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通气常用模式

机械通气常用模式

防止或改善呼吸肌疲劳; 保证镇静和肌松剂使用的安全性; 减少全身和心肌氧耗; 降低颅内压 通过控制性的过度通气,降低颅内压; 促进胸壁的稳定 胸壁完整性受损的情况下,机械
通气可促进胸壁稳定,维持通气和肺的膨胀。
机械通气分类1
按使用类型: *控制性; *辅助性
按使用途径: *胸外; *胸内:有创;无创
机械通气的病理生理目的3
维持或增加肺容积 吸气末肺脏的充分膨胀,即维 持吸气末肺容积,可预防和治疗肺不张及其相关 的氧合、顺应性、防御机制异常。通过应用呼气 末正压,维持或增加功能残气量,可用于治疗术 后低氧血症和ARDS等。
减少呼吸功 机械通气做功使患者呼吸肌肉做功减 少,降低呼吸肌氧耗,改善其它重要器官或组织 的氧供。
呼吸机潮气量的设置
潮气量的设定是机械通气时首先要考虑的 问题。
容量控制通气时,潮气量设置的目标是保 证足够的通气,并使患者较为舒适。成人 潮气量一般为5~15ml/kg,目前主张小潮 气量6~8ml/kg。
呼吸机潮气量的设置
潮气量大小的设定应考虑以下因素:胸肺 顺应性、气道阻力、呼吸机管道的可压缩 容积、氧合状态、通气功能和发生气压伤 的危险性。
机械通气的临床目标
纠正低氧血症 通过改善肺泡通气量、增加功能残 气量、降低氧耗,可纠正低氧血症和组织缺氧;
纠正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纠正严重的呼吸性酸中毒, 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并非一定要降至正常水平;
缓解呼吸窘迫 缓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呼 吸窘迫;
防止或改善肺不张;
机械通气的临床目标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机械通气的功能
PEEP:呼气末正压 *增加肺泡内压和功能残气量,使肺泡 动脉氧分压 差(DA aO2)减少,改善通气/血流(V·/Q·)比例, 有利于氧向血液内弥散,增加氧合; * 对容量和血管外肺水的肺内分布产生有利影响 *使萎陷的肺泡复张,并在呼气末保持肺泡的开放 * 增加肺顺应性,减少呼吸功。
★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PSV )
呼吸机在患者吸气触发后按预设压力提供压力支 持,而流速方式、呼吸深度、吸呼比均由患者自 行控制。
其特点是气流提供方式与患者自主呼吸力学相协 调,同步性能良好。PSV可保持患者自主呼吸, 仅提供部分通气支持,可长期使用,常作为撤机 前的过度,同SIMV一样,为最常用的模式之一。
另外,机械通气频率的设置不宜过快,以避免肺 内气体闭陷、产生内源性呼气末正压。一旦产生 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将影响肺通气/血流,增加患 者呼吸功,并使气压伤的危险性增加。
机械通气15~30分钟后,应根据动脉血氧 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pH值,进一部调整 机械通气频率。
呼吸机吸气流速的设置
许多呼吸机需要设定吸气流速。吸气流速的设置应注意以 下问题:
辅助/控制通气----A/C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SIMV)
SIMV是在设置合适指令频率、潮气量、吸 气时间或流速以及触发灵敏度等的基础上, 呼吸机按预设指令对患者提供正压通气, 两次指令之间的呼吸为患者的自主呼吸, 而且指令通气与患者的自主呼吸同步。此 模式可依据病情需要提供从0~100%之间的 支持,属于部分通气支持。
控制通气(controlled ventilaiotn, CV)
CV是指呼吸机完全替代患者的自主呼吸, 其呼吸频率、潮气量或气道压力、吸呼比 及吸气流速均按予设值进行。
该模式通常用于严重呼吸抑制、呼吸衰竭 或呼吸停止患者。它可最大限度降低呼吸 功,而有利于呼吸肌疲劳恢复。
控制通气(controlled ventilation, CV)
施允许性高碳酸血症,以达到防止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目
的。
机械通气的病理生理目的2
改善或维持动脉氧合 在适当吸入氧浓度的 条件下,使动脉血氧饱和度>90%(相当 于动脉氧分压>60mmHg)。由于组织氧 输送是由动脉氧分压、血红蛋白浓度和心 输出量共同决定的,过分的强调动脉氧分 压达到正常水平对机体并无益处。
★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PSV )
但应用PSV需调整好触发灵敏度及压力支 持水平,因在患者气道阻力增加或肺顺应 性降低时,如不及时改变PSV水平,就会 发生通气不足。
另外,PSV靠触发通气,无触发时可发生 窒息,故中枢趋动不足或不稳定者,不应 使用此模式。
机械通气常用模式 与参数调整
ICU
主要内容
1
气道管理
2
机械通气
3
并发症处理
气道管理
人工气道 :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2. 气管导管的维护
(1)保持导管通畅 (2)导管保护 (3)导管套囊维护: 套囊内压<25mmHg
插管的选择
