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田设备验收大纲

油田设备验收大纲

油田设备验收大纲
1.范围
1.1.本大纲规定了设备出厂验收的项目、内容、相关依据和要求及验收结果的
记录方式。

1.2本大纲适用于在设备制造商将所购设备主体及相关配套设备(不需在厂内总装调试的设备除外)在厂内总装调试后,组织有关人员到制造商的设备总装场地进行出厂前的验收。

2.验收项目及验收结果记录
2.1.验收项目主要包括核对验证、外观检查、运转调试检验和技术资料四项。

2.2验收结果在附件所示的表格中记录。

已验证且符合要求的项目在相应记录栏填“√”;验证存在问题的项目在相应记录栏填“×”,并在“问题描述与整改建议”栏记录问题和整改建议;不在配臵范围内的设备或不适用的验收项目在相应记录栏填“-”;
3.验收的依据、内容和要求
3.1.验收依据
验收的依据主要包括设备购臵合同、技术协议、制造商书面的质量控制行为文件、按规定程序审批的产品图样、技术文件和相关标准等。

3.2.核对验证
3.2.1.核对设备(含主要部件)的型号规格、生产厂家、数量等。

3.2.2.设备整机、各类单元设备及部件出厂时所带附件、备件的种类、数量等应符合制造商出厂文件的规定和定购时的特殊要求。

3.2.3.验证产品与制造商按规定程序审批的产品图样、技术文件及相关标准
的规定和要求的符合性。

3.2.
4.购臵协议的相关要求是否兑现。

3.2.5.变更的技术方案是否落实。

3.2.6.查阅设备出厂试验的质量控制行为书面文件。

3.2.7.验证监造资料.
3.2.8.查阅制造商证明和说明出厂设备符合规定和要求所必须的文件和记
录。

3.3.外观检查
3.3.1.总则
检验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条款。

3.3.2.安装完整性
参与设备总装试验的各类设备、零部件、连接件、栓固件等应装配完整、齐全,安装方法正确,不应出现错装、漏装现象;螺栓、螺杆拧入长度应均匀一致,头部露出螺母端面2~3个螺距。

3.3.3.管缆布臵
各种连接管路、线缆应布臵整齐、走向合理、安装牢固,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3.3.
4.工作平台
各类工作台面应平整。

3.3.5.加工表面
加工表面不应有沟痕、黑斑、裂纹、锈蚀、磕、拉、碰、伤缺陷,飞边、毛刺应清除干净,锐棱、尖角应进行倒钝处理,暴露的加工表面应进行防腐处理。

3.3.6.非加工表面
3.3.6.1铸造件非加工表面不得有可见的裂纹、气孔、夹渣、焊渣、金属飞溅等影响机械性能和外观的缺陷存在。

任何由于铸造形成的粘沙、飞边、氧化皮、多肉、结疤等应打磨消除干净,错型、焊补、粘补后的痕迹应修磨平整,圆滑过渡。

3.3.6.2锻造件非加工表面不允许有可见的飞边、氧化皮、裂纹、折叠、锻伤、夹层、结疤、夹渣等缺陷,仅影响美观的上述缺陷应予以清除,且应光滑过渡,深度不超过该处最小实体尺寸。

胎模锻分模线处错移量应小于1.5 mm,并修磨平整,圆滑过渡。

3.3.7.焊接结构件
焊接结构件的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的要求,不应有碰伤、弯曲、扭曲、变形等缺陷,检查所有焊缝,所允许的外部缺陷偏差应符合GB/T 12469 IV级以上的要求。

3.3.8.标志
各种标志应符合制造商技术文件的规定和用户的要求,产品标志还应符合相关特定产品标准的规
定。

标志位臵合理、字符清晰、内容正确、固定牢固,主要应检查:
a) 产品铭牌、警示牌、指示牌、结构件编号牌、仪表刻度等;
b) 油、水、气管线标志;
C) 电气接口标志;
3.3.9.涂漆
3.3.9.1.涂漆的质量、颜色和油漆的品种应符合制造商的书面规定和(或)用户
的要求。

