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四川非遗调查报告-word范文模板 (8页)

2018年四川非遗调查报告-word范文模板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四川非遗调查报告
篇一:四川国家级非遗名录
篇二: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
四川民俗民风
惊世的川剧绝活:变脸.四川成都民俗风情
变脸,这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
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把不可见、不可
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

刘成基说:“变脸的手法大体
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装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
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
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
位置即可。

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
老鬼等都用“抹脸”。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

有的是在舞台的
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
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

《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
物的变脸,便采用的“吹脸”。

《活捉子都》中的吹脸,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

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

丝线则系在衣服的
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
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

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
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

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
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

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
使用扯脸。

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
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拭豹眼黑烟子在双眉间一抹而成。

如《问病逼宫》中的杨广拭豹眼,用以表示
其凶残狠毒。

总之,变脸在川剧中是很绝的,田汉在40年代初看了《情探》
后说:“四川戏关于变脸之类具有特长,不知何故。

”柳倩也说:“‘变脸’
的问题,是川剧中特有的技艺,它的骤然变化,促使见者改观,‘变脸’是感
情的象征,许多的脸谱已经有它显著的典型的特质,说明人物的忠奸邪正,而
‘变脸’更帮助了个性的强调与感情(变)化的发展过程,这是四川戏的优点。

加之演员能于观众不注意间改变他的脸像,也是一种惊人的技术。


成都茶馆.四川成都成都市民俗风情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

成都茶馆
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

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
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虎灶、紫
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添水的功夫,无一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成都茶馆的“三件头”指瓷盖、瓷碗、金属托盏。

托盏中间有一圆形凹坑,瓷碗角正好嵌入,不易翻倒,又称茶船。

“三件头”的优点是茶碗体积适中,上大下小,添
水时可将碗内茶叶充分翻卷;盖而不严的茶盖即可保温,又能透气,并可用来
搅动碗内茶水,调匀茶
味,而且隔着茶盖饮茶,可免茶叶入口;茶船托稳碗底,便于端放,又能避烫。

成都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

旧社会三教九流都在此聚会。

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作交友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了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群众的娱乐场所。

说书的、表演曲艺的都把茶馆当
作演出场地。

这种活动一直保留到现在。

有的茶馆还是川剧“票友”聚会之地,他们常邀在一起坐唱,经常是围得水泄不通,“打围鼓”一名即出于此。

“九大碗”.四川峨眉山眉山市民俗风情
办“九大碗”这风俗无疑是农耕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反映了我们的祖先渴望有
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社会理想。

无论是哪一家有了事,也不管这家人有钱还是
没钱,镇上的人们一律都要去
帮忙,而且一帮就是好几天,从最初的借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到最后归还家具,
有始有终,绝不让主人家一家人劳累。

去吃“九大碗”是要向主人家交钱的,
你五十他一百,账房先生戴着老花眼镜,用毛笔在账本上如实记下客人交的钱,到时分文不少的交给主人。

主人抱着这本人情簿子,等别人家有事的时候再去
还人家。

客人交了钱吃起来心安理得,条件差的人家也可暂时借助大家的力量
将家里的事办好,体现了集体的温暖,有点提前进入和谐社会的味道。

同时使
镇上的人建立一种千丝万缕的经济关系,永久牢固,和谐美满。

多少年来人们
牢牢守着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若有人收了别人的钱而不还,或是别人家有事
而不去帮忙的话,是要被人背后议论的,背上一个不落教的名声,一辈子都抬
不起头来,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我很佩服祖辈们定
下的这个规矩,既富有人情味,又有一定的约束力。

办一次“九大碗”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单以吃而论,主人家至少须备
下上千斤的猪肉,几百斤鱼(一般是鲤鱼),几十只鸡和上百斤的牛肉,至于蔬
菜那就更多了。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九大碗”质量也须“与时俱进”,若
是有哪家准备的东西少了,不够客人吃,人家当面不会说什么,背了会将这家
人贬得一无是处,让你从此不好意思见人,所以人们宁愿多浪费点,也不希望
别人说长道短。

办“九大碗”不能太“水”是镇上的人家共同恪守的一条规则。

办“九大碗”自有一班专门的厨师(民间厨师没级别的)料理,谁负责做哪一道
菜都有明确的分工,不是“专业人员”你是插不上手的,最多只能帮这些“大
师傅”们打打下手,只能干点杀杀鸡扯点鸡毛或是剖一下鱼这类非技术的工作,到了关键的工序的时候你就得靠边站。

我认识一位厨师,替人办了几十年的
“九大碗”了,已经60多了,至今还在为小镇的红白事发挥余热,他在镇上颇受人尊重,无论哪家有事第一个想起的就是他,而他也乐意为大家服务。

他最
拿手的菜是“蛋裹元”,这也是高庙的“九大碗”名闻遐迩的主要原因。

我曾
在城里的好些餐馆吃过别人做的“蛋裹元”,材料一样但就是没他做的地道。

这道菜说起来挺简单,把猪肉在菜板上细细剁碎,加上生姜葱头味精胡椒粉拌匀,用事先做好的蛋皮(用鸡蛋清在油锅里摊平,看起来颜色黄黄的,很薄)包
裹成一条条的,放在蒸笼里蒸,蒸熟后再切成一片片的就可吃了。

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

有许多人都按照她传授的方法做过,但做出来就是没他做的
好吃。

吃“九大碗”的时候,整个一条街都摆满了桌子,每张桌子坐八人,一次坐二
十多桌,这一轮吃完了,下一轮接着吃,客人多的人家要坐好几轮才能将酒席
摆完。

桌上的白酒是地道的高庙白酒,有“小五粮液”的美称,酒不够的话,
还可加。

菜一道道的端上来,说是“九大碗”其实根本不止九碗,荤的素的都有,满满的摆一桌子。

那几十桌人同时在屋檐口下吃饭的场面实在是一道独特
的风景,喝酒的喝得满脸通红,吃饭的风卷残云,人声鼎沸,我想梁山好汉聚
义厅的热闹和豪爽也莫过于此,那一刻人世间所有的悲喜都被人们轻轻忽略过去。

这样的场面往往要持续好多天。

绵竹年画节.四川德阳民俗风情
每年1月至2月举行。

绵竹199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年画之乡",1994华入选"中
国民间艺术一绝",1997年荣获第五届中国艺术节金奖。

绵竹年画在历史上与
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的年画,被誉为中国民间年画四大家;绵
竹年画是巴蜀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一个浓缩时空的文化符号,影响到西南地区
的文人画、戏剧、雕塑,甚至民风民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