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案)-word文档资料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案)-word文档资料

适用学科 适用区域地理 通用适用年级 课时时长(分钟)高一 2 课时主干考点 主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地域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及实施途径近三年考情 分析预测2019 年全国新课标 I 卷 37 题“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2019 年江苏卷 23 题“立体农业系统”2019 年全国新课标卷 III 36(4)题2019 年全国新课标 I 卷 37 题 2019 年全国新课标 II 卷 8 题 预计在未来考试中本部分仍然是个重点内容,主要侧重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和影响,以及解决对策,出题形式选择题或是综合题均可,分值在 6-12 分。

预计 可持续发展在未来考试中本部分仍然是个重点内容,很有可能在开放性试题中考 查某项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的问题,考生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分值 在 6-12 分。

考点精讲 1 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一、一知、识人讲类与解环境的关系感谢总您体的来反说馈,!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人类作用于环境:讲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环境支持人类社会的进一步良性发展。

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过度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一方面火山喷发、山崩、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寒潮、水旱等自然灾害。

一方面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些化学元素,或含有某些不适合人体的化学元 素。

2、人为原因: 首先,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导致资源短缺第1页和生态破坏;其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再次,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破坏了生态平衡。

【例题 1】 【题干】 读下面漫画,回答下面小题。

1.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A. 水资源短缺B. 全球变暖C. 生物多样性减少 D. 沙尘暴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B. 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C. 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D. 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答案】1、D 2、D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1.绿色植物的作用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烟滞尘,消除噪声,净化空气等。

漫画反映植被破坏引起少尘危害,说明植物具有防风沙作用,植被破坏引起沙尘暴现象,故 D 正确。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的目的。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晨,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气候干旱和半干旱区。

环境保护不等于可持续发展。

故应该选 D。

考点精讲 2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成因及分布 1、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主要原因典型案例资源 短缺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短缺 能源短缺水质污染、 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华北平原的春旱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资源分布不均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第2页2、环境问题的空间差异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不同空间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典型案例滥伐、滥垦、滥牧, 区域性的 水土乡流村失、土地荒主漠要化表现为生态破坏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 水土流失生态 破坏城市 土地盐碱化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不合理的灌溉等环境承受着人口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 烃化合物华北平原次生盐渍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气候恶化、沙漠扩大、 南极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 白鳍豚功能性灭绝过度捕猎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具体表现主要原因典型案例大气污染、水体污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不合理太湖水污染染、土壤污染使用化肥、农药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有害垃圾 垃圾围城现象放射性污染 海洋污染 噪声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建筑、娱乐、交通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渤海康菲石油公司漏油 事件城市噪声污染第3页发达国家 过分消耗资源全球性的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例题 2 】 【题干】棕地是指废弃或半废弃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与设施。

德国东北部的卢萨蒂亚地区,19~20 世纪采矿业发展迅速,20 世纪 90 年代矿区纷纷关闭,形成一系列棕地。

2019 年起,德国对该地区进行棕地整治——回填矿坑,恢复森林,建设人工湖,开发新型居住区,发展工业旅游。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卢萨蒂亚棕地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 人口锐减 B. 产业升级 C. 资源耗竭 D. 生态恶化2. 德国整治卢萨蒂亚棕地的首要任务是( )A. 优化交通布局 B. 改善生态环境 C. 发展旅游产业 D. 促进商业发展3.下列城市中,最适合推广卢萨蒂亚棕地整治模式的是( )A. 甘肃玉门B. 辽宁鞍山【答案】 1. C; 2. B; 3. B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C. 四川成都D. 湖北武汉1.结合材料“棕地是指废弃或半废弃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与设施。