由于气道阻力与管径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关 系,因此成人气管插管的直径不应小于 7mm,直径8mm最佳。
*容量控制/辅助通气时,如患者无自主呼吸,则吸气流
率应低于40升/分钟;如患者有自主呼吸,则理想的吸气 流率应恰好满足病人吸气峰流的需要。根据病人吸气力量 的大小和分钟通气量,一般将吸气流率调至40~100升/分 钟。由于吸气流率的大小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呼吸功和人机 配合,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压力控制通气时,吸气峰值流速是由预设压力水平和
主要内容
1
气道管理
2
机械通气
3
并发症处理
机械通气工作原理与分类
机械通气模式与功能 机械通气连接方式与选择 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与调节 机械通气应用策略
定义
机械通气是临床上利用机械辅助通气的方 式,达到维持、改善和纠正患者因诸多原 因所致的急/慢性重症呼吸衰竭(包括通气 衰竭,氧合衰竭 ,ventilatory and oxygenation failure)的一种治疗措施。
有创连接
气管插管 经鼻 经口
气管切开
连接方式的选择
病情急缓程度 机械通气治疗时间 是否需反复接受机械通气治疗 气道分泌物多寡 意识状况 气道梗阻的部位
机械通气工作原理与分类 机械通气模式与功能 机械通气连接方式与选择
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与调节
机械通气应用策略
应用PEEP的不利影响有:
*减少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因而减少重要 脏器的血流灌注;
*增加中心静脉压和颅内压。
机械通气工作原理与分类 机械通气模式与功能
机械通气连接方式与选择
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与调节 机械通气应用策略
无创连接
接口或口含管 口鼻面罩 鼻罩 喉罩
PC则是固定每次呼吸周期中吸气时相的压力,但 因患者气道阻力的变化,不同呼吸周期之间的潮 气量也存在一定漂移,即潮气量为不确定参数。
辅助通气(Assisted ventilaiton AV)
AV是患者自主吸气触发呼吸机输气以辅助通气。 AV为同步部分通气,呼吸机按预设潮气量、频率
及吸呼比进行输气。压力切换型呼吸机提供压力 辅助,而容积切换型则提供容积辅助。 AV是最常使用的基本模式,正确使用的关键是预 设好恰当的潮气量及触发灵敏度。
压力支持通气(PSV)
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CPAP是在自主呼吸的条件下,在整个呼吸 周期内在气道内给予一个正压气流,使其 在吸/呼时相均保持正压。它优点为增加肺 泡内压,防止肺泡塌陷,增加功能残气, 提高氧合,改善肺顺应性及扩张上气道。
控制通气(controlled ventilaiotn, CV)
目前常采用的有容量控制模式(volume control, VC)和压力控制模式(pressure control, PC)两 种形式。
VC是在选择呼吸机每次给予固定潮气量的模式下 进行通气,气道压力在不同呼吸周期之间都可能 不同;
辅助通气--assisted ventilation,AV
依靠病人的自主呼吸来触发,呼吸 机按预设的参数提供患者呼吸
关键:预设Vt(P)及trigger要适当
★辅助-控制通气(Assist-control
ventilation, A-CV)
A-CV是AV及CV的结合,患者吸气负压触 发呼吸机输气,并决定通气频率。当患者 无力触发或自主呼吸频率低于机内预置频 率时,呼吸机按预设频率及潮气量进行输 气,即有触发时为AV,无触发时为CV。大 多数呼吸机A-CV是按容积切换模式设计的。
机械通气分类2
按吸 呼气相切换方式 *定压型:压力切换 *定容型:容量切换 *定时型:时间切换
机械通气分类3
按通气频率 *常频 *高频
机械通气分类4
按不同的连接方式 *无创 *有创
按使用对象 *婴儿型 *小儿型 *成人型
机械通气工作原理与分类
机械通气模式与功能
机械通气连接方式与选择 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与调节 机械通气应用策略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SIMV)
SIMV既保留了自主呼吸功能,又在逐渐降 低呼吸机辅助支持的水平,因而有利撤机; 既可作为长期通气支持的方式,也是准备 撤机前使用的序贯模式,因此最为常用。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机械通气的病理生理目的1
机械通气是危重病患者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其病理生理 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支持肺泡通气 使肺泡通气量达到正常水平,将动脉二氧 化碳分压水平维持在基本正常的范围内; *但对于颅内高压病人,往往需要肺泡通气量高于正常水 平,使动脉二氧化碳水平低于正常,以降低颅内高压; *而对于ARDS患者,应采用低于正常的肺泡通气量,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