪着接近大人时,抓住这个时机,严肃地向他讲清不满足他无理要求的原因,指出他任性不对,让他保证再不这样做。
只有这个时候,批评才是有效的。
孩子间发生摩擦怎么办\1.不要大惊小怪。
在摩擦双方面前,要表现出成年人的风度。
孩子们之间的摩擦尤如天上的闪电,来得快去得也快,往往脸上还挂着泪珠,又和好如初,风平浪静了。
所以,大人发现孩子之间发生摩擦的时候,千万不要惊惶失措、大惊小怪,那样反倒使孩子们把摩擦看得很严重,不利于“和平”解决。
事实上,孩子们之间的摩擦,起因也大多是你碰倒了我,我抢了你的玩具之类的小事,绝无成年人闹矛盾时的前嫌、旧仇、挟嫌报复之类的复杂社会因素,从这一点出发,就更用不着大惊小怪。
2.弄清孩子磨擦原因之后,首先是劝解,对显然是无理的一方也不要厉声斥责,待双方都“停火”各自“撤退”一段距离之后。
稍稍冷静下来,兴许小摩擦,孩子们自己就会解决了。
大人在孩子们“气头”上,千万别当法官、别当裁判员。
尤其是对自己的孩子与人发生摩擦的时候,更要谨慎从事,既不要袒护,也不能为了表示自己的“高风格”而有意斥责自己的孩子,那样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伤了感情。
总之,孩子发生摩擦的时候,成年人要居高而不临下,劝解为主。
3.大人千万不要介入。
孩子间的摩擦决不要蔓延到大人之间,酿成大人之间的争端。
那样做,只能把事情搞得复杂起来,更主要的是不利于摩擦双方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的家长看不到达一点,看到自己孩子吃了亏,就火冒三丈,领着孩子去找对方家长兴师问罪。
还有的家长,当着对方家长的面“斥责”自己的孩子,实际上是指桑骂槐,有的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占了“便宜”还沾沾自喜,赞扬自己孩子“有种”、“好样的”。
所有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不可估量的损害。
“名曰爱之,实则害之”,不知伤害了多少孩子。
4.当然,孩子之间发生摩擦。
总有一方的孩子做得不对,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
事后,把孩子带回家去,问清摩擦原因,要平心静气给孩子讲道理,即便是自己的孩子有理,也要指出:遇事要谦让,不能吵嘴,更不能打架的道理。
武汉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两个孩子争吵,一个孩子失手,把另一个孩子推下桥,淹死了。
死了孩子的家长当然很悲痛,但是,他们却能扪心自问,体谅别人,不但没大吵大闹,反而夫妇一块到对方家里去主动和解,去安慰那个失手的孩子,给他减轻压力,感动得对方不知说什么好,那个失手推人下水的孩子站在这二位家长面前,痛哭流涕地说:“从今天起,我就是两家的儿子......”这是大人处理孩子之间摩擦的典范。
孩子出现欺骗言行怎么办孩子骗人,先要分清他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因为有的孩于是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够、概念含糊、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说错了话。
比如,有个幼儿园的孩子对他的小朋友说:“昨天爸爸带我去姑姑家了,我姑姑是个医生……”另一个小朋友在一旁驳道:“你骗人,昨天你还跟我们一起玩了呢!”这孩子是骗人吗不是的。
他爸爸带他到姑姑家做客是前天,由于孩子的时间观念不明确,把前天的事说成是昨天的事;他姑姑也不是医生,是糖果厂工人,孩子见到她穿白衣、戴白帽的照片,就认为她是医生了。
我们不能不弄清原因,就对说错话的孩子严加斥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孩子的一些有意识的欺骗行为。
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人不良影响和不当的教育方法,会造成孩子撤谎和欺骗行为。
孩子模仿性很强,且对事物的好坏分辨能力差,他们总认为成人做的事总是不会错的,有时,就要学着做,因而成人的不良言行也就被学上了。
比如,家长不愿把东西借给别人,就让孩子回话说:“东西坏了”。
孩子不解,家长就说:“东西借给别人,弄坏了怎么办”。
以后碰到类似问题时,孩子就会学着做。
若不愿把橡皮借结同学,便推说:“没带来。
”这样,孩子若多次撒谎而没及时得到教育,便会逐渐变成有目的说谎和欺骗了。
家长对孩子采取不适当的教育方法,也会造成孩子不诚实的言行。
比如,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严,很粗暴,赏罚不明,孩子就会因害伯斥责和“棍棒”,而求助于欺骗的方法,以侥幸逃避父母的惩罚。
家长过分宠爱孩子,教育不一致,也会给孩子创造欺骗的条件。
成人对孩子随便许愿,又不信守诺言,没有满足孩子的正常要求,也会造成孩子不诚实的言行。
当孩子有撒谎的行为时,家长不是给予正确教育,而是给以夸奖,认为孩子灵活、聪明、能说会道,这等于鼓励了孩子的不良言行。
那么,应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诚实的人呢?首先,成人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作为孩子的榜样。
在平时,也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教育孩子不说假话、不骗人、给孩子讲清不诚实的害处。
爷爷奶奶溺爱孩子怎么办爷爷奶奶爱孙子是天经地义的,但爱要有个度,过分的宠爱就成了溺爱。
目前城市中独生子女占99%以上,他们生活在养尊处优的家庭里,被视为“小太阳”,被老人(包括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宠爱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相当严重,这就叫“隔代亲”。
