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哈工大考研电磁场与电磁波复试内部总结
哈工大考研电磁场与电磁波复试内部总结
∇ 2ϕ = −
ρ ε
∇ 2ϕ = 0
在无源区, ρ = 0 ,变为拉普拉斯方程
§2.4 静电场的边界条件 1 单独的微分方程只能给出含有未知常数的通解。 只有加上边界条件, 才能给出唯一确定的 特解 2 边界条件 电场强度
r r r n × ( E1 − E2 ) = 0 r ρ r r n ⋅ ( D1 − D2 ) = s 0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内容总结与复习参考
第二章 静电场和恒定电流电场
3
不再移动(静电场定义要求) 2) 静电场中的导体(静态) :内部电场为零,导体为等位体,导体表面为等位面,自由电 荷集聚在表面,形成面电荷分布。 3) 边界条件:
Et = 0 Dn = ρ s
电力线象直立的头发,科学馆的例子 5 边值问题求解的一般过程:1)选取坐标系:尽量要坐标面与等位面重合或平行。2)写出 方程的通解,如果有几种媒质,要分区写出通解。3)根据边界条件确定通解中的积分常数, 给出特解。4)如果求解区域至无穷远,无穷远也是边界之一。 §2.5 电容 1 电容的物理意义:电容是储藏电场能量的度量。 2 电容的分类(导体数目) 1) 单导体: C = Q / ϕ 净电荷与导体电位的比(无穷远为电位参考点) 2) 双导体: C = Q / U 3) 多导体:相当于电路中的多个电容器的网络
电位移矢量
电位, (电场为电位的梯度,不能无限大。该条件与电场强度的边界条件等效
ϕ1 = ϕ 2
电位移矢量边界条件的电位形式
ε1
ρ ∂ϕ1 ∂ϕ −ε2 2 = s ∂n ∂n 0
3 特定情况:两边都是电介质,折射定律 4 特定情况:一边导体,一边电介质。 1) 静电场中的导体(动态) :当导体受到外电场作用时,导体自由电子移动到导体表面, 由此产生的附加电场与原来的外加电场抵消,使得导体内部总电场为零,进而自由电子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内容总结与复习参考
第二章 静电场和恒定电流电场
1
第二章 静电场和恒定电流电场
§2.1 静电场的基本方程 1 静电场的定义:场的源-电荷,相对于观察者(坐标系)静止。 2 静电场的基本方程:
∂ = 0 ,因此有 ∂t r ∇ × H = 0 r ∇ × E = 0 r ∇ ⋅ D = ρ r ∇ ⋅ B = 0
r r D = εE r r B = µH
可以发现电场量( E , D, ε )与磁场量( H , B, µ )无耦合,故可以单独研究静电场和静磁 场。于是静电场的基本方程是
r r
r r
r ∇ × E = 0 r ∇ ⋅ D = ρ
r r D = εE
3 静电场的物理特性;1)场源:电荷,散度源,旋度为零,是保守场,可以定义势能。2) 电力线:非环,始于正电荷或带正电荷的导体或无穷远,终于负电荷或带负电荷的导体或无 穷远。3)与磁场关系:无关。 §2.2 电位 1 为什么需要电位:1)电位作辅助量,简化求解过程,矢量变标量。2)静电场电位有物理 意义:电位是单位正电荷的势能。3)电位比电场易测量。 2 电位定义:前提是旋度为零。 任何标量梯度的旋度恒等于零: ∇ × ∇ϕ = 0 (梯度的物理解释:最陡) 因此只要让 E = −∇ϕ 静电场的旋度方程自然满足。 3 电位的物理意义: 任意一点 A 的电位等于把单位正电荷从该点移到电位参考点 P (零电位点) 电场力所做的功, 也就是外力克服电场力把单位正电荷从电位参考点(零电位点)移到该点所做的功。数值上 也就是单位正电荷所具有的势能。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内容总结与复习参考
第二章 静电场和恒定电流电场
2
N
P
A M
W AMP − W ANP = W AMP + W ANP
所以
r r = ∫ E ⋅ dl = 0
AMPNA
W AMP = W ANP
因此我们才可以说(在静电场条件下)电位是单位正电荷的势能。势能本身就意味着它只与 状态有关,与过程无关。 4 电位参考点的选择:1)电荷在有限区域,无穷远点为参考点。2)电荷分布到无穷远,在 有限区域任选一点作参考点。3)同一问题,参考点应该统一。4)参考点的选择不会影响电 场,电场只与电位差有关,绝对电位没有意义,只有电位差才有意义。 5 电位的计算:1)点电荷情况。2)电荷系情况:叠加原理成立,求和。3)求和变为积分。 §2.3 电位方程-泊松方程 1 前面我们只涉及已知电荷求电场或电位, 但实际情况往往是电荷的分布不知道, 只知道导 体上的相对电位,电位方程满足这个要求。 泊松方程
r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r r r r r P r P r P r P A A W AP = ∫ F ⋅ dl = ∫ qE ⋅ dl →∫ E ⋅ dl = − ∫ ∇ϕ ⋅ dl = ∫ ∇ϕ ⋅ dl = ∫ dϕ = ϕ A − ϕ P = ϕ A
A A A A P P
上式结果与 A 点到 P 点的具体路径无关,这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