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婚姻家庭法

婚姻家庭法

第一章绪论考情分析:学习本章,要求考生坚持唯物主义的婚姻家庭观,正确认识婚姻家庭的社会本质,掌握婚姻家庭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内在联系,了解婚姻家庭制度的各种历史类型以及其演进过程。

多以选择、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

考生应注意掌握,如:【09、1单选】、【08、1单选、多选】、【07、10多选】、【06、10单选】、【05、10单选、多选】、【04、10多选】、【03、10名词解释】、【02、10多选、名词解释】。

串讲内容:1、婚姻家庭的一般概念及其含义(名词解释、多选、简答,考查频率一般)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

其有如下三层含义:(1)婚姻须为异性结合,同性结合不成其为婚姻。

(2)婚姻须为具有配偶身份的结合,不具有此等身份的结合不成其为婚姻。

(3)作为婚姻的结合须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

否则,男女双方即使在事实上共同生活也不成其为婚姻。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形成的亲属团体和生活单位。

(02年10月名词解释)其有如下在层含义:(1)家庭是一个亲属团体;(2)家庭须有共同经济,如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组织消费等,家庭历来都是社会中最基本的生活单位;(3)家庭既是亲属团体又是生活单位。

2、婚姻家庭的法律概念(名词解释,考查频率一般)婚姻: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合法结合。

家庭:是同居一家共同生活,其成员依法互享权利、互负义务的亲属团体。

3、婚姻家庭的属性(单选、多选、简答,考查频率较高)婚姻家庭是以两性结合与血缘联系为其自然条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其属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1)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人类固有的性的本能,是婚姻的生理学上的基础。

通过生育而实现的种的繁衍和由此而形成的血缘联系,是家庭这一亲属团体的生物学上的功能。

通过两性结合、生育行为而实现的人口的再生产,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果没有上述自然前提或自然因素,婚姻家庭是不可能出现于人类社会的。

我们应当正视婚姻的自然属性。

婚姻家庭立法应当考虑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

例如:法律不承认同性结合具有婚姻的效力,以到达法定婚龄为婚姻成立的必备要件,以当事人有一定范围的血亲关系和患特定的疾病为婚姻成立的障碍,以有生理缺陷、无行为能力作为婚姻成立的障碍或离婚的理由等。

(2)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婚姻家庭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的产物。

婚姻家庭本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任何婚姻家庭都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而存在的。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

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

婚姻家庭是一定的物质社会关系和一定的思想社会关系的结合。

婚姻家庭中的物质社会关系,是同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不同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组织形式等,决定了婚姻家庭领域的经济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婚姻家庭中的思想社会关系,是同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具体表现在思想感情、伦理道德、法律和习惯等诸多方面。

4、婚姻家庭的社会功能(单选、多选,考查频率很高)(1)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功能;(2)组织经济生活的功能;(3)文化教育功能。

6、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类型(1)原始社会中的群婚制与对偶婚制(单选、多选、名词解释,考查频率较高)群婚制的低级形式是血缘群婚,群婚制的高级形式是普那路亚群婚(亦称亚血缘群婚)。

血缘群婚已经排除了不同辈分的直系血亲之间的两性关系。

普那路亚群婚仍是一种同行辈的集团婚,但是已从两性关系中排除了兄弟和姐妹。

对偶婚制系一对男女在或短或长的时间相对稳定地同居生活,可视为从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过去在群婚制下只能判明谁是子女的生母,对偶婚制下谁是子女的生父一般说来也是可以判明的了。

(2)私有制社会中的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的形成,是私有制确立的必然结果。

剩余生产物的出现,私有经济的因素在氏族内部不断增长,男子成为畜群等新的财富的掌管者。

另一方面,又产生了改变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意图。

父系氏族制确立后,在父系氏族内部逐渐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拥有一定私有财产的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

私有制社会中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制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般说来,古代的即奴隶制、封建制时代的婚姻家庭制度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男女、夫妻、亲子、家长和家属间具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其主要特征为婚姻不自由、男女不平等、夫权统治、家长专制等。

近现代的资本主义婚姻家庭制度是以个人为本位的。

婚姻双方和家庭成员间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前大为削弱,婚姻家庭主体的法律地位已渐趋平等。

总的说来,婚姻家庭制度的演进是沿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的。

(3)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及其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具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等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发展方向来看,它是从阶级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的过渡。

8、古代罗马的亲属法(单选、多选、名词解释,考查频率较高)古罗马是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国家,也是同时代的婚姻家庭法制最为完备的国家。

罗马家庭是宗法家长制的家庭。

关于家父权即家长权的规定,最初载于公元前5世纪制定的《十二铜表法》。

关于婚姻的成立,罗马亲属法中设有婚约制度。

订婚须出于父命,婚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婚约男与婚约女在订婚后两年内不结婚的,婚约即行废止。

婚姻的种类有两种:一是市民法婚姻,亦称正式婚或有夫权婚姻,是依市民法的规定而成立的。

二是万民法婚姻,亦称略式婚或无夫权婚姻,是依万民法的规定而成立的。

市民法婚姻的结婚方式分为三种,即共食婚、买卖婚和时效婚。

共食婚须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买卖婚须由男子在计量者之前以要式契约的方式买受女子为妻;时效婚则是以一定事实的存在(男女双方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和一定期间的经过(1年)相结合为成立要件的。

