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以来大军事家22人点评从灿若星河的近现代军事家中精心遴选22位加以点评。
这些人,虽其政治立场、道德品行不尽相同,然就其军事成就来说,均可称之为中国近现代顶尖军事家和世界级军事家。
更可贵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在救国于危亡、救民于水火的正义战争中成就伟业、建立功勋的。
其中所列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军事家,业绩尤为骄人,堪与世界一流军事家媲美。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湘军缔造者、最高统帅。
以进士从戎而成一代军事统帅和晚清军事近代化奠基者之一。
1853年,曾国藩奉命帮办湖南团练,鉴于八旗、绿营已腐败不堪,地方团练又不可恃,遂仿明代戚继光的“束伍成法”编练一支新的地方武装——湘军。
其建军秘诀是网罗有“忠义血性”的书生为将,招募朴拙诚实能吃苦的山民为兵,按将必亲选、兵必自招、层层节制的原则进行编组,以营为战术单位,每营500人。
在此基础上,加以“勤练精训”,灌输“忠信”、“仁礼”思想,并引进西洋军事技术,终使湘军成为超越八旗、绿营的劲旅,成为打败太平军的主力军。
鼎盛时期,湘军达12万余人。
作战指导上,以“稳慎徐图”、“谋定后发”为基本原则;以总揽全局、审势审力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以稳定后方、保障粮运为克敌制胜之必备条件。
其人学问深厚,见识高远,文武兼擅,并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均曾得其提携,堪称中国近代历史之祖师级人物和超一流儒将。
其人生道路与思想学问对蒋介石、毛泽东等人影响甚大。
胡林翼湖南益阳人,湘军统帅。
进士出身,经历与曾国藩极似。
善治军,亦善作战。
治军首重选将,认为将领得人,兵少可战;军无良将,终归于败。
而良将必智勇兼备,有智无勇,有勇无智,均非良将。
重水师、马队建设,认为马队可以一当五,水师可以一当十。
用兵主张水陆结合、步骑协同,每战必留强大预备队,以为应变之兵。
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善用围城打援战法,主张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主,得土地、城池次之。
这一杰出思想后被毛泽东继承吸收,用于同蒋介石的较量,卓有成效。
后人蔡锷将曾、胡二人之治军作战思想合编为《曾胡治兵语录》,成为中国近代最著名军事著作,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湘军统帅。
早年曾为私塾先生,后入湘军而成为统帅之一。
年轻时即自称“亮白”,以诸葛亮自居,后又自许“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委实有些自夸。
然其人的确才学杰出,视野远大,颇具战略眼光,主张“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反对放弃新疆只重海防,力主海防、塞防并重。
作战重视战前准备、战略构划、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
用兵善区分轻重缓急,胆大心细,决心坚定,力避冒险深入,主张“宁肯缓进,断不轻退”。
一生战功卓著,收复新疆一战堪称经典之役、代表之作。
时人评曰:“历古以来,书生戎马,而兵锋所指,东极于海,西尽天山,纵横轶荡,未有如宗棠者也。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由湘军起家而为淮军创始者、最高统帅。
选将不重出身,唯才是用,善以功名利禄激励士气;但治军欠严,军纪甚坏。
在同辈中,见识出众,事功突出,为梁启超所推崇。
倡导学习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筹办海防,组建北洋海军;创办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较早提出持久战思想,主张以持久战对日本速战求成之诡计。
然其作战指导思想消极保守,甲午战争中令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招致该舰队全军覆没,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综观其人,魄力与曾国藩相当,学问、修养则逊之。
