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式教学的思路分析

专题式教学的思路分析

专题式教学的思路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实施专题式教学,是实现其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重要环节,是解决该课程课时少与教学容量大以及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学历史课重复问题的有效办法,是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就“纲要”课如何实施专题式教学的基本思路实行阐述。

一、明确内涵与特点,是展开“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逻辑起点(一)专题式教学的概念专题式教学亦称“问题式教学”,是指教育者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基本要求,突破按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教学方式,把整个教学内容实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形成既有前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着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打破了通常的逻辑演绎的结构模式,教学内容的组织是按照学生的实际思维过程实行的;第二,以问题为核心,超越了知识结构的前后顺序,采取全方位、全视角的教学活动,其主体是学生;第三,是综合性教学模式,其基本要素包括教育理念、具体教学目标定位、问题设定、方法选择等。

(二)专题式教学的特点第一,实效性。

专题式教学依据教学基本要求,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以及学术前沿,适时增添新观点、新材料、新信息,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升实效性。

第二,灵活性。

专题式教学,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体系设置上能够针对学生专业、层次、地域、民族等特点,即时调整教学内容,配置教学方法,使用教学案例,优化教学手段。

自由度更大、更机动灵活。

第三,研究性。

专题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削枝强干,教师在教学过程便于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相结合的组合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懂得道理,提升水平。

同时,专题式教学更加便于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学术前沿相结合,增强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变强硬灌输为探究式引导。

第四,开放性。

专题式教学重视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引领,以培养学生水平、素质为目标,由此形成的教育理念与工作路径是发散性、外向的;同时,专题式教学组织讲求师生之间合作与交流,更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二、把握原则,是展开“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基于上述理解,“纲要”课作为高校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专题式教学尤其是专题设置上,就必须遵循一定原则,主要有:(一)整体性原则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所涉及的4门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统领,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核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基础的有机联系、完整丰富的课程体系。

所以,“纲要”课教学及专题设置,应讲求与其他几门课的支撑关系,尤其是要减少与“概论”课的重复问题。

二是“纲要”课本身的整体性问题。

“纲要”课程是讲述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170多年历史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既包括中国近代史(1840-1949),也包括中国现代史(1949-),所以,教学与专题设置应涵盖两大历史阶段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

再从学生角度看,他们在中学阶段也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课(初中教材分为上下两册,约17万字,高中教材也是上下两册,约50万字)1,所以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包括重要历史史实、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有了基本了解,学生所欠缺的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基本规律和主要的经验教训系统了解。

所以,必须强化“纲要”课历史的、逻辑的整体感,增强教育的厚重感以及理论底蕴。

(二)科学性与政治性统一的原则“纲要”课是历史学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教育者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以求真、求是的态度去解读历史,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解与史实相一致。

政治性是指“纲要”课必须体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导向功能。

所以,“纲要”课专题教学与专题设计,不能任意地裁剪历史,把历史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样的历史教学,不但不能说服学生,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同时“,纲要”课不是一般的知识课或文化课,不是一家之言的学术研讨课,而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准确的政治方向与价值导向,离开这个点,有悖于思政课的开设目的,是危险、有害的。

要坚决反对“纲要”课的专题教学与专题设置“去政治化”或以追求新奇特为招牌,忽视理论教学的完整性,忘记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倾向。

总来说之,“纲要”课专题教学,应将科学性与政治性有机统一起来。

(三)目的性原则“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使这门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协助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了解国情、国史),认同“三个选择”(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准确性,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升使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水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所以,“纲要”课的专题教学与专题设置应在教学理念、整体结构、重点问题筛选、史料使用,方法配置等方面切实保证、遵循、体现目的性要求。

(四)现实性原则克罗齐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世界周围没有道路,历史周围没有道路,而只有一条穿越历史的道路2。

这表明,研究、学习历史(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归宿是以史鉴今,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塑造精神、砥砺品行、提升境界、坚定信念。

有鉴于此,“纲要”课的专题教学与专题设计必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关照现实问题,把昨天和今天连接起来,把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从而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性。

(五)综合性原则“纲要”课专题教学作为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基础性工程,应蕴含以学生为本、尊重教学规律、讲求实效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应体现重视问题筛选的典型性、史料选择的权威性,突出问题意识;应重视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应重视社会实践、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配置,确保“纲要”课的专题式教学成为好用、管用的教学模式。

三、优化专题设置,是展开“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学实践表明,“纲要”课实施专题式教学的基础是确立专题,实现专题设置的最优化。

我们按照上述原则以及本课程教学目的要求,总结、综合以往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设计了如下专题。

以上专题设计,紧紧围绕“纲要”课教学大纲与统编教材的基本要求,凸显专题化教学要旨,注重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坚守“纲要”课对学生实行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基本经验以及对共产党认可、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对政府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教育的目标指向;注重全面、客观、多维度解读历史,彰显“纲要”课程的理论特色,为大学生接受、喜欢“纲要”课提供有效支撑。

上、中、下三编设置的目的和意图,一是以精练、恰当的用语表达这个时期的历史走向与特征,为大学生读懂这个时期的历史主题,提供一种视角或一个“关键词”;二是进一步强调“纲要”课的整体性以及对不同阶级探索国家出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地位及其局限性有充分的关照,旨在强调“三个选择”过程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准确性。

专题一是“纲要”课后续各专题历史展开的事实基础和分析立论根基,重点阐明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衰败,正是这种衰败,才无力阻挡西方列强的粗暴相加;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本专题还要联系实际,批驳“侵略有功论”,切实协助大学生准确理解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先进阶级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准确性。

第二、三、四专题是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国家出路几次高潮和典型代表,主要解决以下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这些救国方案与探索实践的历史地位。

在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对此实行客观、恰当、实事求是的评析,肯定其在中国近现代大的历史变动中应有的地位与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其过度贬损或拔高都是不足取的。

二是阐明这些救国方案与探索实践失败的原因,应着力分析这些阶级及其代表人物“能”与“不能”的时代原因、社会环境特别是阶级属性的局限,协助大学生培育历史素养,增长历史智慧,积淀文化底蕴,为其理解“三个选择”提供历史的、逻辑的依据。

第五至第八专题讲授的是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30年的历史,是对大学生实行“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教育的核心内容部分。

第五个专题集中阐述了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五个新”。

这里,还应介绍世界跨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作为思潮、运动、制度的演变、较量与斗争的历史脉络,阐明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世界格局、世界大势变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第六、七、八专题从大的、比较史学的视野,论证“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中国共产党”这个重大历史主题。

第六专题主要讲清楚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的内政外交,并从党治、政治、经济、文化、廉政等多角度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第七个专题,主要介绍中间势力的产生、特点、作用,重点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主要原因。

以上两个专题,从比较的视角说明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客观性、必然性与准确性。

第八个专题集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往无前,敢于担当,领导人民展开了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艰苦卓绝斗争,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

目的在于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其坚持“三个代表”的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结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

最后两个专题,重点讲述三个问题,一是我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成果?如何看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曲折与失误?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将有怎样的发展前景以及大学生的成长与责任。

第九专题主要讲清20世纪50年代,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全面掌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巨大成就以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积累的重要理论成果;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对待这个时期党的失误和所犯的错误。

第十专题主要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伟大成就和理论成果,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基本经验。

使大学生明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