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亮剑看战斗精神大家可能都看过电视连续剧《亮剑》,我想大家对这部影片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剧中主人公李云龙的那段话:面对强敌,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
即使倒下,也要化作一座山、一道岭……李云龙的亮剑精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战斗精神。
一、战斗精神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是在精神力量支撑下物质力量的较量。
我们讲战斗力,不仅仅是指武器装备、人员数质量、后勤保障等这些硬件条件,也包括军人的勇猛、顽强、献身等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表现在每个军人身上就是战斗精神。
战斗力生成,不仅需要物质条件作支撑,也需要高昂的战斗精神做保障。
古往今来,战斗精神从来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我国古代兵法中说:“夫战,勇气也”、“两军对垒勇者胜”以及成语“一鼓作气”,这里讲的都是战斗精神、战斗意志的重要性。
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军事统帅拿破仑更是有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
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他把武器和精神相提并论,并指出战斗精神的作用要强于武器。
前苏联杰出的战略家朱可夫更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赢得大规模会战乃至整个战争胜利的是这样的军队——他们具有不屈不挠的夺取胜利的意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军人的献身精神、战斗意志,对于赢得战争是多么的重要。
历史上,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每一次变革及其在战争中的运用,都会助长“技术决定论”的抬头,并对人的作用特别是战斗精神的地位提出质疑。
一些人总是认为,过去冷兵器时代可以靠体力、靠战斗意志可以取胜。
但技术时代,应该是技术抢占一切了。
其实这种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说,武器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这是马克思主义颠扑不破的真理。
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威力显著增加,但它仍然需要有战斗精神的人来掌握和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而且,高技术战争决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和拼杀,更表现为心理、意志、精神等方面的较量和征服。
这一点,大家从近几年来的世界局部战争可以看出。
据统计,40天的海湾战争,空袭战在军事方面取得的成果是非常有限的,美军方公布的结果为:伊军损失飞机10%,装甲坦克18%,火炮20%,而心理打击却造成伊军士气下降了40%~60%。
正是由于伊军失去了战斗意志,没能有效削弱多国部队作战人员的心理优势,也就无法阻止多国部队战斗力潜力的发挥。
海湾战争后,最祟尚高技术的美国人也不得不承认,“在海湾战争中,有什么其他的因素显示了重要意义?首届一指的是人,说到底,赢得这场战争胜利的是人,是人的精神,而不是机器或技术”。
所以,我们说,如果仅仅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而缺少过硬的战斗精神,必将无法取得预期的胜利。
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技术战争,战斗精神始终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斗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军队的职业精神和本能,是军人素质和觉悟的全面体现。
军人就是要打仗的,理所当然就是要有一股敢打敢杀的精神。
一支军队只有以昂扬的战斗精神为支撑,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支柱,始终拥有压倒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前仆后继、一往无前,才可能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才可能无望而不胜。
?二、顽强的战斗精神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我军成长壮大的历史,就是我们人民军队敢于战斗、不怕牺牲的历史。
顽强的战斗精神,成了我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法宝。
正像胡主席所指出的:在长期实践中,人民解放军大力发扬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在不足4个团兵力的情况下,与白军18个团的兵力进行周旋,弱小的红军不仅没有被穷凶极恶的敌人所打倒,反而粉碎了敌人的多次“会剿”和封锁,保存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胜利道路。
长征途中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抗日战争中的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解放战争中气贯长虹的三大战役、渡江战役,都是我军不怕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
正是拥有敢于拼命、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我军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永远是我军以劣胜优、以弱胜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重要利器。
不知大家能否记得战斗影片《英雄儿女》中有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情节:志愿军步话员王成,在阵地上打剩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为了引导我军炮火消灭敌人,对着步话机大声呼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他投出了阵地上所有的手榴弹,打光了所有的子弹,最后关头,毅然拉开爆破筒,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与尽。
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撼天动地的英勇壮举,就是我军战斗精神的缩影。
