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港口物流系统的结构分析

港口物流系统的结构分析

港口物流系统的结构分析撰文 杨承新 一、港口物流系统的结构港口物流系统是一个既有静态,也有动态,从其实体要素和环节要素本身来讲,是互相平列、彼此独立的,各自具有自身的性能和作用,不能互相代替。

但在系统中,却遵循物流规律,以不同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的数量比例和不同的关联方式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结构,产生出不同的功效。

考察港口物流系统结构形式最重要的是以下几种:1.质态结构,即港口物流要素以技术上的相互适应性而发生作用的联系状态。

质态结构的目标是追求全面发挥各要素的潜在能量,实现物流系统的最大功效。

不同的质态结构其功效是不同的。

港口物流系统中质态结构形式表现在这样几种组合中:(1)组织者和载体的组合。

物质实体都是通过组织者的组织和一定的载体承载才能实现流动的,两者在物流中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组织者决定物流的方向、路线、起点、终点以及物流的方式。

载体决定物流的速度、批量大小。

但是,载体是由组织者选择和使用的。

对于一项同质、同量、同方向的物流任务,不同的管理技术水平的组织者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载体,而不同载体在该项物流行为中作用发挥的程度是不同的,当然,该物流过程的功效也就大小有别了。

例如,就某一具体货类的装卸工艺而言,组织者的技能、专业知识水平等都必须与生产工具以及相应的物质装备的性能、效率和其他要求相适应,否则不但不能有效地进行生产,还会损坏装备。

组织者与载体的适应,不局限于直接生产过程,管理方面同样有一个适应问题,管理方式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各自都有相应的特殊要求。

(2)载体和线路的组合。

这种组合表现最为普遍,如船舶的技术性能要与航道的要求相适应,集装箱船舶的大型化趋势要与航道、港池深水化相匹配,这样才能安全高效。

另外港内线路应尽可能布置成直线,减少不必要的迂回。

如在大面积堆场布置的情况下,为避免物流线路绕场走,在堆场中间开辟一条道路。

(3)流体与载体的组合。

为了保证流体的安全移动,不同性质的流体必须要求由相应技术性能的载体来承载。

如汽油要由专业的油罐车来承运;冷藏货物要由带制冷保温性能的车辆设备来运送或储存。

同时不同货类应选择不同的机械化系统。

件杂货与集装箱,干散货与液体货都必须根据货物的特性决定装卸机械化的功能、特点,作出正确的选择。

(4)载体与载体的组合。

其一是机械化系统各环节、各作业工序之间的适应性,包括机械与工属具之间的配套性。

目前除了专业泊位的机械化系统有较好的配套性外,一般通用泊位的机械化系统、主机与辅机、机械与工属具之间配套性较差,缺少相互适应性。

其二是机械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的适应性。

装卸机械水平较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阶段,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无论在数量、质量、规模、时空布局等都不会要求很高。

而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筑港技术以及智能机器体系及其与之相适应的能源设施等,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

船舶的大型化,要求泊位、航道等基础设施提供相适应的条件。

没有相应的条件,船舶无法靠泊,现代化的装卸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量态结构,就是港口物流要素以相互协调的数量比例关系而发挥作用的联结方式。

量态结构就是港口物流系统的数量规定性。

量态结构不仅表现在实体要素的组织者与载体、载体与载体、流体与载体等物流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而且表现在泊位系统、库场系统、集疏运系统、装卸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等物流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

同时还表现在港口物流诸要素及其所形成的物流系统在一定时期有效运转时所应具备的能力数量范围,即港口物流系统的规模大小,规模则是要素在港口的聚集程度,是物流系统得以有效运转的数量规定。

港口物流不是任何数量的物流要素堆砌在一起就能形成物流能力,也不是任何数量的要素相搭配都能使每一要素发挥出自己的全部能力。

以港口物流环节为例,必须在泊位、库场、集疏运、装卸及辅助作业等主要环节上诸要素的能力基本平衡,才能形成港口的物流能力。

如果各环节能力强弱不均,必然以能力弱的环节(或要素)为最高限度的低水平的港口物流系统,而能力强的环节(或要素)的富余能力被闲置。

当某环节能力为零,则根本不能形成物流能力。

这就是说,物流要素非但缺一不可,而且必须保持平衡的数量比例。

在诸要素能力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港口物流系统整体能力是由诸要素以同等机会,以共同的水平为基准决定的。

在诸要素能力不平衡的条件下,港口物流系统整体能力是以能力最低因素(环节)的水平为基准决定的。

3.空间结构,指港口物流实体要素之间、不同环节之间在空间地域上分布的关联状态。

港口物流是空间范围极其广阔的一种经济活动,物流系统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空间距离,空间结构合理与否,是影响港口物流系统效能的最大因素之一。

空间结构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流体流动的起点、终点与线路分布、物流网点的布局和流体与载体的空间位置组合中。

港口物流系统的空间结构解决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港口水陆域布局规划的方向性。

港口是为双向腹地服务的,一方面为区域经济所需,指向内陆腹地;另一方面,为对应的港口所需,指向对方港口腹地。

这种指向性规律决定了港口物流要素进出口的差异和单向性特点,从而决定了港口物流的方向。

水陆域布局往往又受自然地域的局限,如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因03○ CHINA PORTS中国港口 ・港口物流・此有必要科学地规划岸线、水陆域范围、边界,充分考虑发展的可能性。