与沙俄订立卖国密约,并收受巨贿,为其一生最大之污点。
李秀成广西藤县人,太平军统帅。
出身雇农,文化不高而才智出众。
以士兵位跻统帅,作战经验丰富,且善于团结友军,协和诸将。
用兵稳健多谋,注重策略。
1857年天京内讧之后,东王杨秀清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李与陈玉成同掌军令,成为太平天国后期主帅,受封为忠王。
其得意之作为二破清军江南大营和全歼湘军李续宾部的三河之战。
在与湘军的交战中,互有胜负。
然短于攻坚,不善硬仗。
1861年春,领兵30万开抵武昌外围而骤然东撤,不救安庆,为其一生最大失策。
1863年12月,苏州失守,浙江告急,天京危殆。
李秀成向天王建议“让城别走”,遭拒绝,遂困守天京。
天京陷落后,李被俘,终被处死。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北洋军创始者、最高统帅。
其军事业绩主要不在作战,而在建军。
早年投淮军,派驻朝鲜期间初显军事才能。
因清军在甲午战争的惨败而痛感整肃军政、改革军制之必要。
1895年开始在天津小站以西法练兵,仿照德国陆军模式创建新式陆军,定名为新建陆军,后改称武卫右军。
1901年袁氏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武卫右军为基础编练北洋常备军,至1905年北洋常备军达6镇(相当于师)7万余人。
袁氏由此成为北洋军阀首领,拥兵自重,权倾朝野。
北洋军系由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组成的中国最早的近代化诸兵种合成军队,战斗力超越湘、淮两军。
此为袁世凯军事上最大之功业,袁氏也因此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主要奠基者,堪称中国军队近代化之父。
后来的国民革命军军制模式,多由北洋军沿袭而来。
袁氏为人处世老谋深算,手段阴毒,野心极大。
1915年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复辟帝制,遗臭万年。
蔡锷湖南邵阳人,护国军统帅、军事教育家,追赠陆军上将。
为梁启超之得意门生,才华卓绝。
曾与蒋百里一起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成绩优异。
在军队与国防建设方面有卓越主张,如:军队应编成野战军、守备军、补充军、国民军和特种队,以便于平时、战时遂行不同任务;义务兵役制必须实行征之能来,来之能教,教之能归,归之能安,临战即至的“五要件”;军事训练应做到人与器、兵与兵、军与军、军与国的四个一致等等。
针对英法列强觊觎我西南地区,曾主持制订《五省边防计划》。
对曾国藩、胡林翼治军用兵思想推崇备至,曾编辑《曾胡治兵语录》。
其人风流倜傥,而思想进步,爱国心极强。
袁世凯称帝后,毅然起兵反袁,以近战和迂回包围战术屡胜北洋军。
病逝时年仅34岁,为时人所惜。
吴佩孚山东蓬莱人,北洋军直系统帅,追赠陆军一级上将。
秀才出身,早年因纠纷杀人,被迫离家从戎,逐级晋升为直系首领。
其人多谋善断,用兵大胆果决,尤善用夜战奇袭战术打击敌方枢要,以较少兵力速战速决。
1920年在直皖战争中采用侧翼迂回战术,大败皖军。
1922年又在直奉战争中适时捕捉战机,击败奉军。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因冯玉祥倒戈而惨败,后一度东山再起,终为北伐军所败。
思想守旧,个性刚强,重气节活动守,一生奉行“三不主义”:不入租界、不占地盘、不攒钱。
抗战爆发后,严拒日本诱降,克保晚节。
1939年,因牙疾经日本医生施行手术后暴卒。
蒋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革命军最高统帅、军事教育家,特级上将。
早年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日本东京振武学校。
曾任黄埔军校校长。
靠军事起家,故极重军权,喜着戎装。
个性甚顽强,一生屡仆屡起,从不轻易言败。
军队建设上,眼光开阔,强调精神建军,重视军官培养,注意吸收外国先进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发展空、海军和机械化部队,开中国军队现代化先河;战争指导上,主张军事与政治手段并用,对弱敌采取速战速决方针,对强敌实行持久消耗战略,重视战略后方建设;战役指挥上,动辄赴第一线,好越级指挥,随意插手,时常导致混乱,效果甚差。
