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教育指导方针 (1)“三个面向” (2)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 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 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 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 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 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 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
第二课 展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 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 是最基本的人权。
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奠基)
“扫除文盲的标准是:干部和工人识2000 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200—300字的 应用短文;农民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 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 --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 《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
example
3、影响
(1)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大批国家经济建设人才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60%以上
38.1%
1949年
1964年
年均扫盲604.3万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情况一览表
高等学校 学校 数
1949 205所
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上 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 思想改造大学”。
工农兵学员在上课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 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九年免费义务 教育制度。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 的占博士总数的88%。1965-1970年培养出 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 元) 年份 产值 1952 173 1963 682 1970 1969 1976 5544
改革学校领导体制。原有的学校教育管理 体制被彻底废除,学校的领导权转移到“工人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 员会”手中,“解放军宣传队”也进驻大中学 校。“外行领导内行”。 改革教学体制。要求高校文科师生到工厂、 农村、部队和工农兵一起“批林批孔”,评法 批儒;理工科师生则进行厂校挂钩,大办小工 厂、小农场,组织师生与工农兵一起开展革命 大批判。学校教学以阶级斗争为主课,以劳动 为中心,师生纷纷进入社会大课堂。
1、教育指导方针
(1)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 化的劳动者
2、内容
(1)确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2)向工农及其子女“开门”的教育 (3)多种形式办学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模郝建秀(中)在山东 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 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 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3、影响
促进教育发展 推动现代化建设
趋势
蓬勃发展 奠基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 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 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辍学率较高; 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待遇偏低; 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素质教育难以落实;高考 制度一考定终生(对于学生长达12年的学习 来说,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次考试、 一张试卷)等等。
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发表观点:“大学 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 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 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 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 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 践中去。”随后,上海机床厂根据毛泽东的 “7〃21”指示精神,创办了我国第一所 “七〃二一”工人大学。
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 “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全国流行的口号: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
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 词(1990年9月5日)
பைடு நூலகம்
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 这是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 小学的校门
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 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
(2011〃山东基本能力测试〃29)“国运兴 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新中国教育的 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2、内容 恢复高考 尊师重教风气形成 教育立法 教育改革
1977年冬天,570 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 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 的第一次考试。
1977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 达到了空前的规模——1160万人!当时百废待 兴、百业待举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张 印制考卷,为了解决考卷问题,中共中央临时 决定:动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中等学校 学校 数
5219 所
初等学校 学校 数
34万 多所
在校 生数
11.7 万人
在校 生数
127万 人 1141 万人
在校 生数
2400 万人
1965
434所
67.4 81274 万人 所
168万 11620 多所 万人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挫折)
(停课闹革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门办 学\工农兵大学)
2010年GDP:中国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
人均GDP:中国排名世界第100位
国家竞争力:中国排名世界第27位
人均收入:排名世界第127位,与1949年排名 一样 中国公共教育投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3%, 世界平均教育投入5%
中国公共医疗投入比例,世界排名倒数第四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 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 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如果不能做 到这一点,中国恐怕只能继续是给世界 提供低级劳动力的工厂”
(B)
历史证明,生活的进程是不会按照人们 的主观臆想和如意算盘而发展的。广大人民、 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为这场狂热的运动所付 出的代价,是过于沉重了。上千万的纯真无 瑕的青少年,在艰苦的劳动中和坎坷的遭际 中,也许获得了某种有利于他们思想和体力 成熟和发展的收益;但是,一个无可回避和 无可补救问题是: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在 他们当中肯定有许多人是富于才能和理想、 甚至是在某方面才智过人的),却因而丧失 了继续学习,继续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从而 也就丧失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潜力的机 会。 ——冯牧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 “反动学术权威”
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古人)谢枋得《叠山集》记载:“当时 (元朝)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一官、二吏、三 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 十丐”的说法。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 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 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 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 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 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 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 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 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 下乡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