其次是港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性。

港以城托,城以港兴。

港口物流要素与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生产力因素之间具有相互补偿、相互依赖的关系,即经济互补性。

这种互补性以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种类、数量表示。

各种货物通过港口吞吐,以相应的运输方式把原材料、生产地和市场连接起来,港口既有直接经济效应,有自身的产品、产量、产值和利润,又有间接经济效应,为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因而港口布局与城市规划应充分注意其经济上的互补性,避免相互矛盾。

第三是港口物流系统的乘数效应性。

乘数效应即港口物流要素的主导作用对其他有关因素引起的投入产出关系的连锁反应。

如利用港口的能力建设港口电站,必然促进临海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港口能力的不断扩大,船舶到港数日益增多,进而推动修船、造船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兴起,城市与区域经济的生产和服务又促进第二轮的生产与服务。

这种连锁反应正是港口物流系统在城市和区域经济中主导作用以及关联性和空间布局上的典型表现。

第四是港口物流系统的比较利益性。

港口空间布局应根据其自然、技术、经济、交通、社会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对港口物流要素的配置按综合消耗最少、成本最低的原则,使各个港区都能够发挥对自身、对社会利益最大或不利程度最小的功能,这是港口物流系统方案比较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经济性联系在空间上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比较利益是港口物流系统空间布局的重要原则之一。

第五是港口平面布置规划的合理性。

根据自然条件和岸线分布,规划方便合理的船舶进出港航线航道及陆上交通路线;根据任务和规模,科学划分港区,以确定码头、泊位的分工;港区功能的扩展,留有一定的余地,遵循远近结合、合理布局、统筹规划、交通方便的原则。

4.时间结构,指港口物流诸要素根据不同需要而形成和连接的先后时间次序的状态。

港口物流的时间结构是港口物流系统中每个要素为其他要素发挥作用提供条件,从而也为整个系统发挥总体功能提供条件的一种时序安排。

港口物流中各种要素,由于技术性质、港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会有长短不同的形成时间,不同的消耗时间、不同的运转储备时间等。

而要把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形成港口物流能力,就要求它们同时存在,同时进入物流系统的运行过程。

因此这些要素形成时间的差异性同物流系统结合时间的统一性组成了一对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对物流要素的形成过程(包括载体的生产、组织者的培训等)实行科学的时间组合。

形成周期长的要素,先开始生产(培训),形成周期短要素,后开始生产(培训),以便于最终达到时间结合的统一性。

港口物流要素的时间组合如组织者与载体的组合,包括组织者职业教育与培训,组织者技术知识更新与载体的技术进步的配合问题等;载体与载体的组合,包括船舶、车辆、货物到港分布,船舶技术供应等的时间组合。

这些组合的时间差异,表现出超前性、同步性、周期性和滞后型等形式。

通常以港口物流要素形成过程的周期为根据,通过对一些要素的超前生产(建设),对一些要素滞后生产,最后实现物流要素结合的同步。

港口物流诸要素如能在时间上准确默契、恰到好处,就能减少非生产时间、技术中断时间、排队等待时间,降低或减少损耗,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物流能力总量。

反之,物流系统将因某种物流因素之滞后或中断而降低总体性能甚至不能形成能力。

因此根据港口物流要素时间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科学地安排物流要素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及其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取得增产或节约。

港口物流系统的质态结构、量态结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替代。

如技术性能的相适应并不能保证过程的合理化,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并不能等同于时序的合理化。

有时,在时间结构无序的情况下,质态结构趋高、规模越大,反而损失越大。

例如载体的能量越大,误期单位时间里的损失就越严重。

只有这四种结构相互依存,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合力,才能达到系统的优化。

港口物流系统化管理的核心,就在于不局限于某一环节、部分的合理化,克服环节之间的摩擦和内耗,实现物流全过程的合理化。

二、港口物流系统的特征港口物流系统结构分析的是物流系统内各实体要素、各环节之间的联结状况。

要更深入认识物流系统,还必须进一步作综合性考察,即分析其系统的特征。

1.港口物流系统具有严格的目的指向性。

港口物流系统是为解决生产和消费空间(时间、性质)矛盾组合而成,这是港口物流系统区别于其他经济系统的目标特征。

港口物流过程虽然和其他经济系统一样需要输入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能量资源和信息资源,但经过调控、运转、消耗,输出的不是有形的另一特质的物质产品,而是无形的服务;且这种服务的内容、要求、方式是用户率先规定了的,即约定在先,服务在后。

目标功能的特殊性,揭示了评价物流效益应把用户的满意度作为首要标准。

相应,港口物流管理的重点是过程和严格的目的指向性。

2.港口物流系统具有严格的时空时间序列性。

港口物流是由众多立体型的子系统连接而具有时间序列型的总系统。

运输、装卸搬运、储存、包装、配送等环节都是由流体、组织者、载体及线路和信息这些实体要素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立体子系统,这些主体型的子系统又按照不同具体需要连接成先后有序的总系统。

这一特征要求港口物流管理要特别强化空间布局和时间序列观念。

3.港口物流系统是开放型的动态系统。

港口物流系统不仅内部有复杂的结构,而且和外部环境也经常有着广泛紧密的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