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一课测验试卷-初中二年级历史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测验题、复习资料-初中历史试卷-试卷下载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一课测验试卷班别姓名成绩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34题,共34分)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A.镐京B.洛阳C.咸阳D.长安2.周朝在政治上实行()A.井田制B.均田制C.租庸调制D.分封制3.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的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租庸调制D.宗法制4.周朝通过()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A.分封B.宗法C.礼乐D.均田5.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到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为()A.东周B.西周C.春秋D.战国6.春秋战国时期,()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
A.石器农具B.青铜农具C.铁制农具D.铜制农具7.《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业者人仕为官B.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准许土地自由买卖8.战国初期,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是()A.燕B.秦C.楚D.晋9.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是()建立的。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康熙帝10.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础是在()时奠定的。
A.战国B.春秋C.秦朝D.汉朝11.“皇帝”是中国两千多年传统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词始于()A.战国B.春秋C.秦朝D.唐朝12.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把全国划分为(),由中央直接进行管辖。
A.省和郡B.省和县C.郡和县D.市和县13.秦始皇派人在今广西兴安开凿的(),成为后世沟通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
A.白渠B.郑国渠C.都江堰D.灵渠14.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以()作为标准文字,推行全国。
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楷书15.秦始皇下令以秦国的()为标准样式,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A.刀币B.铲币C.蚁鼻钱D.圆形方孔钱16.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的计量单位名称,如寸、尺、丈、升、斗、两、斤等,始于秦始皇的统一()制度。
A.国家B.货币C.文字D.度量衡17.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反映了西周的()A、礼乐制度B、分封制度C、宗法制度D、禅让制度18. 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②宗法制是根据所建功劳大小来决定继承权利的制度;③宗法制密切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关系;④宗法制不适用于周天子的王位继承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③19. 历史上所说的“战国七雄”是指()A、晋、楚、燕、齐、赵、魏、韩B、秦、楚、燕、宋、赵、魏、韩C、秦、楚、燕、齐、赵、魏、韩D、秦、周、燕、齐、赵、魏、韩20.春秋战国作为历史时期的专用名词,都是缘于()A、时代特征B、史书名称C、孔子言论D、皇帝规定21. 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主要是()A、社会的动荡和变革B、秦王发起统一中国的战争C、诞生了孔子等精英人物D、出现了稷下学宫等学术交流中心22. 秦长城的起点是()A、西起陇西,东到长平B、西起咸阳,东到大海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D、西起辽东,东到临洮23. 相传周朝的礼乐制度的制定者是()A、周公B、召公C、孔子D、老子24.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A.《尚书》B.《春秋》C.《诗经》D.《离骚》25.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的思想家是()A.老子B.墨子C.孔子D.孙子26.下列思想中,()的学说在秦帝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A. 老子B.墨子C.孔子D.韩非子27.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是()A.齐桓公B.秦穆公C.晋文公D.楚庄王28.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是()A.道家思想B.墨家思想C.儒家思想D.法家思想29.西周统治阶级以哪些制度为工具,巩固其统治()(1)分封制(2)宗法制(3)礼乐制(4)世袭制A.(1)(2)(3)B.(2)(3)(4)C.(1)(3)(4)D.(1)(2)(4)30.一次,孔子从外面回来,正逢家里的马棚失火,他没有问马的情况,而赶忙问道:“烧伤仆人了没有?这是他什么思想的体现()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仁”的思想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1)确立了周王的权威(2)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3)繁荣了民间音乐(4)扩大了周朝的区域A.(1)(2)(3)B.(1)(2)(4)C.(1)(3)(4)D.(2)(3)(4)32.标志着齐桓公成为霸主的历史事件是()A.商鞅变法B.葵丘会盟C.澶渊之盟D.吴起变法33.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始建于秦朝。
秦朝修建万里长城的主要目的是()A.显示秦朝的强大国力B.供后人欣赏和游玩C.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D.当时的国界34.以下变法改革中,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A.商鞅变法B.李悝变法C.吴起变法D.管仲改革二.连线题:(14分)1.(6分)主张人物(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A. 韩非子(2)无为B. 孟子(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C. 老子(4)因材施教D. 孙子(5)兼爱、非攻E. 孔子(6)依法治国F. 墨子2.请你将下面成语与其相关的人物用直线连接起来。
(8分)(1)退避三舍A. 勾践(2)卧薪尝胆B. 赵括(3)纸上谈兵C. 管仲(4)老马识途D. 孙武(5)三令五申E. 荆柯(6)图穷匕首现F. 孙膑(7)围魏救赵G. 楚庄王(8)问鼎中原H.晋文公三.材料题:(52分)1.为了取信于民,在颁布新法前,商鞅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3丈长的木杆,宣布:谁能够把木杆搬到北门赏十金。
民众觉得此事容易,不相信真的发赏,没有人尝试。
商鞅又把赏格提到五十金。
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木杆搬到了北门,商鞅如数发赏。
从此,人们相信商鞅说话算数。
新法颁布后,大家也相信它必定能实行。
(1)商鞅是在什么时间、在哪国实行变法?(4分)(2)请列举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8分)(3)你怎样评价商鞅变法?(6分)(4)你认为这个故事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请你说出理由。
(6分)2.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请回答下列问题:(1)“焚书坑儒”事件发生于何时?是由谁提出的?(4分)(2)“焚书”事件中,焚毁的是哪些书籍?(2分)(3)你对“焚书坑儒”是怎样评价的?(6分)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1)秦王指谁?说说“扫六合”的含义和具体时间。
(6分)(2)秦王“扫六合”后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都城在哪里?(4分)4. 司马迁说:”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司马迁为什么这样说?(6分)答题卡一.选择题.(34分)1.A2.D3.D4.C5.A6.C7.B8.D9.A10.C11.C12.C13.D14.B15.D16.D17.B18.D19.C20.B21.A22.C23.A24.C25.C26.D27.A28.C29.A30.C31.B32.B33.C34.D二.连线题:(14分)1.(6分)(1)--B(2)--C (3)--D(4)--E (5)--F (6)--A2.请你将下面成语与其相关的人物用直线连接起来。
(8分)(1)--H(2)--A (3)--B(4)--C (5)--D (6)--E (7)--F (8)--G三.材料题:(52分)1.(24分)(1)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变法。
(2)A.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3)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封建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有意义。
因为商鞅“令出必行,取信于民”。
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诚信”完全一致,说明了自古以来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2分)(1)发生在公元前213年。
李斯提出的。
(2)焚毁秦国史书以外有关其他各国历史的书籍,和《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
(3)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方面是以思想一统巩固政治一统的需要,当时秦朝刚刚统一,六国遗留贵族时刻图谋复国,诸子百家对新政议论纷纷,不利于维护统一的局面,采取这个政策有利于统一;另一方面,他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残杀儒生,落下了千古骂名。
但推行思想文化一统并非是亡国的必然因素。
3.(10分)(1)指赢政(秦始皇)。
秦国先后兼并六国。
从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2)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定都咸阳。
4.(6分)因为:1.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事和政治,发展经济,使齐国富强起来.2.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来树立威信,也是采用管仲的建议.欢迎下载使用,分享让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