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文】煤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

【范文】煤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

煤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xxx有限公司第一章概述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煤炭项目能源局2019年3月26日发布公告,截至2018年12月底,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证照齐全的生产煤矿3373处,产能35.3亿吨/年,分别较2017年增加5.7%、减少13.7%;已核准(审批)、开工建设煤矿1010处(含生产煤矿同步改建、改造项目64处)、产能10.3亿吨/年(各省份相加数值为10.56亿吨),其中已建成、进入联合试运转的煤矿203处,产能3.7亿吨/年。

与2017年数据相比较,在产、建设、试运转煤矿数量分别减少534、146、0处,产能净增加1.91、0.37、0.16亿吨,整体产能维持平稳增长,数量在有序下降。

(二)项目选址某某保税区项目属于相关制造行业,投资项目对其生产工艺流程、设施布置等都有较为严格的标准化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并综合考虑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根据项目选址的一般原则和项目建设地的实际情况,该项目选址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的要求。

(三)项目用地规模项目总用地面积26553.27平方米(折合约39.81亩)。

(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78.45%,建筑容积率1.69,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5.65%,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77.39万元/亩。

(五)土建工程指标项目净用地面积26553.27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20831.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875.03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31725.80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2534.72平方米。

(六)设备选型方案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83台(套),设备购置费3046.85万元。

(七)节能分析1、项目年用电量810812.19千瓦时,折合99.65吨标准煤。

2、项目年总用水量15626.91立方米,折合1.33吨标准煤。

3、“煤炭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年用电量810812.19千瓦时,年总用水量15626.91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100.98吨标准煤/年。

达产年综合节能量28.48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率27.81%,能源利用效果良好。

(八)环境保护项目符合某某保税区发展规划,符合某某保税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内,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九)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项目预计总投资9285.6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061.9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6.05%;流动资金2223.7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3.95%。

(十)资金筹措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

(十一)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16392.00万元,总成本费用12820.06万元,税金及附加165.33万元,利润总额3571.94万元,利税总额4229.95万元,税后净利润2678.95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551.00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38.47%,投资利税率45.55%,投资回报率28.85%,全部投资回收期4.97年,提供就业职位314个。

(十二)进度规划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

项目承办单位组建一个投资控制小组,负责各期投资目标管理跟踪,各阶段实际投资与计划对比,进行投资计划调整,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确保该项目建设目标如期完成。

二、项目评价1、本期工程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要求,符合某某保税区及某某保税区煤炭行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政策;项目的建设对促进某某保税区煤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2、xxx有限责任公司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拟建“煤炭项目”,本期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有力促进某某保税区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就业职位314个,达产年纳税总额1551.00万元,可以促进某某保税区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积极的贡献。

3、项目达产年投资利润率38.47%,投资利税率45.55%,全部投资回报率28.85%,全部投资回收期4.97年,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4.97年(含建设期),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对企业研发费用在税前据实扣除基础上,允许再加计扣除50%,进一步放宽适用加计扣除政策的研发活动范围,并扩大了研发费用口径,同时简化了审核管理;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

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四技”业务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予以500万元以下免税、500万元以上部分减半征税政策,并将五年以上非独占许可使用权转让纳入科技转让所得税优惠范围。

对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给予按投资额的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并将享受优惠的投资对象由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扩大到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优惠主体由公司制创投企业和合伙制创投企业的法人合伙人扩大到个人投资者。

出台了重大技术装备、新型显示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等领域进口税收政策,对技术先进确需进口的原材料、消耗品、零部件等物资免征有关进口税收,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可以按照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所得税税率优惠,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认定条件,扩充高新技术领域范围。

自2016年5月1日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以来,截止2017年6月直接减税8500多亿元,实现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同时,受益于可抵扣进项税进一步增加,前期已纳入试点的行业减税2635亿元,原适用增值税的行业(主要是制造业)减税2897亿元。

紧紧抓住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015年,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6%,位居全省第一。

发明专利申请量达24197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48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均位居全省前列。

我市已经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6家,国家、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10家,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9家,省级外资研发中心41家,省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8家,入选“全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84家。