当父母批评孩子时,爷爷奶奶就出来干涉,袒护孩子。
针对这种现象,父母该怎么办?1.耐心说服老人。
爷爷、奶奶和父母是两代人,除了在年龄上有较大的差异外,思想方法、生活经历、个人爱好、生活习惯、社会条件以及所受到的教育等等,都存在很大差距。
在教育晚辈方面持有不同的意见、态度和方法是正常的;因此。
父母既要看到老人溺爱孩子的“必然性”,可以先肯定老人的慈爱之心,尊重老人的劳动成果,对老人哺育之情表示由衷感激。
然后,向老人陈述正确教育孩子的责任以及溺爱孩子的危害性,希望老人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例如,不偏袒孩子的短处,不娇惯孩子,孩子来看望时,不要给孩子零花钱或唠叨“你妈不会照顾你”之类的话。
如果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解决矛盾,老人一般会通情达理,共同承担教育孩于的重担。
采取一些必要的教育手段。
孩子任性也好,有某些不良行为也好,虽然与老人的溺爱、娇惯有关,但父母应看到自己未尽教子责任的一面,因此,父亲、母亲在向老人说理的同时,可通过一些必要的教育手段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
家长对孩子的合理要求要坚持下去,不妥协。
但切忌没有耐心,态度粗暴,更不可打骂孩子。
另外,父母如经常带孩子出外远足、野餐、游泳、滑冰等,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便可加深与孩子的感情,使孩子自觉地听从父母的意见。
孩子不适应幼儿园怎么办从家庭的个体生活走向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特别是接触的对象不同,孩子会感到不习惯,不适应,产生怯生、恐惧的心理,出现哭闹、逃跑、不肯吃饭、不肯午睡等现象。
这种现象有时会持续一两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
怎样才能让孩子尽快地适应幼儿园呢? 首先,需要做好孩子进入新环境的工作。
1、心理准备工作。
入幼儿园前,不妨带孩子先去幼儿园玩一玩,与老师交谈交谈,以消除孩子的怯生心理;通过参观幼儿园的活动室、玩具橱、游戏室等设备,增进孩子的羡慕和愉悦情感;孩子通过看一看幼儿园小朋友们欢乐的活动场面,从旁体验一下幼儿园富有情趣的集体生活,促使孩子产生不久就上幼儿园的自豪感。
孩子产生了进入新环境的意愿,就为他将来适应新环境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生活习惯的培养。
给孩子安排与幼儿园相适应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每天中午睡午觉等,这样进入新环境后就容易适应新的生活制度。
3、生活能力的培养。
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自己脱衣上床睡觉。
大人劳动时,可以让孩子在身边学着剥剥豆儿,拿拿工具;外出时可以携带孩子同往,尽可能让孩子多接触外界的人和事。
这样呆以增进孩子的独立性,减少孩子的依赖性。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孩子进入幼儿园这一新环境,很快就适应。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幼儿园前,切忌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例如,有的爸爸妈妈常用"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之类的话来恐吓孩子,这是很不好的。
孩子进入新环境后,如果出现不适应、不习惯的现象,家长不应该溺爱、舍不得,更不应在一旁陪伴。
这时,爸爸妈妈应该信赖教师会亲切地关心孩子,尽量避免自己同孩子多接触。
孩子回家后,爸爸妈妈应该从多方面夸赞新环境,促使孩子心理上的转变.如何抓住智力启蒙的关键期100多年前,伟大的科学家,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的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她是专门来请教达尔文先生,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孩子最好。
达尔文问客人:"您的孩子多大了 "客人答道:"才两岁半。
"达尔文不无惋惜地说:"夫人,您已经迟了,迟了两年半。
"科学研究表明,要开发孩子的智力,3岁以内是黄金时期。
美国人类潜能开发专家葛兰·道门教授认为,每个正常的婴儿,出生时都具有像莎士比亚、莫扎特、爱迪生、爱因斯坦那样的潜能,聪明和愚笨同是环境的产物。
无数事实说明,对孩子来说,能否成才并不在于孩子的天赋如何,而是取决于对0至6岁的孩子早期教育的方法如何。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的儿子小威特先天不足,于是,威特针对小威特的情况制定了一套教育计划,以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结果令人惊叹:小威特8岁时已能自己运用德、法等6种语言,通晓物理、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考入大学,14岁获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又获法学博士学位,成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