大家可能都了解朝鲜战场上的上甘岭战役。
一位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老战士回忆说,我们的战士,把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化作顽强的战斗意志,是我们能够坚守阵地、创造上甘岭战役奇迹的根本原因。
毛主席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经验时形象地说:“志愿军打败美国佬,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
”毛主席讲的这个“钢”是指武器装备,这种“气”就是战斗精神。
可以说,新中国的人民政权是党领导军队凭着这种战斗精神打出来的,我军的军威也是用这种战斗精神铸就的。
现代战争,尽管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谁掌握了先进的武器装备,谁往往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战场主动权,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战争,无论武器装备先进到什么程度,战争归根到底都是物质和精神力量的综合较量,由人的因素产生的战斗精神,永远都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高技术条件下的大仗、硬仗和恶仗,对官兵的思想、意志、精神和心理的考验将会比以往任何一场战争都更加严峻,没有特别过硬的战斗精神,就不能打赢这场战争,实现决战决胜的目标。
三、亮剑争锋——大力培育过硬的战斗精神如今,时代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长期的和平环境,来自外部的战争威胁减少,生存的压力明显减轻,这就容易使一些官兵不知不觉地淡化职能意识、弱化战斗精神。
另外,??随着军事技术的变革及在战场的广泛运用,一些人受“技术决定论”及“和平麻痹”思想的影响,对战斗精神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的作用发挥产生质疑。
有的认为现代高技术战争是非接触式战争,军人不一定直面血淋淋的厮杀场面,战斗精神的强弱与否已不是决定因素;还有的人觉得,我们喊“狼来了“,喊了这么多年,国家还是这么太平,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本质特征认识不足,忧患意识和战争观念淡漠,对战斗精神的培育重视不够。
显然,这些对战斗精神的错误认识,必然会脱离军人履行职责使命的内在要求,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仗可以百年不打,兵不可一日不练,战斗精神不可一日没有。
我们一定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军队的战斗精神,为全面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培育战斗精神必须以铸造军魂为核心。
军队作为一个政治性的武装集团,它由谁指挥、为谁作战?不仅是关系军队前途和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而且是影响军队基本政治觉悟和作战精神风貌的关键问题。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永远是我军不变的军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我们不能坚决地抵制“军队国家化”的侵蚀和渗透,不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会迷失方向,从根本上削弱乃至丧失我军的战斗精神。
所以我们说,培育战斗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以铸造军魂为核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真正做到“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
???二、培育战斗精神必须以爱国主义为支柱。
军队是保家卫国的,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要培育战斗精神,首先就是要有强烈的爱国之心。
爱国主义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历来是激励一支军队最有力的精神支柱。
它不仅有神奇的历史穿透力,而且更有强烈的时代感召力,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起着团结、鼓舞和激励人们为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而英勇奋斗的重要作用。
这种最自然、最朴素、最真挚和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作为军队战斗精神赖以生成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它不但很容易被官兵所接受或认同,而且能够迅速转化为强大精神动力。
?当然,谈到要有爱国之心,不是要我们说大话,喊大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实际。
我认为,要爱国,首先就是要爱父母、爱战友、爱连队,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顺,就不可能爱身边的战友;对自己身边的战友和身在的连队都没感情,他能爱国吗?肯定不会。
???三、?培育战斗精神必须以敢打必胜为标准。
敢打必胜是我军战斗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
战斗精神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首先就是要敢打,其次才是必胜。
我军之所以能够在条件十分艰苦、恶劣的战争年代,以劣胜优,取得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靠的就是这种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
在未来战争中,我们仍要以劣胜优,以弱胜强,能不能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军人职责的履行和使命的完成。
部队有一首军歌叫《当祖国召唤的时候》。
歌词这样写道:“当祖国召唤的时候,挺起胸膛站排头。
我就是董存瑞,我就是黄继光,奋勇正当突击手。
把光荣写在军旗上,战火青春最风流,年轻的战友们前进吧,为祖国去战斗,为祖国去战斗。
”做一个真正的革命军人,忠于使命应该是鲜明的军人意识,而英勇战斗、敢打必胜应该是崇高的精神追求。
在结束我今天这一课的时候,我送给大家一首诗,作为我今天这堂课的结束语:假如我们都不扛枪,我们的家园就会被摧毁,我们的国土就要沦丧;假如我们不去上战场,永远标榜耻辱的,就是我们这身绿色的军装;假如我们在战场上,不敢挺起胸膛,不敢直起脊梁,敌人杀死了我们,还会狞笑这说:看,这就是弱者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