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汉语言文学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
□刘秋瑞
摘要:《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探索汉字的意义,受条件所限,《说文》对字形的说解没有充分利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有些字义解释欠妥当。
本文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字义解释欠妥之处。
关键词:古文字材料《说文》形训
一、引言
以形索义又称形训,它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去了解字、词的意义。
这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训诂方法(赵振铎,2003:80)。
《说文》是一部形书,其中对字形的说解大部分采用了以形索义的方法。
许慎在作《说文》的时候也曾参考了一些古文字资料。
由于当时没有大量发现古文字材料,许慎对字义的分析难免有不妥当甚至错误的地方。
裘锡圭(1988:62)指出:“《说文》成书于东汉中期,当时人所写的小篆的字形,有些已有讹误。
此外,包括许慎在内的文字学者,对小篆的字形结构免不了有些错误的理解。
这种错误的理解有时也导致对篆形的篡改。
《说文》成书之后,曾经传抄刊刻,书手、刻工以及不高明的校勘者,又造成了一些错误。
因此《说文》中有一部分字形是靠不住的,需要用秦汉金石等实物数据上的小篆来加以校正。
”詹鄞鑫(1996)指出:“《说文》篆文中有一些形体,上不承周代至战国的秦系文字,中不同于出土的秦代或秦统一之前的文字,下不启秦汉魏晋古隶和八分书(成熟的隶书),这类文字的写法大抵是错误的。
”近些年来,随着古文字材料的大量出土,很多古文字形体
呈现出它本来的面貌。
本文试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许慎《说文》中字义解释欠妥之处。
二、古文字构形不明,小篆根据变化了的字形解释字义
所谓“古文字”,指汉代以前的古汉字,包括商周甲骨文、商和西周金文及战国文字(包括春秋时期文字),还包括秦汉时期的小篆和保留有早期构形的篆隶文字(刘钊,2006:1)。
有些古文字形体在产生的时候,其形体构成不是特别清楚,《说文》根据变化了的篆形对字形强加说解。
古文字材料在分析以形索义方面有重要作用,古文字的研究,使我们逐渐认识到《说文》释义有的并不是字的本义,而是引申义。
正确运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探究出字的本义,还可以纠正《说文》中字义解释不妥当的地方。
重视古文字的研究成果,将它和训诂学内容结合起来,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古汉语。
(本文为2 0 1 2 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CYY016]、
2011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号:2011FWX020]、郑州轻工业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11BSJJ025]。
)
(刘秋瑞河南郑州郑州轻工业学院中韩文化研究所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