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教学设计杨柳青第四中学闫婕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月夜》一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篇目,由唐代诗人刘方平所作,描写了更深夜静,月光情洒人间,诗人仰望寥廓天宇,发现了斗转星移,感到时光流转,春气萌发,蛰虫涌动的初春夜静。
这首诗虽位于整本书的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但无论从写景角度、写作技巧,还是情感表达上本诗都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2、教学目标:1)、培养借助工具书或注释,整体感知诗的能力。
2)、体会本诗语言清丽、细腻、新颖、隽永的风格。
3)、理解诗人面对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的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1)本文是一篇意境深远的小诗。
作者写景抒情别具匠心,需要反复朗读,仔细品味。
在读的过程中逐渐品味感悟作者的情感。
因此确定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语言。
2)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确定教学难点:明白“偏知”“透”字的含义,理解诗人面对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的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
三、设计思想古语有云"知人论世".本课的设计先从"知人"开始,即了解刘方平其人,让学生对写作背景能有更深的了解。
然后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指导学生体会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
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
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人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四、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再加上本诗浅显易懂,因而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自主疏通课文。
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能整体把握本诗的主要内容。
但学生还不能达到深入赏析关键字词的境界,因而需教师精心指导,老师设置一些情景,做些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品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2、教学方法: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学情、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学法:在制订教法的依据上,考虑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
我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圈点勾画、练习迁移等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品味语言的鉴赏能力。
五课前准备:新课标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
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写月,写春的古诗名句,作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
六教学流程(一)由古人颂月佳作说起,复习导入。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
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教师预设答案: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3、举杯望明月,对成三人。
——李白4、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设计意图: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在教学中可以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初读月夜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学生听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朗读是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以读带动对诗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
(三)再读看月夜1、提示重点字词的解释:半:庭院一半浸浴在月色里,一般沉睡在暗影中阑干:横斜的样子偏:才2、透过诗,你看见了一个怎样的月夜?试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在诗中所看见的月夜。
明确: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
就在这夜深人静、寒冷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3、在这寥廓、静谧的画面中,有月色、星斗、人家,透过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位(不眠的诗人)(四)三读听月夜提问:更深人静,诗人为什么不能成眠呢?透过诗,你听见了什么?情景再现:假如你是《大自然》节目组的导演,你来设计诗中的虫声镜头特写,你觉得此时虫叫的声音应该是?明确:忽而,一阵时断时续、微弱但清脆的虫鸣声打破了夜的静谧,强有力地穿透窗纱,送入了诗人耳中。
(五)四读品月夜1、自主品读:在那样一个静谧的月夜,清脆的虫声传到诗人的耳朵,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明确:在夜半更深、万籁俱静之际,突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这虫声驱走了严寒。
闻虫声,我们仿佛听到了春的脚步。
本来是听到唧唧虫声而知春暖,可是诗人却先写感到温暖,再以“虫声新透绿窗纱”的具体音响来说明春已闯入人间,构思新颖,引人入胜。
“今夜偏知春意暖”,正说明以前没有感到;“虫声新透绿窗纱”,则说明以前没有听到。
“偏知”是所感,“新透”是所闻,一感一闻,相辅相成,把诗的意境和盘托出。
读到这里,那早春之夜的美景以及诗人兴奋喜悦的心情都跃然纸上。
闻虫声而知春,诗人更难以入眠了。
2、比较品读:北宋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实际上刘方平在他之前就在《月夜》中成功地表现过这种诗意体验,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的分析评价。
明确:《月夜》末句中“虫声新透绿窗纱”,写敏感的虫儿首先感知到春天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春气暖,虫先知,诗人在“新透窗纱”的虫声中感到春天的来临,感受细腻敏锐,贴近生活,富有哲理,落笔新颖别致,不落俗套,与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3、拓展品读: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提示: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10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值》)明确:其他诗人写早春,一般选取的色彩是“浓”的,意境是“闹”的,往往是阳光灿烂的白天,还多和花草联系在一起。
这首诗却与众不同,它以月夜为背景,色彩是淡的,意境是静的,然而淡中有味,静中有动,更见其妙。
3)《月夜》是一首独特的回春曲。
读了这首诗,我们也和诗人一样,心潮起伏,思绪千万,禁不住要唱起一支春的赞歌。
小组活动展示:发现春天(六)五读背月夜要求:同组之间互相背诵展开竞争,看谁背的又快又准(七)练一练:(1)首句中“更深”二字在诗中有何作用?(2)“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更深”二字,点明了时间,也为全诗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在夜空的表现。
(2)写出春天来临的一片生机和诗人喜悦的心情。
“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
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字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
窗纱的绿色,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
(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将诗歌《月夜》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散文。
(九)板书设计月夜刘方平月-----月夜------静谧喜悦(向往)之情春-----早春------静中有动七、教学反思在整个的学习活动中,我力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
所有的活动都围绕“读、品、悟”来展开,读分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以声正字,读准每一个字的音;第二层面,以声断句,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切分意群,把握一个句子的意思;第三层面,以声达意,通过朗诵进入文章语境,理解文章内涵,走进作者,真正走进文本;第四层面,以声传情,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寄予文本中思想情感,用语音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染听众。
并适时地用课件形式加以强化。
本课我还通过合作探究、设置情境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感受,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主动发表意见,并运用于生活和写作的实际。
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合作精神,使学生既学习了必要的语文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语文又运用了语文,实现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的基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