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由此可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同时,在我省进行的校本研修中,我校的研究课题是“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在我校有很好的基础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那么,我们目前在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距离有多远呢?基于此对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具备的要素进行了调查,了解了目前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从而尽快达到推进本校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步伐的目的。
二、调查的方法与对象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座谈法。
对象是本校教师与学生两大群体。
1、教师座谈与问卷概况: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93份,回收问卷93份,有效问卷93份。
调查对象是我校中学在职教师,教师问卷调查的内容共分五大类。
第一类为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环境调查。
第二类为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价值观调查。
第三类为教师个人信息技术能力及与学科教学整合设计能力方面的调查。
第四类为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方面的调查。
第五类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调查。
2、学生座谈概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了解学生对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等方面现状,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样调查了224名学生,调查对象分布在高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问卷调查的内容涉及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对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兴趣、认识和态度等。
三、调查的结果与说明1、学校信息环境建设:近年来,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推进,基层学校在信息技术的装备上迈开了一大步。
仅以我们我校为例,调查显示,教师中有36.6%有家庭自备电脑,学校设立有电子备课室,每个教研组都有一台电脑,供教师使用,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4个,学生平均每10人一台计算机。
目前,校园网络已经开通,电子备课室、教导处等、多媒体教室里的电脑等连通了网络,这对于全校师生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另外,我校教师百分之百参加了各级各类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均已经取得了初级和高级信息技术证书,这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软件保障。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从教师对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价值观念调查中可以看出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可程度,了解教师在观念上存在的距离。
调查显示,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能有效处理学科中的问题占63 %,认为效果一般的占29%,尚可的占8%,没有一位教师认为是无效的。
从本调查中可以反映出现代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总体上是认可和接受的。
表一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于学科教学的作用另外,44.1%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教学目标。
72.1%的教师认为信息可以改变教学方式,75.3%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主要运用于收集、整理、加工,使用教学资源,认可它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只占33.3%,这说明大部分教师认可信息技术是一种可以改变教学方式的手段,是一种可以辅助教学的技术手段,但认为它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上还有所欠佳。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具备的能力教师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以及在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设计能力是关键所在。
调查数据反映教师中有96.8%能熟练进行汉字输入、编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明显发现在输入的速度上有明显的差异,这中间,年轻教师的技术要好于老教师。
有81.7%教师能亟待加大推进力度。
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信息技术,多数老师都认为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学呈现方式、教学资源的来源和使用,基本都是占绝大多数,说明尚有一部分的教师未意识到或未体验到信息技术在这方面的作用。
2、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教师中有92.5%认为学校多媒体多功能教学设施配置齐全,使用正常,电子备课室的使用率相当高,几乎是没有停止的时候。
对目前学校向师生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主要问题是什么?有57%的教师认为机房有电脑,师生能上机,但无法自由上网。
10%的教师认为不具备良好的运用电脑及上网环境。
这说明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还有待改进(但不排除个别教师在工作时间想运用QQ进行聊天的可能)。
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整体氛围方面,55%的教师认为网络资源不太充足,资料较少(可能是网上查询、运用搜索引擎的能力不足)。
这说明学校中形成了一定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但氛围还不够浓厚,因为还有20%教师认为在学校不能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平时也很少谈论这方面事情。
有51%的教师认为学校师生在学校上因特网的周平均时数太少。
此外,还有80%的教师认为学校应该建立专题网站,认为学校还应该提供课件与备课资源库等信息资源,这也反映出学校要在这方面应该加大建设力度。
3、关于师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6%教师平均每天使用电脑时间在1小时以上,所占比例并不高。
半小时以下的比例为10%,69%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时间使用电脑。
说明近70%的教师平时不习惯使用电脑,或未将电脑使用与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未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
