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硅片的制备

(2)硅片的制备

32
液相掺杂 ----分凝(segregation)与蒸发

液相掺杂可直接在坩埚内加入杂质元素制造特定电 阻率圆片。(直接掺杂) 对于固相-液相的界面,由于杂质在不同相中的溶解 度不一样,所以杂质在界面两边材料中分布的浓度 是不同的,这就是所谓杂质的分凝现象。 杂质分凝作用的大小描述----分凝系数k,定义为杂 质在固相中的溶解度与杂质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之比 k=Cs/Cl
Si + 3HCl → SiHCl3 + H2 Si + 2Cl2 → SiCl4
6

分解 discomposition 氢气易于净化,且在
Si 中 溶 解 度 极 低 , 因 此 , 多 用 H2 来 还 原
SiHCl3 和 SiCl4 ,还原得到的硅就是半导体纯
度的多晶硅。
SiCl4 + 2H2 →Si + 4HCl

酸洗
hydrochlorination
硅不溶于酸,所以粗硅初步
提纯是用 HCl 、 H2SO4 、王水、HF等混酸泡洗至S i 含量99.7%以上。--化学提纯

蒸馏提纯 distillation 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而在 精馏塔中通过精馏来对其进行提纯 ----物理提纯

先将酸洗过的硅氧化为 SiHCl3或 SiCl4 ,常温下 SiHCl3 (沸点 31.5℃),与 SiCl4( 沸点57.6℃)都是液态,蒸馏 获得高纯的SiHCl3或SiCl4。
目前拉制的单晶硅锭直径已 可达450mm,18英寸。


图2-1直拉法生长单晶硅装置示意图
10
直拉法-Czochralski法(CZ法)
在坩埚中放入多晶硅, 加热使之熔融,用一 个夹头夹住一块适当 晶向的籽晶,将它悬 浮在坩埚上,拉制时, 一端插入熔体直到熔 化,然后再缓慢向上 提拉,这时在液-固界 面经过逐渐冷凝就形 成了单晶。

中 等 掺 杂 ( n-Si 、 p-Si ) , 杂 质 浓 度 在 10161018/cm3之间,主要用于晶体管器件;

重掺杂( n+-Si
p+-Si ) , 杂质浓度在 1018-1020
/cm3之间,是外延用的单晶衬底。
31
掺杂方式

液相掺杂

直接掺元素 母合金掺杂


气相掺杂

中子辐照(NTD)掺杂--中子嬗变掺杂技术
集半导体工艺基础
重庆邮电大学 微电子系
1
第二章 硅(单晶)片制备
1.
单晶硅衬底的制备有两种方法:
由石英砂冶炼、提纯制备出高纯多晶硅,然后由 高纯多晶硅熔体拉制出单晶硅锭,在经切片等工 艺加工出硅片。
2.
在单晶衬底上通过外延工艺生长出单晶硅外延层, 等到外延片。
2
第二章 硅(单晶)片制备



缩颈,目的是终止籽晶位错和缺陷,可多次缩颈。 19
CZ法缺陷

直拉法生长单晶硅多是采用液相法掺杂,液相 法掺杂受杂质分凝、杂质蒸发,以及坩埚污染 影响大,因此,直拉法生长的单晶硅掺杂浓度 的均匀性较差。 纵向 考虑杂质分凝 横向 温度场


坩埚影响,即氧的引入
SiO2→Si+O2
20
CZ法熔料中环流形成
杂质在熔融液中始终均匀分布,且杂质在固
态晶体内扩散现象不明显,则晶棒内轴向杂 质分布浓度
36
例题

从含有0.01%磷的熔料中拉制硅棒,求:①晶棒顶端磷 浓度;②如果晶棒长1m,截面均匀,在何处磷浓度是 晶棒顶端处的2倍(kP=0.35)(答:约0.67) 晶棒顶端杂质浓度为C0,x处杂质浓度为Cx=2C0
•结晶过程的热力学条件就是温度在理论熔点以下。
25

由结晶热力学,在单一的组元情况下,在一定的过冷度下,
液体中若出现一固态的晶体,该区域的能量将发生变化,一
方面一定体积的液体转变为固体,体积自由能会下降,另一 方面增加了液-固相界面,增加了表面自由能,因此总的吉 布斯自由能变化量为:
ΔG (Gs Gl )σ Aγ
大而不能有新的晶核形成,采取的措施就是: 1) 熔体的纯度非常高,防止非均匀形核; 2) 液体的温度控制在精确的范围内,过冷度很小,可以生长 但不足以发生自发形核;
3) 引入一个晶体(晶种),仅让这个晶体在此环境中长大。
27
结晶动力学

研究结晶物质的结晶形成方式和过程以及结晶速率对时间、温 度和分子结构等影响因素的依赖关系。 固液界面处,熔体硅必须释放热能(结晶潜能L),并在界面处 产生一大的温度梯度(约100℃/cm)。在一维分析中,令界面处 单位体积内的能流平衡
Cs k pCl0 (1 x)
k p 1

