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
夏超 11043041054
目前,中国石化正在向规模大型化、布局集中化、炼化一体化、生产园区化方向发展。
其次, 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体来看, 中国石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西强、中部弱”, “北方强、南方弱”,“沿海强、内地弱”的分布特征; 辽中南、京津冀和沪宁杭等八大石化产业基地已成为支撑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基础。
一、中石化的成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
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
这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从此,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正式宣告成立。
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胜利油田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江汉石油管理局、河南石油勘探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输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石化总公司。
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二、国内增长的空间轨迹
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石化产品生产与消费国。
纵观中国石化工业发展历史, 可大分为萌芽、快速发展、稳定发展及加速发展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953~1962)
新中国成立初期, 仅有玉门、延长、锦州、锦西等一些小炼油厂, 石化产品尤其是成品油供应紧张, 主要依靠进口。
1954 年, 在吉林市布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石油化工企业。
于1956 年建设了兰州化学公司, 并以石油气为原料, 采用沙子炉技术建成了中国第一套乙烯工业化生产装置, 这标志着中国石化工业的起步。
这一时期的中国石化工业尚处于萌芽阶段, 受到原料的制约, 发展缓慢, 布局主要集中在西北及东北等石油储量丰富的内陆地区。
(2)快速发展阶段( 1963~1977)
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建成投产, 中国的原油产量迅速增长, 石化工业有了稳定的原料供给和物质基础。
在这一时期, 中国炼油工业迅速发展, 形成了大庆、胜利、大港等一批大型炼化企业。
之后, 中国利用国内自主开发和国际引进的技术, 兴建了燕山石化、广州石化等一批炼油厂和石化企业, 为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中国的产油区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等地, 炼油及化工企业也集中在这些地区。
此外, 作为原油主产区的西北也有相当数量的石化企业布局。
这一时期, 中国石化工业主要布局于内陆地区, 具有临近原料与靠近市场布局的双重特征, 但原料地仍是影响布局的主导因素。
(3)稳步发展阶段( 1978~199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中国对石化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 石化工业的发展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83 年, 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学工业总公司, 并将原属石油部、化工部及地方所有的38 个炼油、化工、化纤、化肥厂以及21 个其他企事业单位统一划归总公司管理。
这一时期, 中国各种石化产品尤其是乙烯、三大合成材料的生产发展迅速,先后建成齐鲁、大庆、金山(上海石化) 、扬子、茂名、吉林等 6 套30 万t/ 年乙烯工程,以及抚顺、天津、盘锦等多个14 万t/ 年的乙烯生产企业, 此外还建设了一大批三大合成材料的生产装置。
到1997 年底, 中国的合成纤维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 原油加工能力居第4 位, 乙烯产量居世界第5 位, 成为世界石化工业大国。
这一时期, 中国石化工业布局重心明显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 东北、华北仍是布局的重点, 此外长三角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石化企业布局。
临近市场成为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4)加速发展阶段( 1998~至今)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参与国际产业竞争, 中国于1998 年对国有石化企业进行重组和体制改革, 形成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产销一体化格局, 进一步与国际石油石化公司接轨。
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海油成为带动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三大公司, 推动中国石化工业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阶段。
1998 年末至今, 中国石化工业对现有产能如大庆、齐鲁、吉林、扬子、茂名等石化企业为代表的全国性的乙烯扩能改造的基础上, 在闽、粤、桂和琼等省区新建了大型炼化企业。
这一时期, 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国内企业的大规模更新改造以及对产能和技术的提升; 另一方面, 则是国外大型跨国石化企业在沿海城市的大规模投资。
从布局特征来看, 东部沿海地区仍是石化工业发展的重点, 但重心有南移的趋势, 临近港口成为重要的布局因素。
三、国际增长的空间轨迹
2001年1月,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SIPC)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石化“走出去”战略的全面实施。
当年,中石化“走出去”的战略区相对集中,将目光更多地汇聚中东。
中东也是中国原油的主要供应国,约占50%,其中,最多的是沙特和伊朗。
而中石化作为进口大户,占中东原油总进口量的80%左右。
2001年中国石化找到了第一个海外合作伙伴——伊朗国家石油公司。
两年后,中国石化在伊朗卡山区的第一口油气井开钻。
这是一口日产1000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油流井,放喷燃烧火焰高达四五十米。
2004年,中国石化向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伸出热情的手臂,开始进入了沙特的天然气开发领域,并于同年3月,通过竞标成功拿下了沙特鲁卜哈利盆地B区天然气勘探开发权,获准对该气田进行风险投资。
除了中东外,中国石化先后在哈萨克斯坦、阿赛拜疆、吉尔吉斯坦等地获得海外权益油约31万吨。
目前,中国石化已经成功登陆世界上最大的油气富集区沙特阿拉伯,并在加拿大、伊朗、沙特、加蓬、哈萨克斯坦、也门及厄瓜多尔等国家参与当地的石油及天然气项目。
石油石化产业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近年来,中国石化不断加大海外能源的投资与建设力度,并在油田资源储备与开采等石化上游板块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同时,作为全球第二大炼油公司和第四大乙烯生产商,中国石化也开始着力于炼化业务的海外布局。
2011年3月,中国石化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宣布将共同投资建设沙特延布红海炼厂项目。
基于润滑油是能源化工公司的形象代表,与其他跨国公司一样,中国石化一直高度重视润滑油业务的国际化发展,并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计划。
第一步是重点开拓亚太市场,第二步是实现海外建厂,第三步是逐步建立起全球营销服务网络。
近几年,长城润滑油海外业务发展迅速,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增长率超过50%。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石化润滑油迈出国际化发展的第二步,开始海外建厂,并将自己的目光投射到新加坡。
一直以来,新加坡已成为国际能源化工企业重要的投资目的地。
四、未来资源的组织方式
中国石化上游是“短腿”,上游原油自给率只有20%-30%左右,除了中海油和中石油提供原料以外,现在中国石化原油加工量的65%依靠进口。
虽然,中国石化有不少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但是面对未来发展趋势,中国石化必须坚持走出去,加大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一方面是要通过贸易、收购兼并、共同合作,弥补上游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也是要让世界油气资本市场响起中国石油企业的声音。
在石油业上、中、下游各领域,与BP、埃克森美孚、壳牌、沙特阿美等国际石油石化公司合资合作,建成了一大批大项目。
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化工公司之一,面向未来,中国石化坚持实施资源、市场、一体化、国际化战略,确立了建设国际一流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的战略目标。
而新加坡润滑油脂项目则是中国石化国际市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随着基地的建成,中国石化润滑油将实现由产品贸易到技术和品牌输出的新转变,在海外市场上建立起投资、生产、营销、管理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由此以新加坡为起点,开启国际化发展的新征程。
在国内,多兴起、发展几家石油公司,与中国石化产生必要的良性竞争,破除垄断,才能更好地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