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数与形密切地联系起来。
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探索勾股定理。
因此,我认为孔老师的这节课教学内容把握准确,教学目标设置合理,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方法选用适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运用的教法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渗透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整堂课中,孔老师的教学语言表达准确、清晰,对学生的评价中肯又不失幽默。
设计的问题层次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这两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可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
孔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是: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典例示范——跟踪练习——拓展提高——课堂小结——课堂检测”。
孔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采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应用”的教学方法,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孔老师从勾股定理的历史和毕答哥拉斯的发现两个小故事自然地引入了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趣激学,促使学生在有趣的学习环境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同学们想知道毕达哥拉斯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数学定理吗?”来激发学生,为学生对新授知识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孔老师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利用课件的直观性,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从“形”到“数”这一认知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及数形结合思想。
让学生走上讲台说出解题过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现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程度及应用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三环节——典例示范:在运用勾股定理之前,再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对于2002年世界数学大会的会标的解释,既阐明了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同时国歌的奏响也加强了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对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又一次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孔老师的正规书写也给学生很好的示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勾股定理是只针对直角三角形的运用,同时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对学生基本学习行为的规范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第四环节——跟踪练习:孔老师对于习题的安排非常合理到位,有针对性,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
首先安排巩固性习题,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有效地巩固了新知识。
其次是开放性习题,克服思维的狭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第五环节——拓展提高:孔老师这一习题的安排很好的运用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又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德育教育,公共环境的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一道普通的试题即考察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很好地教会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达到了知识能力和思想水平的共同提高。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孔老师采用前呼后应的方法对本堂课进行小节,这样能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对于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活跃思维。
同时,孔老师还告知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问题,要学习古人钻研的精神,对学生后续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鼓励。
第七环节——课堂检测: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孔老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题目,即考察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做到了因材施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纵观这节课,总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育理念上的。
整堂课很好的利用导学案设计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求新知的欲望。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讨论、交流、推理、发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同时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一直贯穿整节课中,以自然和谐的形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有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从孔老师这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觉得作为老师的我们要以自信、乐观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学生,感染我们的学生,教学准备要充分,吃透教材,对待教学要一丝不苟。
在教学中,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