至于万民法婚姻,法律规定在符合法定要件时,依当事人的合意而成婚。

罗马亲属法还对法定婚龄、禁婚亲和其他婚姻障碍等,作了各种具体的规定。

关于家庭关系,家父权和夫权在罗马亲属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关于婚姻的终止,罗马亲属法以配偶死亡、自由权或市民权的丧失和离婚为终止原因。

离婚的方式有三:一是出于家父的意思而离婚,这种离婚方式至帝国时代后期已被废除;二是出于夫妻双方的意思而离婚,即协议离婚;三是出于夫妻一方的意思而离婚,即片意离婚。

11、我国 2001年对《婚姻法》的修正的重点 (简答题,多选题,考察频率一般)第一,总则中增加了保障婚姻法诸原则实施的禁止性条款,通过有关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

我国基本法中率先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的法律是:修正后的《婚姻法》)的规定,强化了对婚姻家庭主体人身权利的保护。

在新增的第4条中规定了婚姻双方和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从而集中地体现了我国婚姻家庭法的立法宗旨。

第二,在结婚制度中增设了关于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规定,其内容包括婚姻无效和撤销的原因,撤销请求权人和请求权行使的时间以及婚姻无效和撤销的法律后果等,从而为防治违法婚姻制定了必要的法律对策。

第三,在家庭关系中改进了原有的法定夫妻财产制,界定了夫妻双方共有财产和一方所有财产的范围;同时还规范了夫妻财产约定,包括约定的内容、形式和效力;对有关亲子、祖孙、兄弟姐妹权利义务等规定也作了适当的修改。

第四,在离婚制度中,对准予离婚的法定理由增设了若干列举性、例示性的规定,从而增强了法律在适用中的可操作性,有利于保障离婚自由,防止轻率离婚。

在离婚后子女的抚养教育和财产处理等问题上,增设了探望权和经济补偿、损害赔偿等规定。

第五,以专章规定救助措施和法律责任。

对违反婚姻家庭法行为的受害人,规定了各种必要的救助措施,对婚姻家庭领域的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有些是直接规定的,有些规定是同其他法律相衔接的。

第二章我国婚姻家庭法概述考情分析:学习本章,要求考生从比较法的角度探讨婚姻家庭法的名称和涵义;掌握我国婚姻家庭法的概念、婚姻家庭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认识婚姻家庭法的主要特点及其具体表现;重点掌握保障原则实施的禁止性条款。

多以选择、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

考生应注意掌握,如:【09、1单选】、【06、10单选、多选】、【05、10单选、多选】、【04、10单选、多选、名词解释】、【03、10单选】、【02、10单选、名词解释】。

串讲内容:1、我国婚姻家庭法的概念(名词解释,考查频率较高)婚姻家庭法是规定婚姻家庭关系借以发生和终止的法律事实,以及婚姻家庭主体之间、其他近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婚姻家庭法的调整对象(选择,考试频率一般)(1)调整对象的范围就纵的方面而言,包括婚姻家庭关系、其他近亲属关系发生和终止的全过程,就横的方面而言,包括婚姻家庭主体间、其他近亲属间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在我国,列入婚姻家庭法调整范围的主体,有夫、妻、父、母、子、女、祖、孙(双系兼指,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兄弟姐妹等。

在特定的情形下,还包括女婿和岳父母、儿媳和公婆,以及兄弟姐妹以外的其他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2)调整对象的性质婚姻家庭法的调整对象,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两类。

其中,人身关系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财产关系从属于人身关系、不能脱离人身关系而独立存在。

①婚姻家庭领域的人身关系与其他法律中调整的人身关系不同,婚姻家庭法调整的人身关系是亲属身份关系。

例如:著作权、发明权中的人身权是基于主体的创造性的劳动而取得的;生命健康权、名誉权等是基于人格而享有的;这些均与亲属身份无关。

婚姻家庭领域的人身权则以主体间的特定亲属身份为其发生前提,如配偶权、亲权等。

②婚姻家庭领域的财产关系婚姻家庭法领域的财产关系同其他民事法律调整的财产关系的区别。

前者反映的主要是亲属共同生活和家庭经济功能的要求,其参与者须为具有特定身份的亲属,这种财产关系不是等价、有偿的。

后者反映的则是商品经济(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其参与者不以具有亲属身份为前提,包括一切可作为民事权利主体的自然人和法人,这种财产关系一般都是等价、有偿的,只有极少数的例外情形。

3、婚姻家庭法的主要特征(多选、简答,考查频率一般)(1)婚姻家庭法在适用上具有极大的广泛性;(2)婚姻家庭法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伦理性;(3)婚姻家庭法中的规定多为强行性规范。

4、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多种题型,出现频率较高)(1)婚姻自由原则婚姻自由在有些法律中亦称婚姻自主,系指男女公民均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自主自愿地决定本人的婚姻问题,不受任何来自外力的强迫或干涉。

(2)一夫一妻原则一夫一妻制亦称单偶制或双单式婚姻,是一男一女互为配偶的婚姻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