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一、学科:语文二、课例名称:《最后的姿势》三、执教教师:胡红霞四、指导教师:卢玮五、课型:新授课六、年级:六年级七、教材版本:苏教版第十一册第6课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读“坍、攸”,“墟、谭、漱、吱、撼、凹、感、诠、释”。
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词语的意思。
2、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谭千秋老师为了救护学生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
过程与方法1、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生字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生自读感悟,合作交流,在脑海中构建起谭千秋丰满的英雄形象,理解他用生命护卫学生的事迹,体会他师魂的伟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尤其是生死关头,要勇于面对,忠于职守,肩负起责任的脊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内容分析:《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生分析: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进入了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上升时期。
他们已经有了独立意识,不仅已经摆脱了对外部评价的依赖,逐步依靠内化了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心世界更深入的评价,喜欢尝试着从个性品质、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等方面的特点来描述自我形象,这种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稳定性都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提高。
所以在教学这课时,需要学生用心去读、去悟,从而净化心灵,促其成长,感悟师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品析谭千秋老师的一言一行,理解他在生死关头的抉择,学习他大公无私、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
难点:正确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教学准备:搜集抗震救灾动人的事迹和图片或视频,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1、出示课件引入,板书: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二)、朗读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三)、分析课本,感受第一次(最后的姿势)1、课件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
动作的快。
读好句子。
2、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体会,(请学生演一演)。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导朗读,分析交流所学情况。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出示:第五自然段6、范读: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7、齐读4—7自然段。
(四)、体悟第二次(最后的姿势)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死死地”。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
(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五)、感悟第三次(最后的姿势)1、引读十一自然段,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课件视频: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六)、总结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图片、音乐)2、欣赏时,师解说。
3、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七)、作业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八)、板书九、教学反思:教完《最后的姿势》这一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孩子们也情绪激动,集体站立为谭老师默哀,并献上崇高的队礼。
我认为这节课之所有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原因有以下几点:“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
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
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1、收集资料,激发情感。
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
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眼含热泪。
2、重组教材,学习谭老师的“大爱千秋”。
比如:这一堂课我抓住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的最后姿势来教学深入的,让学生在这三次的姿势中体会谭老师的爱与伟大,其中出现第一次姿势时我是这样深入的:“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句中的动词“拉”、“撑”、“护”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说说读这段文字中有什么体会,再让同学们自己演示这3个动作。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
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
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接着,用谭老师死来引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回答,让学生深切的明白谭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他的死诠释了教师的师德灵魂,千言成语汇成八个字“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3、视频播放,画龙点睛。
最后,我用一段视频来突出谭老师的大爱千秋,千秋大爱。
学生通过视频对谭老师有了更深的体会,他们都很感动,掉下了伤心的眼泪。
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
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断地充实完善。
谭千秋老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这是一个伟大而高贵的灵魂,这是他生命价值的彰显。
其实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生命的姿态,崇高也罢、认真也罢,敷衍也行,自私也允许,不同的个性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但在这上千种的生活姿态中,也一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份姿容,所以我们要找准自己的生活定位。
活出自己的生命姿态,哪怕最后依然默默无闻,哪怕最后淡然隐在某个角落,至少我们能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十、教学点评这节课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的智慧和实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用感情真挚,发人深省来形容。
(一)、合理重组教材,构建灵动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建构过程,是师生互动实现价值的过程。
上课伊始,屈老师紧扣课题《最后的姿势》,直奔重点,请同学们画出课文中三处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读一读。
然后,从这三处入手,展开教学。
第一处在第一段,这是全文的一个教学重点。
屈老师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种选择的、谭老师为什么能这样选择”带动全段的教学,干净利索,思路清晰。
第二处、第三处教学则相对简略。
这样的重组不仅仅带给学生一种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自屈老师发现,自我探究,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鼓励自读自悟,培养生命的个体。
屈老师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必要时做适当指导,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整个课堂活力四射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提高和发展了语文素养,学会了学习,培养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目标呀!(三)、沟通课堂内外,激发创造的活力这课教学要求学生搜集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的动人事迹,屈老师在课堂上不是简单地处理,而是用一道填空,巧妙地让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做了一次创造性再加工。
并让学生演一演。
学生的创造欲望被逐渐激发,英雄的形象一一定格,组成了一座巨大的群雕像,给学生的心灵以深深的震撼,语言文字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训练。
课堂充满了创造的活力。
(四)、创设感情氛围,升华主题。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悲剧里的一个悲壮的故事,轻松愉快的氛围是无论如何都不合适的。
所以,从课的一开始,屈老师就是表情很凝重的。
这种凝重当然很快传递给了学生。
当屈老师伴着音乐哽咽着朗读诗人刘肖以谭老师的爱人的口吻写给谭老师的的诗时,有学生的眼里也闪烁着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