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丁玲“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
”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
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
“不要怕,姓娃!”她把灯点着了。
里面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
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
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
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
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
洞口塌了。
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
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淋子。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
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
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
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砰!”窑门被枪托撞开了。
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
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
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
“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
孩子被抓到跟前。
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
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
”老太婆嚎哭起来。
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
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
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
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
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
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
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
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
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
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
“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
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2)文中画线句子,既是理解“小红军”这一形象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老太婆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D(2)形象:①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与抗日的决心。
②镇静无畏,视死如归。
主旨:①红军抗日精神深入人心。
②百姓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3)①推动情节。
小孩遇到老太婆才发生后面一系列的故事。
②老太婆是百姓的代表人物,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于表现军民一家亲的主旨。
③老太婆这一形象将小红军与其他百姓联系起来。
【解析】【分析】(1)D项,“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分析有误,“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的,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说他“彻底改变立场”也于文无据,夸大其词;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视死如归的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
故选D。
(2)本题“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是小红军的语言描写;从人物塑造上,“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再结合前文“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
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可知这句话表现了小红军坚定的信念与抗日的决心;结合“镇静地说”表现他的镇静无畏,视死如归。
主旨方面,结合“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老太婆嚎哭起来。
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可知表现红军抗日精神深入人心,百姓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3)结合“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可知,老太婆救了小红军,并把他带回了村子,可见没有老太婆就没有后面一系列情节,因此她推动了情节发展;结合“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可见是老太婆让主人公小红军与其他百姓有了接触;老太婆代表普通百姓,结合她对小红军的表现“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
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
’老太婆嚎哭起来。
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可知本文主题是表现军民一家亲的主旨,老太婆的形象有利于表现这一主题。
故答案为:⑴D;⑵形象:①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与抗日的决心。
②镇静无畏,视死如归。
主旨:①红军抗日精神深入人心。
②百姓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⑶①推动情节。
小孩遇到老太婆才发生后面一系列的故事。
②老太婆是百姓的代表人物,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于表现军民一家亲的主旨。
③老太婆这一形象将小红军与其他百姓联系起来。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抉择刘磊烟一支接着一支,饭却是一筷未动。
知夫莫若妻,见雷峻这样,洪茹就知道他遇到难事了。
她深知丈夫的脾气,不便过问,只是内心难免纳闷儿。
作为新淮县纪委书记,雷峻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为政多年,脚稳身正,名声颇佳。
工作上他坚持原则,雷厉风行,堪称黑脸包公。
在家是个模范丈夫,对洪茹呵护有加,体贴入微。
只是有一条,那是从他走上纪检岗位就定下的规矩:工作上的事,绝不容许家里人打听一句。
洪茹是育才中学英语教师,半年前校长为侄儿违纪一事找到她,请她回去给雷书记说说,好求个通融。
洪茹实在拗不开校长的面子,不得已只好应承下来。
那天,她瞅着丈夫的情绪很好,便吞吞吐吐地将事情说了出来。
没料到前一分钟还满脸阳光的雷峻,转瞬间变成了震怒的雷公,斥责如雨点一般向她砸来。
说实话,洪茹对丈夫还是理解的。
自有了那次教训,她就再不干预丈夫工作上的事了。
夜越来越深,书房中的雷峻却仍无睡意。
他久久地盯着墙上那幅放大的黑白照片,眼神变得有些复杂起来。
照片上是形如父子的两个男人。
年轻的一个正是二十年前的雷峻,而那年长者面容慈善,发间已微露斑白。
照片的背景是雷峻就读的大学操场。
父母早逝的雷峻全赖邻居杭伯的拉扯才没有辍学。
杭伯当时做点儿小生意,虽比一般人家宽裕些,可两个儿子都在读书,生活担子并不轻。
三个孩子的学杂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杭伯宁愿一家人节衣缩食,也从没想过放弃对小峻的培养。
不仅如此,杭伯还是雷峻的救命恩人。
那年冬天,流行性感冒肆虐甚广,雷峻也未能幸免。
一天夜里,雷峻突然浑身发抖,脑门像火炭一般烫。
惊醒后的杭伯眼见土郎中的药不顶事,立马从热被窝中爬起来,背起小峻就朝县医院跑。
医生检查后说,亏你送来得及时,再迟一些这孩子就没救了。
想到这里,雷峻的眼窝再次湿润了。
是啊,杭伯对自己的恩情太重了!如果没有他,绝对不会有自己今天的。
越是想到这些,雷峻就越是无所适从、坐立不安。
他的烦恼,来自一封举报信。
纪委接到举报,揭发了杭裕田贪污受贿的事实。
这让雷峻震惊不已,也让这个在案子面前从不曾皱一下眉头的硬汉子陷入两难的境地。
杭裕田是杭伯的二儿子,也是杭伯唯一的儿子,杭伯的长子在八年前的抗洪抢险中已英勇献身。
许是闻到风声,杭裕田已暗中找到雷峻。
他已全然失去昔日官场上的威风,苦苦哀求雷峻看在老爷子的份上放他一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