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是新闻体裁所特有的部分,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或亮点。
作为记者,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
可见,导语在消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通常情况下,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有的短消息不分段,这时导语就是开头的第一句话。
还有的导语是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称为复合导语。
它们或是虚实结合,第一段虚写,为读者制造悬念,第二段实写,解开疑团,说明事实的真相。
或是两个自然段共同组成事实的内容,缺一不可。
这样才使导语的意思完整,做到明白无误。
既然导语在新闻写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导语的写作技巧自然就成为写好导语的关键,对导语的写作技巧进行探讨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突出最新的时间新闻姓“新”,新闻的“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时效上,就是要将发生在最“近”的新闻事实,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出去。
新闻要“新”,作为开头的导语首先要新,也就是导语要突出最新的时间点,只有导语具有新意,才能引起读者了解新闻全貌、读完全文的兴趣。
最新的时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点,即导语中的“何时”要素,应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二是最新,即导语所选择的那—个时间点,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最近的时间点。
在此,笔者将如何突出最新的时间点总结为以下两点:1.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它的生命力往往与“昨天”或“今天”这个时间点密不可分,在导语里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
例如:[美联社法国兰斯1945年5月7日电]德国于今天法国时间上午2时41分(即美国星期日东部时间下午8时41分)向西方盟国和苏联无条件投降。
(《德国无条件投降》)德国无条件投降宣告了欧洲战场的结束,对于这一重大事件,美联社在导语中不仅突出了“今天”这个时间点,甚至具体到了法国时间和美国时间的几时几分。
2.对于非事件性新闻,所反映的事件发展过程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事件的本质并不是集中地表现在某个时间点上。
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从事件发展过程中,找出离报道时间最近的时间点写进导语。
例如:[美联社罗马1997年9月27日电]意大利文化部长昨天警告说,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爆发的庞贝古城可能面临着“再次死亡”,除非开辟更多的空间供游客参观,以缓解过分拥挤的现象。
(《意大利古迹极其需要保护》)这篇报道导语里引用了离报道时间最近的时间点“昨天”,然后消息由庞贝古城说到古罗马圆形剧场、威尼斯的教堂等文化古迹,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而遭到破坏的事实,并进一步指出黑手党通过盗窃教堂、炸毁博物馆使意大利的文化古迹保护处境艰难。
这篇消息中对导语的处理,显然比“长期以来,意大利文化古迹遭到严重破坏,极其需要保护”的导语形式更具时效性了。
二、运用散文化的笔法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不仅可以使新闻的开头部分更加灵活,而且还能够把读者带入现场,令人长久难忘。
那么,如何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呢?笔者总结为以下三点:1.在导语中出现如电影镜头般可视的画面。
这种画面给读者的印象深刻,它给读者带来的是有声有色的鲜活画面。
为此,导语要注重细节和现场描写,调动读者大脑的想象力和情绪,使导语赋有故事化和戏剧化。
从而使一篇消息的开头有了一个亮点或卖点。
例如:[合众国际社北京1980年1月12日电]花色鲜艳的衬衫和裙子隐退了,吃着雪糕在街头闲逛的情侣、坐在街灯下打扑克的老人不见了。
冬天已悄然来到北京。
(《北京的冬天》)2.在导语中使用现场的对话或直接引语。
精彩的对话或直接引语有助于实现新闻的感觉化和视觉化,能让读者对新闻报道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把他们直接带进新闻发生的现场。
请看:[合众国际社东京1978年4月5日电]当穆铁柱在东京新建的大谷饭店休息厅漫步时,一位女游客见了吓了一大跳。
“嗬!他是干什么的?是谁的保镖吗?”(《世界上最高的篮球选手》)3.在导语中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恰当地使用修辞技巧,也可以给新闻一种视觉上的感受。
现各举例如下:[路透社北京1964年10月16日电]今天格林尼治时间7时,中国爆炸了一枚原子弹,从而闯进了核俱乐部。
(《中国爆炸第一枚原子弹》)[路透社莫斯科1991年12月25日电]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今天辞职。
这位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引发了一场最终把自己也埋葬掉的大雪崩。
(《他引发一场埋葬了自己的大雪崩》)当然,新闻毕竟不是散文,过于注重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有时也会埋没新闻的时效性。
所以在使用这个技巧的时候应该适可而止,不要因为突出细节和现场描写而使导语丧失了传递最精彩的内容的使命。
三、用最简练的字句法国作家斯汤达说:“写作只有一个规则:思路清晰、文字简练。
”导语不能写得繁杂冗长,不能出现多余的字。
这样,既会埋没新闻的亮点,又会使读者失去读下去的耐心。
关于如何用最简练的字写导语,笔者在此总结为以下三点:1.使用最常用的动词,尽量少使用形容词。
动词总能给读者最强的冲击力,最常用的动词读者都能认识并理解。
请看:[路透社巴格达2003年3月11日电]国旗降下来了,机密文件销毁了,沙袋堆起来了。
