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策略
摘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改的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而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

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要改变这种呈现方式,情境教学是一个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情境创设生活热点情感冲突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98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情境教学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用眼观察,用嘴表达,用脑思考,以及用情感悟方面等起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实施情境教学者,教学的设计重点应该是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以此为载体促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过程中理解、领会和运用知识,或发现新的问题,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那么何为有效情境,如何创设有效情境?笔者总结多年来的课堂实践,认为情境创设围绕学生实际,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注重“生活化”、“热点化”、抓住“情绪点”、品评“冲突点”等方面展开,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心,让心灵飞翔,让课堂动起来。

1 利用“生活”情境,调动学生“情趣”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

”纵观新教材四个模块,无不强
调联系社会,回归生活,强调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

所以,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愉快、逼真、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这是学生完成学习内容意义构建的首要条件。

例如:教学“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一框时,笔者充分利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创设情境,展开探讨:
①你知道父母的钱“藏”在哪里吗?(从学生的生活场景说起,不需做任何课前准备,但调动了兴趣,也节约了时间)
②你知道父母为什么要把钱放在银行里呢?(从中引出利息的概念及意义)
③比较5万元定期一年的利息、活期的利息,物价上涨之后对实际收益的影响?(通过对比了解各自的优缺点)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上述案例的三个情境设问都是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学生知识的已知区,是他们熟悉的话题。

教师在课堂上抛砖引玉,引发这些话题,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牵引着学生的思维,逐步提高学习问题难度,让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的过程中,学生在不断地跳跃中采摘到学习的果实。

这样的情境设置让书本知识和生活感悟有机交融,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浓浓的兴趣中
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2 借助“热点”情境,启发学生“情思”
当代中学生有一个很大的优越性就是信息来源的多样化。

随着网络的普遍使用,学生能够最大范围的获悉社会动态、世事发展。

他们认知丰富,视野开阔,比前辈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政治课教学背靠社会大舞台,面对新时代,教师在情境设置时,应注重采撷这些学生关注的热点,并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问题,辩证看待社会现实,既解答了他们的疑惑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才是教学的核心任务。

例如:教学“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一框时,当时正值中菲黄岩岛之争,学生很关注,尤其是中国政府对菲律宾采取的态度,学生们议论声很多。

笔者就顺势而为,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情境:面对黄岩岛之争,中国政府的态度和网络上的各种跟帖。

中国政府态度:中方一直通过外交途径要求菲方立即停止其非法行为。

跟帖:必须用战争来捍卫我国领土完整,显示中国力量和决心!这个情境一呈现,学生们马上分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尤其以主战者居多,他们你攻我伐,争论的不亦乐乎。

这也是笔者设计此情境的初衷。

此时,笔者没有马上做判断,下结论,而是因势利导让他们分为两组展开辩论,从辩论中感受各种做法的理由,利弊等等。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
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为此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

在上述情境中,笔者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展开情境,通过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学生多方面分析问题。

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主体参与性都得到了极大地发挥。

既解决了学生的认知困惑,又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性,使思想政治课真正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的价值魅力。

3 创设“情绪”情境,培养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总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一定的情绪感受来实现。

触景才能生情,空洞的说教是无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共鸣的。

思想政治课要创设有意义的情感情境,以此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感染,进而产生真、善、美的情感体验。

学生带着情感学习,不仅知识的认知不再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事情,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升华了情感,提升了境界,这是教学的灵魂所在。

例如:教学“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框时,笔者设置了这些情感情境:
情境1:视频《2012 皮鞋很忙》(激发了学生对厂家行为的愤怒情绪,从而产生要做有道德的人的情感感悟)。

情境2:谈有道德的人的言行(感悟经典,学习榜样;让学生产生心里上的趋同感)。

情境3:谈“身边的道德典范并祝颁奖词”。

(在这个桥段里,最
感人的一幕是学生将班主任评选为道德典范,学生的颁奖词感动了全班同学也感动了班主任,使这堂课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情境4: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改版——家庭版、校园版、社区版。

(有行必须有知。

通过让学生改版,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在家庭、校园、社会中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最终目的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
德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并变成个人自觉的道德行为。

这种功能的实现在传统的教学中是通过灌输来实现的,很难让学生有深刻的情绪感染。

在现代课堂教育中,通过创设情境,运用情感教育方式,让师生情感沟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升华,这样的政治课堂才不会显得苍白无力。

如果政治课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政治课教学的灵魂。

政治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4 挖掘“冲突”情境,树立学生“情操”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敢于怀疑和否定,勇于创新;但是由于受知识水平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不强,对一些社会现实问题,他们在认识上就会出现偏差,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价值观的形成。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采用学生的认知冲突点设置情境,帮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悟,用头
脑去判断,从思辨中感悟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的宗旨。

例如:教学“公民的政治参与三原则”的第一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时,学生针对一些富二代、官二代违法后逃脱法律制裁等的案例表示疑虑。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三重思考:第一:上述案例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第二:如果没有这一原则,我国的法制建设将是怎么样的?第三:面对这种状况,你认为我们国家该怎么做:青少年该怎么做?
这些案例学生基本上都是从新闻媒体上获得的。

政府公布这些案例说明了我国民主政治的透明度;如果国家不规定这一原则,那么平等的法制建设将无从说起,公民的权利将更加无法维护。

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还有待完善,这需要从我们青少年开始做起。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教师辛辛苦苦搜寻的案例难以启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学生好像坚冰一块拒绝融化,甚至产生情绪对立。

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提问没有触及到学生深处的价值冲突。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没有回避现实,而是利用价值冲突,借题发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设置情境,探讨现象,探究本质;反弹琵琶,辩证看问题,抓住主流,分清支流,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得到了锻炼,价值冲突也有了可信的解答。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活动。

作为这项任务主要承担者的老师,通过创设
一个的情境,激发一份兴趣,训练一种思维,培养一份情感,树立一种情操,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的心灵飞起来,这应该是实现教育本质的有效之举。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思想品德新课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雷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5).
作者简介:邵晓红,江苏省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江苏太仓2154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