C0 0.35 0.0001 (1 0)0.351 3.5 105
2 3.5 105 0.35 0.0001 (1 x)0.65
37
母合金掺杂

将杂质元素先制成硅的合金(如硅锑合金,硅硼合 金),再按所需的计量掺入合金。这种方法适于制 备一般浓度的掺杂。


熔体表面中心处温度最低,坩埚壁面 和底部温度最高。熔体的温度梯度带 来密度梯度,坩埚壁面和底部熔体密 度最低,表面中心处熔体密度最高。 地球重力场的存在使得坩埚上部密度 高的熔体向下,而底部、壁面密度低 的熔体向上流动,形成自然对流。 熔体流动的危害: 1)引起生长条纹的产生,有损晶 体均匀性; 2)对流使坩埚中的氧进到熔体表 面,使晶体中氧量增加。
23
结晶的热力学条件

热力学定律指出,在等压条件下,一切自发过程都是朝着系 统自由能(即能够对外做功的那部分能量)降低的方向进行。

晶体生长过程亦即相变过程。熔体硅→晶体硅,是相界面推 移过程。
(1)G-T曲线 a 是下降曲线:由G-T函数的一次导 数(负)确定。 dG/dT=-S b 是上凸曲线:由二次导数(负)确 定。 d2G/d2T=-Cp/T c 液相曲线斜率大于固相: 由一次导数大小确定。 二曲线相交于一点,即材料的熔点。
到只有2-3mm的颈部表面时就终止了。

为保证拉制的硅锭晶格完整,可以进行 多次缩颈。
18
晶锭(棒)质量控制

提拉速度,晶体的质量对提拉速度很敏感,典型的 拉杆提拉速度一般在10μm/s左右。在靠近熔体处晶 体的点缺陷浓度最高,快速冷却能阻止这些缺陷结 团。点缺陷结团后多为位错环,这些环相对硅棒轴 中心呈漩涡状分布,呈漩涡缺陷。 温度场的分布应适当,实际上坩埚内熔体温度呈一 定分布。 籽晶的质量,晶格完好,表面无划痕、无氧化物。
表2-1 硅中常见杂质的分凝系数和蒸发常数
参数
分凝系数
B
0.80
Al
0.0018 10-4
Ga
0.0072 10-3
In
3.6*10-4
O
0.25
P
0.35 10-4
As
0.27
Sb
0.02
蒸发常数
5×10-6
5×10-3
5×10-3
7×10-2
35
分凝对杂质分布均匀性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在CZ法长晶中,若液体凝固速度极为缓慢,
缩颈作用示意图

开炉


生长


停炉

14
生长


引晶
是将籽晶与熔体很好的接触。
缩晶 在籽晶与生长的单晶棒之间缩颈,晶体最细 部分直径只有2-3mm。 放肩 将晶体直径放大至需要的尺寸。 等径生长 拉杆与坩埚反向匀速转动拉制出等径单 晶。拉升速度、转速,以及温度决定晶体直径大小, 缩颈与放肩处的直径也是由拉升速度、转速,以及 温度控制。
2.1 多晶硅的制备
2.2 单晶硅生长 2.3 硅片制造
3
2.1 多晶硅的制备

制备多晶硅,是采用地球上最普遍的原料 石英砂(也称硅石),就是二氧化硅,通 过冶炼获得多晶硅(冶金级硅MGS),再 经一系列化学的、物理的提纯工艺就制出 半导体纯度的多晶硅(电子级硅EGS)。 电子级多晶硅纯度可达11N。
σ为密度,γ为界面能(界面张力),A为表面积
ΔG<0,是自发过程,Tm 为熔点,

定义:表述材料过冷的程度,将理论转变温度与实际所处在
的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ΔT=T- Tm。过冷度越大自发过程越 易发生----过冷是结晶的必要条件之一
26
单晶的制备
根据凝固理论,要想得到单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只有晶体长
24
结晶的热力学条件
因为液体的熵值恒大于固体的熵,所 以液体的曲线下降的趋势更陡,两曲线相
交处的温度Tm,当温度T= Tm时,液相和
固相的自由能相等,处于平衡共存,所以 称Tm为临界点,也就是理论凝固温度。 •当T< Tm时,从液体向固体的转变使吉布斯自由能下降,是 自发过程,发生结晶过程; •当T> Tm时,从固体向液体的转变使吉布斯自由能下降,是自 发过程,发生熔化过程。
采用母合金掺杂方式的原因是:掺入杂质剂量很小, 如电阻率为1Ωcm的n-Si,杂质为砷时,由电阻率掺杂浓度曲线,砷杂质浓度6*1015/cm3,硅单位体积 原子数5*1022/cm3,5千克硅,只需掺入1毫克砷, 计量很小,误差难免,如果采用砷硅合金的话,就 能增加掺入计量,从而减小误差。
21
2.2.2单晶生长原理
固体状态下原子的排列方式可以成为无规则排列的 非晶态,也可以成为规则排列的晶体。决定因素有 三方面:

物质的本质:原子以哪种方式结合使系统吉布斯自 由能更低。温度高时原子活动能力强,排列紊乱能
量低,而低温下按特定方式排列结合能高可降低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