教师中备课上课资料的主要来源还是教科书和教育资料占89%,只有10%的教师备课,上课资料来源于互联网,10%的教师使用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备课,把报刊杂志作为备课上课的主要来源占10%。
这充分说明信息技术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尚未很好结合。
另外,平时不使用信息技术上课的占90%,平时每周使用信息技术上课次数为1次的占20%,2次的占有8%,3次或以上占2%,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平时不使用信息技术上课,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程度不明显。
此外,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调查显示,30%的学生熟练文字输入、编辑,60%的学生熟悉Window98,20%的学生能浏览网页,上网下载资料,5%的学生会制作Powerpoint,5%的学生能设计小报,40%学生能够使用电脑进行交流,比如发帖、QQ聊天等。
这些数据中包括初中阶段学过电脑的所有班级,说明近一半的学生基本掌握了学科整合所需的技能。
此外,80%的学生认同网络的巨大功能,只有少数学生认为网络是有害的。
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100%的学生能够接受90%的学生特别喜欢。
在学生使用电脑的指向上,显示主要用于打游戏的占70%,上网查资料的占10%,用于文字输入、写作日志的、制作网页的占10%,运用于一些学习软件进行课外学习和作其他用途的占10%,很多学生想上网但没有时间,占到了95%。
这说明学生在电脑使用的目的上还需进一步端正,学校还应该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给予放手和指导。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现状分析:1、存在的优势(1)硬件基本到位。
学校在信息化硬件设施上基本到位,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基础条件。
(2)观念基本改变。
教师中三分之二在观念上能接受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从备课、上课、答题、考试等各个环节,基本接受信息技术的引入。
同时,学生对于利用信息技术上课、交流、作业方法基本能接受。
师生观念上的接受是学科整合的前提条件。
(3)具备一定技能。
从调查显示,师生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所需的技能,这为进一步推进整合工作奠定了较好的操作基础。
(4)形成一定氛围。
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逐步形成一定的氛围,为学科整合提供肥沃的土壤。
2.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师虽然在观念上接受两者的整合,但从学科的信息技术整合效果来看,尚存在较大的差距。
无论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上,还是从备课、上课、研究等方面都未实现两者真正的整合,说明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未真正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未突破,封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所存在。
(2)学校在为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广上营造的氛围尚不浓厚,教师无法自由上网,学校尚未建立专题网站和电子教案库,说明学校必须加大智能环境的建设,为教师开展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提供服务。
(3)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论文、科研课题、市区公开课普遍较低,说明学校在信息技术科研方面处于起步阶段,还需深入开展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整合能力。
(4)学生在使用电脑时,三分之二用于打游戏,只有20%的学生真正运用一些学习软件、上网搜索进行课外学习,说明学生还未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还未真正领略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愉快,必须尽快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对策与措施:我市校本研修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全面变革,加快建立由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学习软件、电子教材和远程教育工程交织构成的信息化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面整合,为学生构建信息化的学习平台。
它为学校办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方向。
要想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没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点,继续进行封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仍然以知识教育作为追求目标,那么现代化学校是一句空话。
教育信息化带动学校现代化,不仅仅是改变课堂教学形式,也不仅仅是改变学习方式,它同时也是一种现代文化环境,先进智能环境的创设,更是体现人的终身学习这一长远目标。
为此针对我校信息化现状,提出以下对策措施:1、确立“信息技术实验课题”是实现学校现代化目标的支撑点:科研是兴校之本,我们力求走出一条科研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的群众性教科研道路。
我校是我市“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该试验”课题我校。
根据学校实际,针对自主发展的办学目标,我们辉县市我校实验以此为总课题,下设了诸多子课题,纵观这些课题,概括起来几乎都是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如何在现代多媒体技术形势下与课程改革达到完美的整合,课题实施皆以学生发展为本,借助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2、科学管理,抓好骨干,是“课程整合”的前提。
课题的实施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有机结合,做到:计划上落实,组织上落实,指导上落实,检查上落实,以提高课题实施效率。
课题实验每周活动,既有先进理念的学习,又有课题实施交流,更有问题讨论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试验课案例评析,形成一种全新骨干培训方式,使骨干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以提高教师课程整合的科研水平。
3、提升师资水平,是“课程整合”的关键。
教师是实施“整合”的主体,教师不断提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素养是落实“整合”实效性的能力保障,是推动“整合”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校将要求教师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出发,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策划和设计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和过程,从而促使教师在整合的实践中关注并提高教学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