卢萨蒂亚地区 19—-20世纪采矿业发展迅速,20 世纪 90 年代矿区纷纷关闭,形成一系列棕地。

”因此该地是由于矿产资源枯竭最终导致该地区工业设施废弃或半废弃,故选择 C 选项2.结合材料“2019 年起,德国对该地区进行棕地整治——回填矿坑,恢复森林,建设人工湖”,德国整治卢萨蒂亚棕地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生态环境,故选择 B 选项3.甘肃玉门多石油資源,辽宁鞍山多铁矿资源,结合材料“德国对该地区进行整治的措施有回填矿坑等,成都和武汉没有矿区关闭形成的棕地,故选择 B。

【题干】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可现在却成为水旱灾害多发的地区。

当地一曲民谣唱出了淮河的沧桑:“50 年代淘米洗菜,60 年代洗衣灌溉,80 年代水质变坏,90 年代鱼虾绝代。

”材料二 我国每年耕地表土净流失量高达 262 平方千米,而且荒漠化面积仍以较快速度扩展。

2019 年春季,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发生多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导致北京空气污染严重,迫使机场、公路交通无法正常运行,影响正常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

早在 1991第4页年北京就被内罗毕国际会议列为“沙漠化边缘城市”。

材料三 随着我国北方人口的剧增,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

有些地区地下水埋深已经低于植物根系分布的深度,结果造成植物枯死,土地失去植被保护,极易起沙扬尘。

(1) 现在,我国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方面。

(2)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活动中发生的。

(3) 近些年来,北京经常遭受沙尘暴的影响,原因之一就是位于强劲的________风的下风向。

(4) 我国北京的沙尘暴可以治理和预防,下列措施有助于沙尘暴治理的是( )①在大面积露天采矿的弃土上种草②建设“三北”防护林③增加海洋水汽到达陆地的数量④采取人工措施,大面积加快高山冰川融化⑤禁止山区毁林开荒,禁止草原毁草开荒A. ①③④ B. ③④⑤ C. ②③⑤D. ①②⑤(5) 近年来,我国近海多次发生赤潮。

其主要原因是( )A. 洋流改变了热量平衡B. 厄尔尼诺引起了气候异常C. 人类活动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导致海水富营养化D. 鱼类减少使海洋空间增加,引起藻类过度生长【答案】(1) ①环境污染、②生态破坏、③资源衰竭(2) ①生产 ②生活(3) ①西北(季)(4) D(5) C【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1)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资源衰竭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方面。

(2)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需要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还会向环境中排放出废弃物。

(3) 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因此冬春季节易受西北季风影响,此时该第5页地气候寒冷干燥,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沙质物质丰富,在风力作用下易形成沙尘暴。

(4) 治理沙尘暴的措施包括在大面积露天采矿的弃土上种草,建设“三北”防护林,禁止山区毁林开荒,禁止草原毁草开荒等。

故选 D。

(5) 赤潮是人类活动向海洋排放大量污染物,导致海水富营养化,从而造成藻类植物疯长,大量吸收水中氧气,造成动物缺氧死亡的现象。

故选 C 考点精讲 3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时期生产方式环境问题人地关系崇拜自然 群 体 采 集 和 部分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 人对环境是一种恐惧和依赖关狩猎人类的影响并不严重系改造自然 农 耕 和 灌 溉 森林、草原遭到破坏,生物多 人地关系趋于对立,地理环境技术发展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日益简单 趋于恶化和脆弱征服自然 工业、科技突 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成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飞猛进社会公害,在全球范围内,大 地矛盾迅速激化气温室效应和臭氧层被破坏等谋求人 地和谐高 技 术 工 业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坏境污 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发展染,生态破坏相互协调的道路,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表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及以往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人类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解决人与地理环境矛盾的必然之路。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 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例题 3】 【题干】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第6页1. 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②③①2.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A. 崇拜 B. 依赖 C. 征服 D. 友好【答案】1. B; 2. C;【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1.人地关系思想包括:地理环境决定论——时间:人类社会发展早期。

(忽视了人对环境的能动性,夸大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地关系不协调;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的对象,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视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伙伴论——时间:20 世纪 60 年代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