观其一生,政治能力较军事能力为强,军队建设较战争指导为强,战略指导较战役指挥为强。
蒋百里浙江海宁人,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追赠陆军上将。
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同窗蔡锷分别以第一、第二名毕业,获天皇颁授军刀。
此成绩引起日本同学嫉视和校方不安,从此将留学生与日本学生分堂就读。
后赴德国实习军事。
曾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和陆军大学代理校长,桃李遍天下。
在国防建设、国防教育、国防战略方面,均有卓越见识。
抗战爆发前,曾预测中日大战不可避免,两军将在湖南一线形成僵持;抗战爆发后,断定日本必败、中国必胜,所言均一一被战争进程所印证。
一生著作宏富,代表作为《国防论》。
冯玉祥安徽巢县人,西北军统帅,陆军一级上将。
早年投淮军、北洋军当兵,逐级晋升。
后另立门户,自成一路诸侯。
其人身躯高大,声若宏钟,豪爽激昂,质朴诙谐。
治军极严,重军纪,爱百姓。
长于练兵,以传统武术和军体活动施之于训练,所部官兵体格强壮,善搏杀能吃苦,战斗力不在中央军黄埔系之下。
弱在不善用兵,中原大战中因用兵过于谨慎而错失生擒蒋介石之战机。
所部西北军一度发展至40万,叱咤风云,睥睨一时;但因家长作风过甚,动辄喝斥罚跪,为部将所惧所厌,从而埋下解体之祸根。
爱国心极强,力主抗战,为国民党内最坚定之抗日派。
旧部张自忠、吉鸿昌、孙连仲、宋哲元、佟麟阁、赵登禹均为抗日名将,对抗战贡献甚巨。
与蒋介石为结拜兄弟,是国民党内少有的敢于当面批评斥责蒋介石之人。
解放战争后期与蒋决裂。
1948年由苏联归国参加新政协会议,途中在黑海因轮船失火遇难,事故原因至今不明。
李宗仁广西临桂人,桂军最高统帅,陆军一级上将。
曾受系统军事教育,早年由护国军、粤桂边防军基层军官迅速崛起而自成气候,尔后联络黄绍竑、白崇禧等,先后击败旧桂系陆荣廷部和滇军唐继尧部,统一广西,成为新桂系首领。
所部桂军战斗力颇强,曾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建功。
其人头脑敏捷,处事乐观,个性平易,善用人,善团结友军。
用兵灵活,不拘一格,善以不同作战形式结合运用,尤以迂回包围战术见长。
得意之作为北伐之龙潭大捷和抗日之台儿庄大捷。
轻估困难、言大而夸为其缺点。
白崇禧广西桂林人,回族,桂军统帅,陆军一级上将。
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早年由桂军连长起任,逐级晋升,终成新桂系首领之一,与李宗仁并称李、白。
治军、练兵、作战均有所长。
曾提出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的三寓政策,深得李宗仁赞同,巩固了广西势力地盘。
主张军事训练内容由战场需要而决定,应融讲堂、活动场、战场于一体。
用兵重运筹,讲韬略,素有“小诸葛”之称。
抗战期间,颇为重视游击战之作用,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指导思想,为蒋介石所采纳。
代表之作为北伐之龙潭大捷和抗战之昆仑关大捷,后者为抗日战争首次攻坚作战的胜利。
薛岳广东乐昌人,国民革命军战区司令官,陆军一级上将。
肄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早年由粤军起家,后在蒋介石麾下晋升至高级将领。
曾率部尾追长征之红军,由湘而黔,而滇,而川,以追击路程最长而获蒋介石表彰。
抗日战争中,曾亲历淞沪、武汉、长沙、豫湘桂等重大会战,功勋卓著。
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用兵以逐次抗击、诱敌深入、侧翼包抄为特色。
代表作为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第三次长沙会战,后者一战歼灭日军15万人,为中国抗日战争少有之大捷。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最高统帅,军事战略家。
早年书生闹革命,后被蒋介石屠刀逼上井冈山,开始军事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最终打跑蒋介石,自己坐江山。
其人雄才大略,高瞻远瞩,胆识超群,气魄盖世,乃中国历史上数百年一遇之人物,堪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比肩。
平生以“老子不信邪”自许,敢向“蒋匪”、“美帝”、“苏修”叫板。