三、主要经济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一、项目建设背景1、近年来,中国崛起势不可挡,成为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跻身超10万亿美元经济体俱乐部的国家。

在世界经济的版图上,中国变成了前所未有的“优等生”。

由于经济表现亮眼,中国备受全球瞩目,国际媒体也经常把中美两个国家放在一起比较。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7年美国的经济总量达到19.5万亿美元,中国紧随其后达到了13.1万亿美元。

相比之下,美国提早12年达到这个经济规模,即在2005年的时候达到13.09万亿美元,当时的经济增速达到3.4%。

不过,目前我国是经济增速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之一,经济增速维持在中高水平,2017年达到6.9%。

如果我国持续保持这个水平,超越美国不成问题。

享有世界权威的英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CEBR)给出了答案,在其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前景排名表(2018)中提到,按美元计价,中国将在2032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与其他经济研究机构预测的时间相差不大。

另外,在2023年前后,中国人均年收入将超过1.2万美元,进入世界银行认可的高收入国家行列,届时中国将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并非空穴来风,一直以来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消费,如今中国也完全依赖内需拉动经济。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这意味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2017年,最终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连续4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而在发达经济体国家,消费一般占到6~7成,由此可见我国正在向消费型大国迈进。

2、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成为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主导地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1、在产产能变化:全年产能净增1.91亿吨,矿井质量明显提升产能增长5.7%,数量持续下降。

能源局2019年3月26日发布公告,截至2018年12月底,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证照齐全的生产煤矿3373处,产能35.3亿吨/年,分别较2017年增加5.7%、减少13.7%;已核准(审批)、开工建设煤矿1010处(含生产煤矿同步改建、改造项目64处)、产能10.3亿吨/年(各省份相加数值为10.56亿吨),其中已建成、进入联合试运转的煤矿203处,产能3.7亿吨/年。

与2017年数据相比较,在产、建设、试运转煤矿数量分别减少534、146、0处,产能净增加1.91、0.37、0.16亿吨,整体产能维持平稳增长,数量在有序下降。

未按法律法规规定取得核准(审批)及其他开工报建审批手续的建设煤矿、未取得相关证照的生产煤矿,不纳入本次公告范围。

矿井平均规模持续提升。

计算得出全国在产、建设、试运转煤矿平均产能分别为105、102、182万吨/年,较2017年底增加22%、19%、4%,其中在产和建设产能较2017和2018年中数据均有较大幅度提升,试运转建设产能基本持平,表明不仅供给侧改革对在产小煤矿淘汰顺利,大型矿井也开始进入建设的初步阶段。

目前的建设矿井总量中,86%为生产状况和安全系数相对稳定的60万吨/年以上产能。

小型矿井数量占比仍高,未来仍有待优化。

截至2018年末,全国9万吨(含9)以下、9~30万吨(不含30)、30~60万吨(不含60)煤矿产能数量分别为531、650、598处,占比16%、19%、18%;产能分别为3516、10338、21546万吨,占比1%、3%、6%。

根据供给侧改革文件要求,作为未来重点需要淘汰的30万吨以下煤矿数量合计1181处,对应产能13854万吨,占生产矿井比重分别为35%、4%,较高的数量占比在未来仍有可能成为重大的安全隐患,未来存在进一步淘汰优化的空间。

2018年的供改完成或有1.36亿吨来自非法矿井退出,其余非法矿井未来存合法化空间。

根据对2018年6月30日和2018年末在产产能中的“首次公告+重新公告”之和进行梳理,则得到对应的产能数据分别为1.91、1.34亿吨,合计规模3.25亿吨,与2018年全年新增在产产能1.91亿吨相比,对应表内产能淘汰规模合计1.34亿吨,小于供给侧改革完成口径的2.7亿吨。

关于这1.36亿吨的差额,认为可能来自于未列入能源局统计口径的非法产能的退出。

“2018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到5800处左右,平均产能提高到92万吨/年左右”,对应全年煤矿总产能约为53.36亿吨,与能源局本次发布的2018年末“在产+建设”产能合计规模为45.6亿吨相比,得出国内仍存在约1417处、7.76亿吨非法产能,平均产能55万吨/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