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9.27
一、道德与道德教育
何为道? 原义为路或方法。 何为德? 作名词,只人的德性、节操;作动词,指人
的品行。 关系:正所谓“循道而得”,德的获得依据
是道,德是道的内化和升华。道为德之源, 德为到之行,道高于德。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指社会生活中通过社 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 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 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环境是无声的老师,特别是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会使学生受到潜 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活动中每个班级都布置起以宣传“爱”为主 题的黑板报、手抄报比赛,不仅陶冶、渲染爱的气氛,而且成为 宣传的重要阵地,六年级七班,在黑板报中这样写着:
“关爱自己”行为准则: ①关心自己身体健康,自觉锻炼身体。②爱惜自身形象,衣着朴素整洁,
作为权威的教育机 构,学校对学生的 影响具有社会界定 性。
与道德教育主要属于家庭的管 辖范围这种非常流行的观念相 反,我断定,学校在儿童道德 发展中所负有的任务,能够而 且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工作。
学校德育是处在青少年时期学生道德发展的主要领域、主 要载体。学生的道德成长与进步,就其在学校生活的情境。
怎样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
1、老师做好先锋模范作用。孔子曾说,“其身正,不 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职工必须时刻 检点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为人处世和言谈举止时刻置 于学生的监督之下。
2、加强校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3、培养学生善于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能力,不断正确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 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至 关重要。 4、家长的重视和正确引导
学校教育必须十分明确自身对学生道德发展的主导地位 与渠道的作用。
学校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领域与渠道
某小学开展了《让世界充满爱》的主题班会活动
组织全校师生在班级通过多媒体收看演讲《让世界充满爱》,这 场由我国青年演讲家、归国教授邹越先生主讲的演讲,以“爱祖 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为主题。邹先生通过交织着泪水 与激情的演讲,拨动着一个又一个少年的心,他告诉学生怎样成 为最好的自己。同学们在观看时,全神贯注,鸦雀无声。国歌想 起时学生们不由自主全场起立肃穆,向老师致谢时全体学生不忘 再次起立。看到动情处,不少学生泪湿眼眶,甚至哽咽失声…… 观看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去重新 认识父母,去理解科任老师,尽力做个好孩子,又开展班会 谈谈 与父母的相处 与老师朋友的相处,让孩子学会爱学会感恩。
起源
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 数)中﹐“礼”教是居首位的。
儒家主张“德治”和“礼治”。 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认为一个人只要知道什
麼是善良和正确﹐就一定会去实践它﹐美德是可以通过 教育培养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并通过“理性” 的教育﹐形成道德习惯。 杜威他主张通过学校的“典型的社会生活”培养“有利 於社会秩序”的道德习惯。
学校德育--促-进---个人道德发展 学校德育--推-进---社会道德进步 学校德育--推-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学校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整个学校教育中带有价值性、 精神性和灵魂性的活动领域。
德育关涉人的价 值选择、精神成 长、生活品质、 行为规范。
复杂性、困难性
第一节 学校德育的本质第一章学校德育的Fra bibliotek质、特点与功能
组长:刘姝婧 成员:王珮璇、周洁、陈梦华、刘唯怡 、高莎、赵娜、罗力、毛婷
本章提要: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 、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 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 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 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 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 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 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言谈举止,文明礼貌,大方得体。③爱惜自己的品德,正确评价是非, 严于律己,完善自我。④爱惜自己的名誉,诚实守信,自尊自强,自立 自信。 “关爱父母”行为准则: ①听从父母的教导和正确的意见,不顶嘴、不发脾气,不让父母生气。 ②平时出入家庭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诉父母地点、时间免得亲人挂念。 ③记住父母的生日,到时向父母表示祝贺,并做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 ④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并尽力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关爱同学、师长”行为准则: 师生交往之间说话态度和蔼,使用礼貌用语。②遇见老师主动打招呼问 好,回答老师问话时起立谦恭。③给同学、老师提意见时态度诚恳。④ 学习、生活、工作上肯帮助同学,学会欣赏、赞美、鼓励同学等。
二、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
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
一、道德教育是整个社会无可推卸的责任,道德发展 的主要途径仍然是学校。 二、学校德育应将学生的道德发展视为学校德育的基 础任务和核心目标
(一)学校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领域与渠道
作为有目的、有计 划的教育机构,学 校对学生的影响具 有“系统性”与 “可控性”;
(二)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性内容和核心 目标
学校德育的根本任 务在于,通过专门 的德育课程与教学、 其他学科课程的渗 透于融合、显性的 道德教化与隐性的 价值引导、直接的 道德教学与间接的 道德教育等形式, 促进学生实现个体 道德的社会化。
公德: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
私德:存在于小于社会大众的小群体或 个人中间的道德。
捍卫与蓬勃精神!
道德的本质: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 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以德育人。提高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 建设者。由于学校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更 应突出加强“德治”。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 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育 管理上应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实施 “以德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