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后感课件

读后感课件


生了:那个孩子得救了,那个班的孩子们 也安然无恙。他和他的儿子阿曼尼紧紧的 拥抱在一起。这位父亲不仅拯救了儿子的 生命,还拯救了儿子全班同学的生命。 (联) 父爱是坚韧的;父爱是深沉的;父爱 是厚重的;父爱如山! (结)
英雄的壮举,不朽的史话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我深 受感动。(开篇简洁) (点)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1941年秋,七连 六班的五位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祁连 队主力,把敌人引上狼牙山,痛击敌人, 最后子弹打光了,五人英勇地跳下悬崖。 这篇文章把五位壮士对祖国的热爱,对敌 人的仇恨,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
第七单元习作指导
阳春市实验小学 冯小琴
什么是读后感
顾名思义,先来读,再有感受 和想法。读后感就是在读过一篇
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 感受、体会以及收到的教育、 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
“读后感”。
• 自由阅读范文
愤怒和惋惜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边读边思考:从这篇读后感中你体会 到了写读后感的哪些方法?
但他还是毅然前往。这种“明知山有虎偏 向虎山行”的精神难道不令人佩服吗? (结合历史的经验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 与书中相近、相似人和事) (议、联) 此外还有董存瑞,罗盛教……这些壮士 在危急时刻,总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而把死亡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们是多么 的勇敢啊!他们是我心中最钦佩的人! (点明中心,说明感动的原因。)(结)
• 这篇读后感中哪些段落是课文 的内容? • 哪些是作者的感受?这部分内 容在文中写占多少比例??
读是前提和基础,读明白三点:
1、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中心思想或文 章主题)
3、怎样写的?(表达方法)
怎样理解“感”? “感”是重点和关键。要 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找准 感点。
感点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 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 后,所获得的具体感受和得 了整 体概述)(引) 俗话说得好: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五位壮士在万分紧急的关头, 脑海中就只有一种想法:只要能保护人民 群众,和祁连队主力,我们的牺牲就是值 得的。他们是多么的无私无畏,令人感动!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 荆轲刺秦王。临行时,荆轲唱了两句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这说明荆轲知道此去九死一生,
• 读后感易犯的毛病,请大家注意哦:
1、有读无感。(写成了读后抄)
2、找不准“感点”。
3、读感分离。
4、感受不深刻。(没有联系实际)
拟定题目
一般来说,读后感的题目是“读 《××》有感”或“《××》读后感”, 当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自己最深 的感受(感点)拟一个醒目、新颖的正标 题,下面再写上副标题。如:
从范文中你明白了读后感 的一般写法吗?同桌或小组 之间议一议,说一说。
读 《
• 点:点明所读的篇目,抒发作者的感情。 •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
些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XXXX
• 议:就自己“感”的重点(感点)、中心(或观
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 有• 感
• 联:在所给原文的基础上为基点生发开去,发表 议论,由此及彼的联系现实生活中相似 或相反 的现象,联系相关的种种问题。 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 与开头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 一重点,可发出号召。这个结论可以是批评式; 又可是劝勉式,还可是鼓动式。
性命,每一位父母都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代 价,甚至生命也无怨无悔。 (议) 记得,我们曾经学过这样一篇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89年,在美 国洛杉矶发生的大地震中一所小学不幸坍 塌。一位孩子的父亲一心要救出它的孩子 阿曼大,不顾他人的劝告,冒着生命危险 在学校的废墟中不停的挖呀、挖呀……过 了36个小时,他的双眼已经布满了血丝, 两只手上沾满了鲜血,破烂不堪的衣服紧 贴着他的身体。38个小时过去了,奇迹发
愤怒与惋惜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选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篇文 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
读书可以使人充实,而写下 读后感可以使人精准、明智。
砺智故事
勤于思考 乐乐提示: 麦斯楚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他 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我们学习也是一 样,写作文更是如此,要想写出比较好 的文章,就要仔细地观察生活,善于思 考。
读后感
• 点—引—议—联—结
范文欣赏
如山的父爱
——读《纸钢琴》有感
读了《纸钢琴》一文,我深深感受到 父爱的伟大。(点) “父亲每天很早出去,很晚回来,裹着 一身泥便倒头大睡。”父亲为何如此拼命? 原来,它是为了给他酷爱音乐的女儿买一 架钢琴。就这样度过了五个春秋,钱终于 凑够了,可是,谁又能料到,再买钢琴的 途中钱被盗了。父亲无奈,只好含泪送给 女儿一架“纸钢琴。” (引)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满足儿女 的愿望,为了培养儿女成才,为了拯救儿 女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