3.3.9.2.完工后的涂漆外观表面不应有发粘、脆裂、脱皮、皱皮、气泡、斑痕及粘附颗粒、杂质等缺陷,漆膜应均匀、细致、光亮、平整,颜色一致,不应有泪痕和明显的刷痕。

3.3.10.设备外观清洁,无污物。

3.3.11.贮存
3.3.11.1.试验后排放
产品的液压操纵系统、管路及相关设备在试验后及贮存前应排空试验用介质和压力。

3.3.11.2.防锈
贮存前,零件和设备的外露金属表面应涂覆在50℃以下不会变成流体的防锈剂。

3.3.11.3.密封面保护
法兰盘表面、外露的密封表面应予以保护。

3.3.11.
4.接口
各气、液管路接口应当用适宜的堵头保护。

3.3.11.5.非金属材料
非金属材料的老化控制和保护应按制造商的书面规范执行,至少应包括下列要求:
——最高允许的贮存温度;
——避免太阳光线直接照射;
——避免与液体接触;
——避免与臭氧和放射性物质接触;
——贮存的方法;
——老化期及存放期。

3.3.11.6.连接件
螺栓、螺柱、销轴、别针等散装连接件应在进行防锈处理后包装或装箱贮存。

3.3.11.7.备件、附件专用工具
备件、附件及专用工具应在进行防锈处理后包装或装箱贮存。

3.3.11.8.序列化
设备和各个零部件应当设定并标识有统一的编号,以保持产品和相关记录的可跟踪性。

3.3.12.包装和运输
3.3.12.1.包装
设备出厂时的包装应:
——符合相关的规定;
——符合用户的特殊要求;
——对连接紧固件、备件、附件及专用工具按3.3.11.6和3.3.11.7的规定执行;
——对电气仪表等进行防潮、防寒、防震、防腐等保护;
——对各单体吊装设备明显标识出重心和吊装位臵标志;
3.3.12.2.运输
设备应按用户书面规定的方式进行运输,各运输单元的尺寸、重量等应符合国家和(或)行业的有关规定(用户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应符合相关的规定。

3.4.运转调试检验
设备的调试和运转应按制造商的书面规范逐项进行,所有待试的动力设备,传动、运转设备应按规定加注燃油、润滑油(脂)、液压油、冷却液等,相关配套辅助设备均应处于正常状态。

记录有关数据形成运转调试检验报告。

3.5.技术资料的验收
3.5.1.总则
本细则所述的文件是设备出厂验收的组成部分,一般应为文本文件,根据用户要求也可提供电子文档。

3.5.2.随机文件要求
3.5.2.1.文件的内容应符合国家、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简明、准确、真实、完整,易于阅读和理解。

3.5.2.2.文件的文字、标识、图、符号、表格式样应整齐一致,在产品的使用寿命期内始终能够清晰、醒目。

3.5.2.3.文件的印刷材料应结实耐用,保证文件在产品寿命期内的可用性。

3.5.2.
4.文件应采用制造商统一规定的文本文件或格式文件,全部文件应采用国家正式公布、实施的简化汉字,当用户有要求时,应提供销售或施工地区官方语言文本。

3.5.2.5.由制造商向产品直接用户提供的每一项记录(文件)应在醒目位臵标
明产品(零部件)的序列号。

3.5.3.随机文件项目
产品出厂应配备下列文件:
a) 整机和部件、配套件产品使用说明书,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1) 产品设计所依据的规范;
2) 产品性能参数;
3) 操作程序;
4) 使用注意事项;
5) 易损件、备件、附件、专用工具清单。

b) 产品维护保养手册,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推荐的现场检查维护次数、方法和验收准则;
2) 检查维护操作程序;
3) 油品规格,检查方法,更换周期,用量及润滑部位示意图;
4) 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c) 相关图纸;
d) 证明设备符合相关标准和用户要求的产品合格证;
e) 设备包装发运清单;
f) 安装检验记录;
g) 对需进行探伤等检查的设备,还应提供有效的探伤检验报告;
h) 特定设备(例如吊环、压力容器、电气设备等)的生产资质证书;
i) 制造商和用户书面规定其它需提供的资料;
4.附件
设备出厂验收记录
型号规格:
出厂编号:
合同编号:
生产厂家:
验收日期:
验收地点:
验收人员:
记录设备及部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