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良好的学习习惯造就人美好人生

良好的学习习惯造就人美好人生

《良好的学习习惯—造就人美好人生》
【内容摘要】:在这个迅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成为终生学习者、思考者,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因此为了学生的良好发展,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良好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行为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那么,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向课堂要效益是教师的共识,而良好的听课习惯是听课质量的一种有效保证。

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少部分能够持久扎实得这种习惯,还有大部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是很好,小动作较多,注意力容易分散,故不能专心持久地听教师讲解,同学的发言。

这样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久之,也会使学生养成不认真听课的坏习惯。

记得前苏联心理学家西•索洛维契克说过:“要想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我们还是从一年级就学会做简单的事情开始吧:身体坐正,振作起来,做好听课准备……这样,学生就会非常容易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解上。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我就采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进入课堂这一阵地,开始探索、开始学习。

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洞察每一个学生,不时用鼓励、表扬、眼光提示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

我还经常用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对别人发言给予补充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还鼓励学生能发现没听懂的地方并大胆提出来。

确实,教师只有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的学习习惯
我觉得这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点。

古语说,一心不可二用。

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做事就会事半功倍学习是一种
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成绩。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

比如,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要摆弄笔、书之类的。

为使孩子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父母必须认真地看待孩子学习这件事。

孩子上学以后,有条件的父母就得给孩子准备一张书桌,或者相当于书桌的适合孩子学习的专用的地方,决不能让孩子今天趴在床上应付,明天又在椅子上凑合。

还要为孩子安排一段温习功课的时间。

小学生放学比较早,放了学可以让孩子在外面玩一会儿,然后回家开始学习,最好不要拖到晚上。

每天到了这个时间,全家人都要安静下来,不要大声谈话、聊天或者闲扯,看电视时把声音关得小一点,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但是培养习惯绝不是以扼杀孩子天行为代价的,比如孩子上课有些小动作或坐姿不端正。

其实只要不行向他人学习就不应该制止。

就是我们成人听课或是开会都要不断地活动身体,为什么非要要求孩子直直地作在那里呢?
三、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这去解决。

而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而且习惯课前预习的学生,总能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从而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四、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
复习的目的,当然是和遗忘做斗争。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缓慢。

因此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但是“复习”不等于简单重复,并不是刚刚学过的课文,要你复习,你就反复朗读;刚刚学过的单词,要你复习,你就反复地抄写………复习是一个融会贯通、梳理联想、归纳总结的过程,使得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

五、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前提。

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

”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

就是要敢于质疑。

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不懂就问、有意见就发表的意识和习惯。

让学生敢于
提问,敢于发表意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所以课堂中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

六、要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举手,大胆发言。

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积极举手发言,并从发言生成中反馈出自己的教学实效,学生倾听的专心度,思维的活跃度。

对敢于发言的学生,就要引导培养学生把话说清楚,完整,并进一步提高其语言质量。

因此,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养成敢说敢讲的习惯。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养成敢想敢说的习惯,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增进了文本、学生、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课堂实效切切实实得到了提升。

七、培养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
学习有计划学习也就变得有道理,学习效率也就会得到提高。

反之,学习没有计划,常常会看上去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学习效果并不好。

大多数孩子学习缺乏计划,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的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最开始的时候,能够帮助孩子们制定学习计划,然后督促他们按计划安排学习时间,这样时间长了,他们就有了做计划的意识和习惯了。

其实,制定学习计划并不复杂。

每天的计划安排,除了正常上课时间之外,放学后、双休日等自由时间,我们就可以进行一下计划,比如早晨起床后可以安排背诵、预习等内容,放学回家后可以安排复习、写作业,当然还要安排时间出玩和做家务。

总之,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学习计划,计划内容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

否则,难以实施也就失去了计划的意义。

八、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满堂灌”,一堂课老师自己不停地讲,学生就如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小鸟,只顾着张着嘴巴被动地接受着“食物”。

现在虽说实施课改了,极力批判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是学生自主学习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大多数老师还是习惯于“硬性地灌”。

其实,为什么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呢?多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面对新知识,先让他们自己去琢磨去思考,一个人搞不明白的,就建立互助小组,几个学生一个小组,在一起讨论、分析,然后得出他们的结论。

而我们老师不妨也做一个“懒老师”,有些问题不包办代替,只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去解决。

不过,我们要有心理准备,那就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地对待学生进行长期坚持。

所以,对于培养好习惯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要持之以恒。

2.要从细节做起。

3.要有强制性训练。

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

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成长的旅途上助他们一臂之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