大部分留守巴格达的外国使馆工作人员准备在美国发起进攻前撤离。
(《驻伊使馆人去楼空》)形容词要尽可能地少用,英国记者格林说:“要让事实说话,而不是用形容词来拔高这个事实”。
如果非要在导语中使用形容词,这个形容词必须能使新闻的内容更精确。
例如:[法新社德黑兰1995年5月20日电]政府采取新的强硬的措施解决金融危机,伊朗的外汇市场迎来混乱的一天。
(《伊朗货币市场陷入混乱》)形容词“强硬”和“混乱”用在导语里突出了伊朗金融危机的严重性。
2.尽量少使用从句。
导语里应该出现“主语—谓语—宾语”或“主语—谓语”的句式。
这样的句子简练、清晰,便于阅读。
例如:[路透社贝尔格莱德1990年6月17日电]塞尔维亚领导人上周抵制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民主改革浪潮,南斯拉夫将面临新的危机。
(《米洛舍维奇无力控制塞尔维亚局势》)3.尽量少出现过多的细节内容。
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说过“洁净者,简省之别名也。
洁则意多,减始能净。
”导语决不会因为抛开一些细节,而使事实模糊。
相反,通过使用简练的字句交代读者最关注的细节,导语的内容才会更具体。
有时导语里出现的人名、头衔、单位名称,甚至数字等细节,要有选择地取舍,导语里永远用最简练的字句突出最吸引人的内容。
例如:[美联社纽约2003年2月27日电]美国《福布斯》杂志今天公布2003年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微软老板比尔·盖茨保持世界首富地位。
(《全球“10亿富翁”476人》)这条导语只突出了读者的兴趣点“谁是今年最富有的人”,内容具体,导语的亮点一目了然。
至于比尔·盖茨拥有多少财产,这些“亿万富翁”们的分布情况等细节内容,则放到主体里去交代,避免了导语的繁冗。
本文所认为用简练的字写导语,只是希望导语里没有多余的词语,使导语更生动有力。
但并不是主张文字越简,句子越短就越好。
有时,导语会因此而不能把新闻的亮点表达出来,这恰恰违背了导语的任务。
当然,导语的写作技巧不仅仅体现在文字的表达能力上,它还和整篇新闻的内容、结构等等不可分割,关系着主体部分如何顺利展开。
本文归纳的三种导语写作技巧都有各自的使用环境,只有遵循它们的特点,才会写出好看的导语。
否则,不讲条件地盲目使用,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新闻写作技巧:谈深度报道的导语写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写文章,弄个好的开头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也常听人说:开头弄好了,文章也就写完一半了。
其实,很多时候这句话说的是不错的。
因为,一篇文章从定题、搜集资料、构思到动笔写是需要一段酝酿过程的,而这个过程结束了,并把文章开头弄出来了,说明你对这篇文章的结构、内容等等都“胸有成文”了,接下来要做无非就是手持令箭派那些文字“士兵”去演兵场上排队了。
作为记者,一旦采访工作结束,往往难以下笔,直到要快交稿了,才憋出开头来,一旦开头完成了,接下来就是一泻千里,一篇长文章两三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常有一气呵成之感。
如果说灵感对写文章的人很重要,那么我认为开头写出来了,就好比是灵感的河流拉开了闸口,就不怕激流不能喷涌而出了。
一开头,学名叫导语。
看看工具书的解释:“导语就是以凝炼的文句提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阅读新闻开头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当代新闻文体写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辞海》(修订版)则说:导语为“新闻工作术语,在一篇较长的报道开头,用简洁的话介绍主要的内容,提示它的主题思想,以便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全篇”。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上讲,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晦涩无味、繁冗难读、不知所云、空话套话成堆等等,谁还愿意看下去,如果确实报道选题好,读者即使不忍弃下这篇文章,也会跳过导语往内容里看的,那样,好一大段导语岂不是白写。
不信,我试举两个别人举过的例子给您看看:导语:在昨日召开的全县农村廉政监督小组职能发挥经验交流会上,ΧΧ镇、ΧΧ镇、和ΧΧ镇ΧΧ村、ΧΧ镇ΧΧ村等单位,分别在会上作了有关农村廉政监督职能方面的经验介绍……。
——题目:ХХ县涌现一批农村廉政先进单位导语:今年春运期间,我省交通运输部门和各运输企业,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开展安全教育,加强运输市场市场和综合监控管理,严格开展车船及配套设施安全质量检修,合理安排运力,圆满地完成了今年春运工作任务。
——题目:《ΧΧ省召开春运表彰会》这种“八股”式的报道导语很难让人读下去,但令人不解的是,至今还在报刊上大行其道,仍然在折磨着善良的读者们。
由此可见,导语还真值得我们研究一番。
二当硬新闻一统天下的时候,我们的消息写作主张“倒金字塔”结构,即把文章中最重要的东西放到导语中去。
而当深度报道(也称解释性新闻)作为第三次新闻写作革命的产物,已经占领了报纸的多数版面,像美国的著名世界大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一半以上的版面被深度报道占据。
这时候的“倒金字塔”统领下的导语就越来越不适合了。
上个世纪70年代时,一名美国记者就预言:“那种老式的倒金字塔方式的新闻报道正在消失。
我们再也不需要把最好的材料都放在顶部,然后按照逐渐递减的程序排列材料了。
”相对于硬消息常用“倒金字塔”结构而言,深度报道则经常采取“聚焦式”结构。
即常用一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白描”,它可以是一段感人的情节,也可以是某人的独白或引语。
其任务是提供一个生动的个案或场景,激发读者的兴趣。
这时候,一个好的导语,不在于它字数的长短,而在于它是否吸引人。
我想,在报纸的版面上,你的文章和别人的文章好比是一家家宾馆,导语就好比是领人进门的接待者,是否有人愿意到你这里住一两天,宾馆的价格、质量这些“内容”当然很重要,但负责拉客和接待的人也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某报所做的一篇报道导语开始就只有一句:“一名61岁的老人今天用玩具手枪抢劫了一家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