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11年8月9日——2011年8月22日实习人员:地理科学0901班0902班全体同学带队老师:高兰玉、刘红兵、张珊珊实习目的:1、通过这次的野外实习,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如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气候和动植物。
2、了解地理环境的系统规律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影响。
3、根据实际运用地理规律分析自然状况,了解当地的发展状况。
实习内容:1、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地概、气候、地质、地貌、水文、植物、土壤等)2、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地带性、非地带性)3、地理环境距离衰减规律(位置特征、影响、距离衰减)4、地理环境区域系统规律(地理边界、自然区划)5、自然地理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影响(人——地关系)6、我国自然地域(地质构造)单元基本特征7、实习区域分析:自然条件、经济特征、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实习路线:临汾——西安(翠华山地质公园、世园会、太白山、中科院水保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经宝鸡——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悬臂长城、万里长城第一墩)——武威(沙漠公园)——西宁(日月山、青海湖)——兰州(刘家峡水电站)前言:概况:中国西北干旱区系指 35°N 以北,106°E 以西的内陆干旱区,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的地区,土地面积约占中国总土地面积的 24.5%,区域内共114县市,土地总面积219.05万平方千米,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和祖国的西北边疆。
西北五省地区的习惯说法,具体包括: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实际上“西北五省”是“西北三省二区”的习惯说法。
西北五省一说源自1949—1953年国家设立的六大行政区之一的西北行政区,一直沿用至今。
西北五省(行政区划)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递减(注:陕西秦岭以南地区即陕南属于亚热带气候)。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包括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关中盆地(渭河平原)和秦巴山地等。
主要城市:西安、兰州、天水、乌鲁木齐、喀什、银川、西宁、宝鸡、延安、石嘴山,克拉玛依等。
自然景观(从东到西):耕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高原。
实习过程:一、西安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当今的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3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3.46万人,户籍人口781.67万人。
西安标志性建筑之一钟楼羊肉泡馍、凉皮、肉夹馍西安是历史悠久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
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
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
西安是交通畅达、区位优势明显的城市。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各地市的门户和交通枢纽。
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
西安是全国连接南北的“大十字”网状铁路交通和陕西省“米”字形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六大通讯枢纽之一,枢纽城市特点十分突出。
随着国家高速铁路网的加快建设,未来五年内,西安一日交通圈覆盖范围将扩大到大半个中国,辐射人口由现在的6亿扩大到12亿以上。
二、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主题主题:“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平面图释义:“天”指自然,“人”指城市,“长安”是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名称,也是国家繁荣与安泰的象征。
“天人长安”意味着城市自然和谐共生;“创意自然”是在尊重自然和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修复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
宗旨世界园艺博览会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使每个参展国家能够利用这个机会宣传自己,向全世界展示各自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因此,世界园艺博览会被誉为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自1851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园会”以来,目前共举办过30多届,其影响被称为经济领域的“奥林匹克”,为举办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成功塑造了城市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引发投资新高潮、带动产业发展、拉动了城市经济,促进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建设体系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会徽西安世园会会徽取名“长安花”,取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构思源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由西安籍著名平面设计师、北京申奥标志及生肖邮票设计者陈绍华设计。
释义为:三生万物,花开吉祥;四合为土,天圆地方;五叶生木,林森荫育;六流成水,润泽万物。
会徽其中,三边形状如大写的汉字“人”,位于图案的中心,体现以人为本,代表着文化,责任和理性;四边形犹如西安古城墙,喻指“长安城”,象征和谐人居,同时也体现西安特色;五边形好似五瓣花,是自然界最常见的花朵形式,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象征自然万物;六边形状如雪花,态似流水,则寓意上下东西南北六合,象征包容一切的宇宙。
从三到六自然递进,体现了人、城市、自然、宇宙的和谐共生,契合西安世园会“天人长安,创意自然”主题。
会徽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吉祥物 吉祥物长安花的形象来自西安市花--石榴花,身体的形状和色彩以石榴为创意核心,名字琅琅上口,既符合西安的民族特色,又与世园会会徽的设计理念相呼应。
定名长安花,取意同会徽。
三、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西安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总面积32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山崩地质遗迹.翠华山距西安约23公里,是终南山的支峰,山上名胜古迹很多,风景如画,因汉武帝曾在此祭太乙神,又称太乙山。
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翠华山属秦岭山脉,由中元古界(距今10亿年前)变质杂岩组成,秦岭北麓大断层从山北侧通过。
该断层目前仍在活动,其北侧相对下降形成吴中平原,南侧抬升形成高耸立的秦岭,一万年以来平均每年上升1.73-3.4毫米。
强烈的断裂活动,加上构成翠华山山体的岩石质坚性脆,又地处地震带且多瀑雨,从而引起山体崩落。
这里的山崩地质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山崩地质景观如:山崩悬崖景观、山崩石海景观、山崩地堆砌洞穴景观、山崩堰塞湖景观、山崩瀑流景观及山崩形成的各种造型奇石景观等。
其山崩地貌类型之全、保存之完整典型,为国内罕见,堪称“山崩地质博物馆”。
其不但在研究秦岭和关中平原形成历史、在研究山崩地质作用类型上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而且由于园区内环境幽、奇、险、奥,从而有重要的旅游价值、科普功能和地质遗迹保护价值。
山崩地貌崩塌——条件1 、岩土类型 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
一般而言,各类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
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变质岩及沉积岩类的碳酸盐岩、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崩塌,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小型坠落和剥落为主。
2 、地质构造 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面、岩层界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母体(山体)的边界条件。
坡体中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于平行的陡倾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3 、地形地貌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边坡及其各类人工边坡都是有利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 45 度的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三个条件,又统称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四、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研机构。
1987年由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双重管理,1995年经国家批准确定现所名。
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列入国家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
1999年根据国务院文件参与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年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共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作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继续纳入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序列。
水土保持研究所以黄土高原为重点,面向全国,针对水土流失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为国家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配套技术和实体样板;形成了以水土保持为主导学科,以土壤学、生态学和农业工程学有关领域为支撑的总体学科框架;确立了在国家水土保持科技方面的中心地位,发挥了在水土保持科技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
设有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流域生态与管理研究室、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室、林草生态研究室等6个研究单元。
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建有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固原生态试验站、神木侵蚀与环境试验站等野外站。
建有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和人工干旱环境气候室等重要科研实验设施,形成了集应用基础研究、试验与示范、决策服务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科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